稻盛和夫:人的心靈決定人生

稻盛和夫:人的心靈決定人生

人生在世,需要三個方面的管理,就是健康管理、才智管理以及心靈管理。

演講 | 稻盛和夫

今天,請允許我以“對人生的思考”為題,就“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談談我的想法。

這個話題,過去我也曾談及。我認為人生在世,需要三個方面的管理,就是健康管理、才智管理以及心靈管理。在這三者之中,今天我著重講述心靈管理。

2005年2月在橫濱舉辦的盛和塾關東地區塾長例會上,我談過這個話題。今天我以那次講話為基礎,將內容加以改變,重新論述:

稻盛和夫:人的心靈決定人生


心靈管理被忽視

如今,人們對健康越加關注,注重健康管理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每年都接受一次健康診斷和全身體檢,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根據檢查診斷的結果,或接受治療,或控制飲食,努力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

還有不少人或去健身房,或購買健身噐材,或跑步,不僅維持健康,還進一步增強體力。

同時,許多人認識到,僅僅對身體進行管理,僅僅保持身體健康,還不能讓人感覺到人生的意義。所以他們致力於對頭腦的管理,或者說才智管理。比如說,上成人學校,讀書,聽講演等等。在管理身體的同時也管理才智,努力維持、提升自己的才能。

然而,人具備身體、才智的同時還具備心靈。很多人重視身體管理、才智管理,卻忽視心靈管理。而這個心靈管理對人而言至關重要,但許多人卻對這項管理卻漠不關心。

正因為如此,現代人患心理疾病者不少。煩惱、擔憂、不滿常在我們心裡作祟,我們因而痛苦、焦慮。加上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心中很容易滋生妒忌和憎恨。而這類心病又會影響到肉體。

例如,精神壓力導致胃潰瘍,還有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一般都認為,這些疾病都起因於人心中的苦悶和煩惱。還有,心中的不平不滿、惱怒、忌恨等情緒滋長蔓延,就可能患上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如果這種心靈的荒廢進一步加劇,還會引發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甚至導致自殺。

我認為,人們一味強調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只在肉體和才智管理上花功夫,而忽略了對心靈的管理,這才是上述現象的根源。

當然,雖然認識模糊,但我們一般也知道心靈對肉體有影響。然而,正視這個問題,認認真真實行心靈管理的人卻非常之少。

進一步說,心靈的影響所及,不僅僅限於肉體,它還對我們的人生帶來極大的影響。或許大家認為,自己心中想什麼是隨意和自由的。但實際上,你心中所想會作為現象呈現。所以保持何種心態至關重要。

為此,在宗教的世界裡,非常注重保持心態的平和。我皈依了禪宗,而坐禪這項修行就是為了保持心境的平穩和寧靜。

稻盛和夫:人的心靈決定人生

活躍在20世紀初期的英國哲學家詹姆斯・埃倫,在他的著作《原因和結果的法則》一書中,對於心靈管理,有如下的論述:

人的心靈像庭園。這庭園,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蕪,無論是耕耘還是荒蕪,庭園不會空白。如果自己的庭園裡沒有播種美麗的花草,那麼無數雜草的種子必將飛落,茂盛的雜草將佔滿你的庭園。

就是說,人的心靈猶如庭院,如果不加耕耘、任其荒蕪,不去播種美麗的草花,那就會雜草叢生。

接下來,詹姆斯・埃倫又寫道:

出色的園藝師會翻耕庭園,除去雜草,播種美麗的草花,不斷培育。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美好的人生,我們就要翻耕自己心靈的庭園,將不純的思想一掃而光,然後栽上清純的、正確的思想,並將它培育下去。對心靈加以管理,讓自己具備正確的思想,那麼,在你心靈的庭院裡,就會如你所願,盛開美麗的花草。如果不修煉心靈,讓其放任,那麼,你不喜歡的雜草就會瘋長蔓延。兩者必居其一。

詹姆斯・埃倫所說的“美麗的花草”,無非是指人生的結果。想要實現你心中所描繪的幸福美好的人生,那麼你就必須對自己的心靈進行管理。詹姆斯・埃倫用園藝打比方,說明了這個道理。

然後,詹姆斯・埃倫得出如下結論:

我們選擇正確的思想,並讓它在頭腦裡紮根,我們就能昇華為高尚的人。我們選擇錯誤的思想,並讓它在頭腦裡紮根,我們就會墮落為禽獸。播種在心靈中的一切思想的種子,只會生長出同類的東西,或遲或早,它們必將開出行為之花,結出環境之果。好思想結善果,壞思想結惡果。

回顧我自己的人生,正如詹姆斯・埃倫說的一樣。人的心靈決定人生,決定了人一生的結果。如果這個人是企業經營者,還決定了他的企業的業績。可見其作用之重大。

然而,這樣的道理卻沒有人明確地教導我們。正如前面提到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認識到心靈管理的重要性。上了年紀後,人們對身體的健康認真管理起來,但對心靈認真管理的人卻很少很少。

當下世相紛亂,社會上很多人困惑而不知所措。我想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此。

稻盛和夫:人的心靈決定人生

人的心中“真我”與“自我”在爭鬥

詹姆斯・埃倫看到了人的本質,他規勸說:“請拔除自己心靈這個庭院中的雜草,耕耘庭院,播種自己希望的、美麗的花草,精心地澆灌,施肥,管理。”我想對詹姆斯・埃倫的話做進一步的簡明扼要的說明。否則,這樣的道理很難付諸實踐。

我曾給大家講過,人的心靈構造可以看作是以真我為中心的多層同心圓,真我的外面是自我、感性、知性。但是,心靈的中心同居著“真我”與“自我”,這兩者在爭鬥。我認為,這樣的描述易於讓我們理解人心的本質。

所謂“真我”,它充滿著愛、真誠與和諧,它可以用真善美這個詞來表達,它美好無比。

天台佛教中,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說法。山也好、川也好、草也好、木也好,森羅萬象,世間萬物,皆駐宿著佛性。這個世上,不管是生物還是無生物,全都像佛一樣,都具備優雅的、滿懷慈悲的、關愛他人的高層次的心靈。我將這種佛心稱作真我。

與這種高層次的“真我”相對應,所謂“自我”則是基於本能的,就是說,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好。比如憎惡、嫉妒、貪婪、虛榮、猜忌,還有自戀等表現。如果說“真我”是高層次的自我,那麼“自我”就是低層次的自我。

同時,也可以把“真我”稱為利他之心,把“自我”稱為利己之心。利他之心就是關愛、救助他人之心;利己之心就是隻要自己好就行的自私自利之心。每個人身上都同居著這兩種心。這就是我們的心靈。

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文中有如下描述:

我只身來到神的面前。

可是,那裡已經站著另一個我。

那個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誰呢?

為了避開他,

我躲進岔道,

但是,我無法擺脫他。

他公然在大道上邁步,

捲起地面的沙塵。

我謙恭地私語,

他高聲地複述。

他是我身上的卑微的小我,

就是自我。

主啊,他不知恥辱。

我卻深感羞愧。

伴隨這卑賤的小我,

我來到您的門前。

泰戈爾的詩中描述了醜惡卑賤的自我和純潔美麗的真我,這兩者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同居。

稻盛和夫:人的心靈決定人生

所謂心靈管理,就是抑制“自我”,讓“真我”呈現

對我們心中利己的自我不予抑制,就會糟蹋了我們寶貴的人生。那麼,將這種低層次的自我當作雜草一樣連根拔除不就行了嗎?但事情並不如此簡單。

實際上,正因為有了“自我”,我們才能生存。僅靠純潔美好的自我,人無法生存於世。

比如,為了生存,自己要多得多佔的貪慾,為了保護自己,要頂撞對手的怒氣,這些都是造物主賦予人的生存的本能。沒有了這種本能,作為生物,人無法維持自己的生存。還有一些事例,比如名譽欲、權勢欲,乃至種種的怨恨,這類佔據心中的低層次的“自我”,成為某些人們生存下去的動力和活力。

然而,這種“自我”儘管為生存所必須,但低層次的“自我”決不可以過度膨脹。用泰戈爾的詩來解釋,就是不能讓那個卑賤的自我成為支配心靈的主角。如果低層次的“自我”成為主宰,人生必然遭遇挫敗。

在這裡點名批評未免失禮,我們見過很多像堀江貴文這樣的人物,猶如彗星出現在天空,一時成了時代的寵兒。可不久他就誇口說:“只要有錢,什麼都能幹成”,傲慢不遜。果然,好景不長,很快他們就從舞臺上銷聲匿跡。這是因為他們沉醉於一時的成功,忘卻了謙虛,放任心中那個利己的自我肆意妄為的結果。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就必須對心靈加以管理。

剛才講過,人的心中同居著“真我”和“自我”。這裡的要點是:“自我”即利己心具有專橫跋扈的特性,一旦放任不管就會膨脹,以至將“真我”即利他心逼至角落。

實際上,我們在判斷事物的時候,往往以得失或面子等等作為判斷的基準。很少能用“為他人好”的利他之心進行判斷。在這一點上,即使是長期修行的僧人等專門磨練過自己品格的人也一樣。

另一方面,基督勸人說:當人打你右頰時,你把左頰也讓他打。而佛陀提倡對怨恨報以微笑。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是因為美好的、優雅的利他之心佔據了他心靈的大部分空間。

我們是凡人,成不了基督或佛陀。而為了生存,最低限度的“自我”即利己心乃是必須。“自我”多少要一些,但又必須讓“真我”在心中佔據主要陣地。

要做到這一點,就非抑制“自我”不可。注視自己的心態,當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行的“自我”冒頭時,即刻壓制它,猶如“敲擊鼴鼠”的遊戲那樣,把剛抬頭的“自我”壓下去。若能如此用心,“自我”就能減少,減少的部分為“真我”所佔領,“真我”所佔的部分就會擴大。

這樣做,“真我”在心中佔據的比例就會增加,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人格提升的過程。就是說,通過每天每日的自我戒勉,“自我”的比率削減,“真我”的比例增長,這就是所謂“提高心性”。

把這件事當作家常便飯,反覆進行,在這樣努力的過程中,心靈得到磨練,就會被人稱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還有,通過持續不斷地磨練心性,對事物的判斷水準也會發生變化。

“真我”所佔比例擴大以後,就會以利他之心,即美好的充滿關愛他人的心對事物進行判斷。相反,如果“自我”佔據的比例大,就會以“我呀我呀”的利己之心,就是隻以自己個人的得失或面子對事物進行判斷。判斷同一件事,用利他之心判斷,還是以利己之心判斷,結果將截然相反。

人在判斷事物的時候,並不是僅僅驅動理性。確實,我們在使用理性判斷事物,但此時,成為判斷基礎的乃是心靈的狀態。這個心態是利他還是利己,判斷的結果大相徑庭。

以利他之心為基礎判斷時,就能看見事物的核心,判斷就很少失誤。以利己之心思考時,判斷就會迷惑,就會扭曲,往往導致錯誤的結果。

最近發生的食品偽裝事件就是實例。連續數起食品廠家的事故,就是因為這些廠家忽視消費者的存在,忘記了作為食品企業的大義。“保質期稍稍超過沒關係吧!將品質標識稍加篡改別人看不出來吧!為了盈利這是不得已的”等等,就這麼為了私利,胡亂判斷。

在做判斷時,經營者和幹部以低層次的“自我”,即以利己之心為基礎進行判斷,結果不僅給社會帶來極大的混亂,也讓企業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機,也使眾多員工惶恐不安。

我們必須認知,在我們的心中,同居著惡的“自我”和善的“真我”。推出善的真我充當主角,讓那惡的自我只當配角,按這樣的原則,在人生的舞臺上演出自己的劇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