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別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部好經念歪了

【東音社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人民日報發表了《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的評論員文章,堅定地指明瞭中國經濟體制的方向。知名經濟學家滕泰先生是中國最早提出“供給側改革”建議的學者之一,出版了《新供給主義經濟學》這部學術著作。滕泰先生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做出深謀遠慮的戰略選擇。東音社認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誕生,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對人類思想文明的重要貢獻。本文整理自《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和《供給側改革》兩部著作,以期讀者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和政策能有比較系統的瞭解。本文經東方出版社授權發佈,略有改動。

滕泰:別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部好經念歪了

一、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是基於中國偉大實踐的創造和創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做出深謀遠慮的戰略選擇。中國過去 40年的偉大改革實踐,並不是由任何經濟理論或改革理論推動的,而是億萬中國人從貧困走向溫飽、邁向小康的長期奮鬥過程。在這個偉大的實踐過程中,國外的經濟學者們大部分都在主觀想象和推測中試著解釋中國的經濟現實;而中國的很多經濟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卻往往試圖從外國人的眼睛中找到我們怎麼辦的答案——顯然,這兩種嘗試最終不會成功。解決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以前是靠我們自己,以後也必須靠中國人自己。2010年以來美國經濟在蘋果產業鏈的帶動下反彈復甦,新供給創造了新需求、新動力,而中國經濟卻由於供給結構老化連續五年持續下行。怎麼辦?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既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們主動的戰略性選擇,而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就是基於中國改革實踐基礎從供給側出發持續推動改革的一點淺薄探索,供各界參考、批評。

“供給自動創造需求”只是一個理想的經濟運行機制,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會自發地實現,而是因為生產相對過剩、總需求不足、“供給老化”、“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等原因,隨時可能中斷。一旦上述原因造成“供給不能自動創造自身等量的需求”,整個宏觀經濟就會偏離均衡,經濟增長速度也會放慢,甚至長期經濟下行。

為了讓宏觀經濟恢復均衡,讓經濟增長回到潛在經濟增長水平,各經濟學派分別從所有制和收入公平分配、刺激總需求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改革主張,而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經歷過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和近二十年的總需求管理之後,只有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讓中國經濟重新回到“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均衡狀態,並恢復增長的活力。所以新供給主義經濟學主張:

1、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只有引導資源向新供給、新業態轉移,才能真正去產能,順利完成經濟結構轉型。

2、新供給主義主張放鬆三大供給約束:即放鬆高行政成本約束、高融資成本約束和高稅收成本約束。

3、新供給主義主張激發五大財富源泉活力,減少土地和資源、人口和勞動、管理和制度、創新和技術、金融和資本的供給抑制,提高要素供給效率,全面降低企業成本。

二、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新供給主義經濟學重新定義了經濟週期

為了探尋供給創造自身需求的條件,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從供給角度重新定義了經濟週期,把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劃分為:新供給形成階段、供給擴張階段、供給成熟階段和供給老化階段。在沒有計劃手段或行政干預的自由市場條件下,在新供給形成階段,供給能夠創造自身等量的需求;在供給擴張階段,1個單位的有效供給,能夠創造 n個單位的有效需求;而在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供給創造需求的效率逐漸降低,直到供給老化階段 1個單位的有效供給只能創造 1/n個單位的有效需求。

滕泰:別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部好經念歪了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技術和產業的演進、供給和需求結構的變化,以及供給與需求循環往復的交互作用是形成經濟週期波動的主要力量。從供給端和供給結構變化出發,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1、新供給形成階段:當新供給隨著技術進步孕育產生,社會舊有供給和需求結構仍在延續,經濟處在新週期的導入期,經濟潛在增長率開始回升。

2、供給擴張階段:當新供給內容被社會普遍接受,新的需求被新供給開發創造出來,新供給與新需求形成良性促進,經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速不斷提高。

3、供給成熟階段:該階段的生產技術進一步普及,社會資源紛紛湧向新供給領域,則供給數量迅猛增加,而需求逐步趨穩,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能力降低,但供給仍然維持慣性增長,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開始降低,經濟增速回落。

4、供給老化階段:過剩供給短期難以消化,過剩產業資本沉澱不能退出;老化供給不能創造新的需求,造成總需求持續下降;新的供給力量尚未產生,經濟整體將陷入蕭條期。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在新供給形成階段和供給擴張階段,新供給不但能夠自動創造需求,而且所有產品銷售收入最終都會變為要素報酬,而資本、勞動和資源等要素報酬要麼轉化為消費,要麼形成儲蓄並轉化為投資,形成新的需求。

三、供給與需求的自動平衡機制和最終均衡狀態

一旦一種產業的生產技術普及到一定程度,進入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形成產能和產量過剩,不但原投入的生產要素報酬不能及時回收,而且大量生產要素無法充分就業,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過程就會中斷。

滕泰:別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部好經念歪了

如果一個經濟體中大部分行業處於新供給形成和供給擴張階段,這個經濟就會充滿活力,其經濟增長速度就會提高,整體運行趨勢是向上的;反之,如果一個經濟體的較多行業處於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這個經濟體的活力就會下降,其經濟增長速度就會降低,整體運行趨勢就會向下。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任何一項社會主流技術和主流產業,早晚都會進入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因此無論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抑或是通過計劃手段增加或抑制老供給,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技術週期和供給老化問題。同樣,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有太多處於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的產業,那麼無論是刺激需求還是各種計劃,都無法改變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反之,財政與貨幣政策刺激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吸收部分過剩產能,但從長期看可能反而進一步鼓勵了過剩產能擴張,加劇供需矛盾,阻礙長期的經濟結構調整,並且削弱經濟的自我循環能力。而行政計劃或經濟史上的產業政策,除了 20世紀 60年代的日本之外也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在實踐中,真正有效應對經濟增速下降的辦法,是吸引社會資源創造新供給,並讓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如此才能使經濟儘快恢復到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理想運行軌道。為了刺激新供給,讓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提出的正確做法是通過“放鬆供給約束”的系列政策大幅度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打破生產銷售僵局,讓市場通過成本價格傳導機制快速消化過剩產品,在較短時期內恢復均衡 ,並通過要素轉移更新供給結構。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不僅在宏觀上是恢復經濟均衡的必然循環,在微觀上也一樣。比如 iphone手機,在喬布斯創造出 iphone手機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原本是不存在的,而一旦 iphone手機面世,新的需求就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一旦資本、資源、勞動開始向新供給集中,老產業的產能過剩將自然消除,整個經濟不但恢復均衡,而且將開始新的增長。

總之,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供給與需求動態均衡的打破屬於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階段性、局部性問題,技術擴散和產業生命週期密不可分。生產過剩是相對的,階段性和局部的供需矛盾可以隨著資源逐步向新產業領域配置而消解。當宏觀經濟從供給到需求的傳導過程遇到阻礙時,既不應當用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手段比如產業政策去徹底破壞市場機制,也不應當用傳統凱恩斯主義的手段人為擴大舊產業和舊經濟的總需求,而應當通過“放開新產業供給約束、減少新經濟供給抑制”的方式,為市場釋放新供給創造條件,引導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最終通過經濟供給和需求結構的調整,讓經濟回到“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理想運行軌道,恢復“供給與需求的自動平衡機制和最終均衡狀態”。

滕泰:別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部好經念歪了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避免的三個誤區

雖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是好經,一不小心被念歪了也不行。為了避免假學術、真忽悠、瞎解釋的學術投機者把經念歪,在今後的供給側改革研究中,需要避免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就是不能再繼續炒作概念,炒概念救不了中國。在 2012年那樣的背景下,我們發表《新供給主義宣言》,是要找到刺痛點、撕開一個口子來引起社會對供給側的關注;如今中央已經確認了這個方向,那些沒有理論體系的概念炒作、沒有政策可操作性的空口號,或者東拼西湊、東拉西扯的瞎解釋就沒有意義了,應該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體系加以完善,並從實踐上沿著市場化的方向、沿著五大財富源泉的脈絡,結合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一個個、一步步地推向深入,落到實處。

第二個誤區,就是不能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回到計劃經濟或產業規劃的老路上。我看到有報道說,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新計劃經濟,這顯然是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還是要放手給市場,所謂微觀政策要活,讓財富源泉充分湧流。

第三個誤區,就是不能把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管理對立起來。之前凱恩斯主義總需求管理被用過頭的時候,批判糾正一下是有必要的;現在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主流經濟政策思想,再繼續跳出來跟著批評需求管理就可能走到另一個錯誤的方向了。供給和需求應互相促進,各有積極作用

滕泰:別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部好經念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