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2-3年,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畢業2-3年,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文 / Tiancy 圖 / 網絡

又是一年畢業季,有人歡喜有人憂。其實第一份工作的差異不能代表什麼,真正拉開差距是在工作2-3年。

在這裡不是製造焦慮的,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客觀分析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自己也屬於被落後的那一部分人。同時覆盤自己在工作了兩年之後與別人拉開差距的原因。

拋開家庭背景這些本來存在的差異,是否能對以後的工作有所借鑑才是重點。

01

典型的學生思維

這裡主要指的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方面的選擇。

不僅體現在學校的時候,就算自己在進入社會身份發生改變的時候依舊沒有進行思維轉變。

大部分的我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還在享受緊張高考過後的安樂時光,而有些人在大二甚至從大一開始的時候就開始了自己的職業規劃,並且為其付出了行動。

當你還在為了那120塊錢/天的眼前利益奔走於各大賣場做兼職促銷的時候,別人已經在未來要從事的職業裡面獲得了頗為豐富的實習經驗。

當你還在擠破腦袋想要進工資高、福利待遇好的大公司的時候,別人因為清楚自己的未來規劃而選擇了對自己成長有利的小公司。

我的兩個同學小A和小B,畢業的時候因為誘人的工資小A進了一家外企做銷售,月薪1.5w左右,成為同批畢業生中工資領頭的佼佼者,但每天為如何提升業績、拓展客戶忙的焦頭爛額。

而小B因為早早就為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做準備,進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總助,這兩年時間,全力學習互聯網金融的運營,閒時寫作散播影響力,爭取成為年輕一代的斜槓青年。

三年過去了,小A雖然上升了一個職位,但是工資的漲幅並不高,拿著1.8w每月的工資,而小B所在原公司倒閉,以50萬年薪加股票期權去了另一家公司做運營合夥人。

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很難識別出高價值高優勢的區域,但至少要遵循頭部效應的第一條原則:

先鎖定價值,再創造優勢。

依然保持學生思維的人很容易被企業大小所迷惑,選擇了高價值低優勢的肥尾,而放棄了高優勢高價值能創造更多可能的小山頭。

而思維成熟的人則會暫時放下自己的優勢,思考價值,因為他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資源、技能、優勢都是可以積累的。

02

專注力不夠

當今是一個機會多,但概率更小的世界,處處有機會,但處處又有競爭。越是開放的市場,越需要專注於核心競爭力。

美國史上最佳擊球手——波士頓紅襪隊的泰德威廉斯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高擊打率的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只打“甜蜜區”的球。正確地擊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的球,就能保持好成績。

所謂甜蜜區就是指擊中概率比較高,適合於把球打到合適區域的擊球區。

他把擊打區域劃分為77個,每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只有當球進入最理想區域時,才揮棒擊打,這樣能保持較高的擊打率。

如果勉強去擊打位於最邊緣位置的球,同時還會錯過很多“甜蜜區”的球,導致他的擊打率就會下降。所以,對於非核心的球,會任其嗖嗖從身邊飛過,絕不揮棒。

泰德的這種“甜蜜區”打法給股神巴菲特在投資領域的啟發:只投資高價值、可迭代、有護城河的公司,其他一律不看。

畢業2-3年,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大學時期周圍掀起了一股創業辦培訓班的浪潮,光是我身邊就有3-4個辦培訓班的朋友,但最終小有成就的就屬其中一個學長C,別人都在辦英語、數學、物理等含有多個學科的培訓班,而他只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書法領域。

很多人都不看好他選了這樣一個非熱點學科,但他從一起步就想的非常清楚:

做英語、數學這些學科,大的有新東方、學而思這種“名牌”培訓機構,無法抗衡,小一點的也氾濫成災,無法再做出特色。即使暫時不能做到第一,也要找到有機會能做第一的領域。

他找到了自己的甜蜜區:聚焦書法教學。

由於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再加上在父母市場做出了不錯的口碑,報名的人數越來越多,當別的培訓班在陸續倒閉的時候,學長C已經準備在今年下半年開第三家分校了。

做同樣一件事,造成失敗與成功的差距就是:大部分人什麼都想要,而少數人只持續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03

不會借勢而為

對於未來世界的認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運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從大量信息裡抓取趨勢的洞察能力。

而高手正是掌握了這種能力:從獨自思考到借勢聯機的獨立思考者。

走在時代前面的明白人,永遠是小部分。

他們理解世界的趨勢,瞭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開放的心態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長週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可怕的不是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優秀的人方法比你正確太多。

拿愛因斯坦相對論來說,正是借取了趨勢和規律,如果不是之前科學家的積累,相對論即使更早提出也不會被證實和流傳。很多人說在那個時代即使不是愛因斯坦,也會有另一個人出現,提出這些劃時代的理論。

畢業2-3年,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在互聯網時代,正常情況下,年輕人對信息的敏感度,對計算機、互聯網、媒體、商業的關注度已經很高。但普遍對於信息和趨勢所帶來的變革和調整,反應速度是滯後的。

比如畢業後同屆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抓住了互聯網的紅利,短短2-3年時間,肯沉下心來鑽研,而且又足夠努力,不管是漲薪速度還是成長速度都遠遠超過了傳統行業的同學。

公司的發展更要借勢而上。滴滴、抖音能發展那麼快,並不是因為科技的改變,而是抖音抓住了這是一個讀圖時代,大多數人比起長段文字,更願意看到簡單明瞭的圖片的趨勢;而滴滴藉助了國家管不住私車運營和巨大前景的趨勢需求。

04

時間利用不合理

聰明的人總是很擅長利用二八原則管理自己的時間。利用80%的時間學習20%的精華快速佔領最好的位置,吸引最好的資源。

  • 上班時間的管理

我們剛進到一家公司,一般都會有為期三個月的試用期,而在這三個月裡,我們需要掌握:適應新環境的積極心態、所負責領域的職責掌握、工作總結制作能力、彙報能力和與同事相處的溝通能力。

只有迅速掌握這5項核心技能,才有轉正甚至提前轉正的機會。

但在同樣的試用過程中,有一群人的成長速度會遠遠超過其他人——他們不是因為比其他人更加聰明或者努力,而是採取了更加聰明的學習途徑。

原因是這部分人利用了“快速循環型”的學習方式:先投入20%的時間,快速繞著整體5項能力跑一圈,將其中一項技能達到80分,然後換一項繼續練。而另一部分的人則是老老實實在一個領域先做到100分,然後在進入到下一個領域。

這樣下來,用單項投入100分的精力,在5個分項裡分別拿到80分,成為一名400分的員工,相比之下,那些“特別認真”的員工,在同樣的時間裡只有100分。

僅僅因為學習方式不一樣,就有了4倍的差距。利用“二八法則”,“快速循環型”的員工拉開了第一次的差距。

畢業2-3年,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 下班時間的利用

再次拉開差距的則是工作之餘的時間利用。

有的人利用下班後80%的時間進行自我提升:在線學習別人總結出來的經驗,閱讀優秀書籍拓寬自己的眼界,與優秀的大腦互聯交換技能學習……

而有的人則把80%以上的時間浪費在了刷手機、泡劇和週末睡懶覺上面。不到20%的時間用來學習。

當後面這部分人開始覺悟想要奮發追起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優秀的人通過前期的積累已經獲得了細微優勢,並且在未來的躍遷中,這種優勢會被百倍放大,最終差距會越拉越大。

正如有句話說的:上班8小時決定了現在的差距,而下班後的時間管理決定了未來的差距。

然而,現在的差距並不代表未來5年甚至10年後的差距,未來是由自己創造的,如果能不斷反思和前行,也有在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畢業2-3年,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2018,期待與你溫暖相伴,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回覆相應關鍵詞,領取相應福利

耿職教主

職場 成長 感悟

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