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机枪配备防盾是常见的,为何二战后就被取消了?

袁勇建


首先,机枪盾并没有在二战之后就完全消失。

二战之后的载具上还是能看见枪盾这种东西的。我们可以有请美国人现身说法:

其次,枪盾出现不出现,也是要看机枪的用途和定位的。

二战之后,通用机枪和班用自动武器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多数部队已经不像两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使用专门的轻机枪和专门的重机枪了。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机枪可以带枪盾,原因很好理解。它们的任务是提供持续的火力,本身就是要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开火的,就算要机动,也不会在途中随时停下来开火。对于这些重机枪来说,追求火力持续性和生存能力是更重要的,比减重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枪盾作为可以额外保护射手的装置,在步兵中得到了一定的采用。水冷套筒也是如此,虽然不方便机动,但是方便机枪提供持续的火力。
而在现代,班用机枪以及作为轻机枪使用时的通用机枪,是要跟随步兵一起运动的,尤其是班用机枪,在冲锋时需要伴随步兵,并且需要发挥出比步枪更强大的火力。因此对于这些现代班用机枪来说,

机动性步兵交战距离内的火力非常重要,相比之下火力持续性的重要程度稍次一些为射手提供物理保护则根本就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枪上是不会出现枪盾的,白找罪受。

但是到了载具上,因为反正是被固定在载具上移动,相当于一直处在固定的位置,不需要人扛,

枪盾就变成一个可选的选项了。载具上的枪盾不会影响机动,又能为机枪手提供更好的保护,所以自然就有人使用了。
再加上很多载具机枪本来就是重机枪,根本就没有拆下来伴随步兵的可能。比如下图的M2。


史话戏说


其实机枪上配盾在二战中已经很少见了,毛版马克沁M1910,

枪盾是一块6-8mm的钢板,相对德军当年的

s.S

重尖步枪弹500m对钢板穿深4mm来说。是差不多够用了,不过二战之所以少见枪盾就是因为枪榴弹,迫击炮,野战炮之类的炸逼横行。

而机枪,尤其是轻机枪在无掩体情况下保持机动才是活下去的关键,不然你一哒哒哒,各种枪炮马上转头瞄你,压制后迅速换位很重要。其实这个原则到现在还是通用的,比如美军陆战队的IAR就是摒弃大火力但重的M249,转用轻便灵活的IAR。

而一战的时候迫击炮和抛射榴弹技术并不成熟,虽然说有大炮,但并不准。所以步兵之间的精准杀伤还是靠直射火力为主,这就让枪盾可以派上那么点用场。

不过也因为一战都是堑壕战,重机枪本身就不方便转移。而在有阵地掩体的情况下,有盾没盾的区别并没那么大。

何况盾还会干扰视野

总的来说,盾在防御情况下,因为炸逼的存在,本身掩体有防护功能,因此用处不大。而进攻情况下又因为单兵负重有限,战争模式又变更强调机动化,所以用处也不大。

到现在,枪盾在单兵上是看不到(虽然也有一些军火公司尝试生产了一些轻型枪盾,但应用很少)

但在对负重没什么感觉的载具上,还是非常常见的配置。


疯狗的轻武


一战主要是堑壕战和阵地战,各国装备的重机枪主要是作为固定防御使用,甚至还有专门的要塞机枪,在一个地点长期部署,为了保护机枪手的安全,往往会安装大小不一的防盾。

但在一战结束后,战争形态发生变化,坦克的出现,加之各类步兵装备的爆炸物器的出现,诸如掷弹筒、轻型步兵炮、迫击炮和火箭炮的出现,重机枪再长期在一个地点部署就危险了,很容易被消灭,抗战中,国军的重机枪组在一个地点往往最多打完一条弹链,就必须转移,否则鬼子的掷弹筒和轻型迫击炮就打过来。

二战中,其实除了苏军的马克西姆重机枪和“郭留诺夫”系列,其他国家装备的重机枪基本都已经不再安装防盾,尽量减轻重量来提高其机动性,苏联重机枪大多采用带两个轮子的枪架,甚至一个人就能拉着跑,加之苏德战场的高消耗,苏军为重机枪安装防盾也有自己的道理。

二战结束后,重机枪实际上已经逐步退出战争舞台,通用机枪全面取代重机枪,通用机枪即便是使用三脚架采取重机枪形态作战的时候,也没有安装防盾,主要还是降低重量,提高机动性,重机枪状态主要是为了增加有效射程和射击精度。不过,对于那些固定安装的机枪,诸如军车车顶、水面舰艇和直升机舱门,为了保护机枪手安全,一般还是安装防盾,尤其是军车车顶,为了应对城市战,不仅安装防盾,还会有更全面的保护,甚至直接用遥控武器站取代。


鹰眼防务观察



防盾是对重机枪正面防护板的简称,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小重机枪射手被敌直射弹药或炸弹碎片击杀,可以说二战时期以及二战结束后的20多年时间里防盾成为了重机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射手的保护伞。


但现代重机枪的防盾基本都已经取消,主要因素是以下几点。

第一、重机枪防盾面对更多的单兵攻击武器显得无力。

逐渐的重机枪护盾随着各类单兵用杀伤武器的大量装备,比如迫击炮、单兵火箭筒、反器材狙击步枪、枪榴弹等等,这些装备的出现直接令重机枪的护盾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昔日的防护伞成为了防护单一的“摆设”,说白了只能对流弹及自动步枪较远距离的射击有一定的防范效果。


第二、既然无法有效的应对更多武器的攻击,那么减轻重量提高灵活性和减小士兵体力消耗就是当务之急。

我们就以我军目前装备的主要重机枪来说明一下,我军目前以89式12.7毫米重机枪为步兵营一级支援火力,其整枪重量为26.5公斤,其中枪身重17.5公斤,枪架重8.5公斤,89式12.7毫米重机枪以平射对敌集群目标、压制轻武器火力点和轻型装甲目标为主。步兵营另一型号重机枪为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全枪重41.5公斤,其中枪身重18.6公斤,枪架重17.5公斤。


看看这重量,我们真的就不需要再过多的去说什么,而且这还是不带护盾的,要是再加上厚几个毫米的纯钢制成的护盾,那在战场上重机枪火力点岂不真的成为了只能开一枪就被集团轰的招打地了。

第三、步兵重机枪防盾的取消,并不代表其完全的消失,相反其以更好的姿态出现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看各国主要装备的步兵战车、步兵装甲运兵车以及轻型装甲车等装备上所装备的重机枪普遍都在正面或者测后等位置安装了防护盾,这也是通过机械化平台降低士兵负重的同时,更大的提高对于射手的保护。亚丁湾护航编队的军舰上固定重机枪也有护盾。


冰雹蓝天


兔哥回答,机枪早期时,可以说是被誉为战神一样的存在,机枪巨大的杀伤力主载着战场,特别是防御作战中。一战时的“索姆河”战役中,机枪创造了奇迹,也让人们见识了它的威力。因此,打掉机枪手成为步兵作战中重要的任务,手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代。



同样的道理,机枪手面临的威胁大了,而机枪的重要性需要机枪加强了防范措施,二战时及二战前的一战中,重机枪是进攻防御的重要支撑火力,特别是一战及以后,那时的机枪射手可是被高看一眼的,不是随便一个士兵就可以伸手就能打的,军衔通常要高于同期的士兵,如,机枪手都是上士军衔,中士什么的。这主要是,这些专门的人员不光能打,还能修,排出故障,早期的机枪不怎么可靠,使用经验很重要。

保护好这些宝贝是一项任务,防盾的出现就是为了防止机枪手被射杀。主要是火力持续性能强大的重机枪,轻机枪由于需要伴随部队机动,为了方便携带,通常不配置防盾。二战后的机枪防盾的消失是随着枪械的换代,重机枪重新定位,轻机枪接替了二战,一战中的重机枪位置。而逐渐取消的,但并非完全退出。

二战时的重机枪的口径和步枪口径没有太大的差别,重机枪的使用主要是进攻,防范作战的支援,压制敌人火力等任务。其射程并未脱离前沿阵地,处于敌人班用武器射程之内,需要有防盾保护,减少伤亡。二战后,重机枪的口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常都把12.7毫米以上口径的机枪承为重机枪。


而这类重机枪的作用也不在以攻击步兵为主要任务,而是打飞机,打车辆,等等,而且安装在坦克,装甲车辆上,步兵携带的也主要用于防空。而轻机枪,通用机枪则代替了早期重机枪的位置。而班用,通用机枪本身的重量也是越来越轻,野战条件下并不需要防盾。

防盾在车载机枪上被逐渐采用。目前,机枪在车辆的配置上开始加防盾。如美军的各型有机枪阵位的车辆都安装有防盾,这与美军所执行的任务有关,美军全球惹事,对立面多,而且打的都是欺负人的小仗,路边炸弹,狙击手都是美军需要防范的目标。而现代坦克装甲车辆机枪阵位的防护越来越面临挑战,于是除了类似美军加防盾的做法外,顶置机枪阵位的无人化操控是其发展方向。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也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源于网络,一并谢过!)


兔哥42928


并没有取消,现在很多机枪依旧是配备防护盾的。

机枪之所以加上护盾,就是为了保护射手。机枪手作为一个火力支撑点,是一个队伍重要的火力输出点,那么这个火力输出点就会受到敌人重点照顾,必须保护好了才行,那么,护盾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了。机枪护盾普遍出现在一战二战中,而现在的重机枪同样还是大量装备护盾的。

机枪的威力

机枪的诞生就是为了支援作战,两次世界大战中,士兵对于机枪的依赖非常高。以德军为例,德军一个步兵班配备一挺MG42,很多战术就是围绕这挺机枪进行的,机枪如果哑火,火力大打折扣。一战时期,机枪大发神威,索姆河战役中,一天时间让六万名英法联军倒在了德军的机枪火力下面。

保护机枪就是非常重要的了,保护机枪其实就是保护机枪手,如何保护?光掩体比一定够用,加个护盾,更好的保护。前苏联二战时期的重机枪普遍加装护盾,而且,苏联兵还加了轮子,增强机动性。这种护盾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不光可以防住直射过来的子弹,还可以防住其他流弹等。

护盾越来越少,是因为班用机枪的普及

二战结束后,班用机枪大量装备,而这种班用机枪同样是火力支援之用,机枪变得比较小,方便机动性,方便灵活性,加装护盾就非常没有必要了,而且会成为行军中的一种负担。机枪加装护盾,通常出现在固定的防御点上,比如战壕、大楼等。这种固定的防御不需要太多的移动,不需要经常转移。

我们看到的是战士架着机枪,而没有护盾,这是因为作战不同,而必要的防御战中,机枪护盾还是很有必要的。并不是取消了,只是用到的地方不太一样了。

▲护盾更厚,防护能力更强

而现在的重机枪依旧是装备护盾的,主要出现在快艇、车辆、军舰等载具上,因为这些载具上面的机枪是固定的,并不是随时可以移动的。这种载具,不光有载人的作用,同时还要有火力支援的作用。载具上的重机枪普遍口径大、射速快、射程远,可以提供很好的火力支援。而这种固定的机枪也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不能及时转移,所以,配备护盾是非常有必要的。

机枪究竟装不装护盾,不是说是挺机枪就装护盾,而是看你做什么用,必要的地方装护盾可以保护射手,不必要的地方带个护盾就是累赘,而这个累赘是会让人送命的,想一下,带着机枪、支架、弹箱,还要带个钢板,几十公斤,怎么玩?


御史三大人



机枪第一次大规模应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机枪大多数时间都不使用防盾,因为阻碍视线!也根本防不住一战期间的大口径步枪,比如:莫辛纳甘步枪200米内可以击穿钢轨,而机枪防盾厚度也就5~6毫米左右…它至多防炮弹弹片罢了。

机枪诞生的时候步兵分队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种自动武器,进攻/防御的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早年间步兵营连分队严重的缺乏武器品种,除了步枪、手榴弹之外就是马克沁机枪了,既没有迫击炮也没有火箭筒!而且马克沁数量也不多,一个连充其量2~3挺已经了不得了…这样金贵的武器是连队火力的核心,通常情况下都部署在前沿阵地深壕沟的工事里面,并且在步兵的保护之下…所以,机枪班组被敌人狙击手消灭的可能性很低,要防的就是弹片,5~6毫米厚度的钢板防弹片还是能防住。 俄罗斯的机枪好像都愿意加上防盾,


图片上就是我国仿制的苏制“郭留诺夫7.62毫米”重机枪的53式,比它更早的M1910“俄版马克沁”也有。 但随着武器装备都多样化,重机枪加防盾越来越不管用了,除了大口径子弹对它的威胁外,又增加了迫击炮、掷弹筒一类的连属火力支援武器,防盾再坚固也防不了一发迫击炮炮弹的打击,并且防盾是很笨重的东西,如果没有车辆或者畜力还需要专门一个人背着它,无形中机动变得缓慢,所以进入到二战期间机枪很少有防盾了。

但是 ,现如今的城市“治安战”机枪防盾又出现了,不但要安装在机枪基座上, 射手的四周都要用防盾围起来,因为城市战里四周都不安全,说不定在那个方向就打来冷枪,让人防不胜防,这种恶劣的作战环境下,防盾就显得很重要了!而且是车辆机动,防盾的厚度可以适当增加,材料也更加坚硬,防弹、防破片性能更好!虽然防不住RPG的打击,但是士兵们在周围有防护罩的保护下会有安全感的,至于重量因为没有人去背它可以忽略不计。

武器装备的发展是根据战争的需要而改善的,当某些功能需要它的时候就必须增加,否则要付出血的代价!不需要某些功能或者配件的时候就要减掉,因为它们是累赘会影响到战斗力的发挥。


皇家橡树1972


机枪防盾现在的确不是标准装备,除了一些枪本身有载体不需要人抗的特殊情况,机枪是不配备防盾的。 小编分析原因,以前打仗阵地战为主,进攻一方的机枪,这里指重机枪,可在一个或几个预备阵地,进行掩护射击,压制敌对方的火力。防御一方的机枪,更是运动的很少。

而且机枪作为主要火力组成,是战前侦查必须侦查清楚的,这样机枪容易被对方火力重点打击,有防盾对机枪手肯定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现在作战是大纵深,积极主动进攻式的作战,就是防御作战也要用进攻的方式达到防御的目的,所以对机动性要求很高,一个重机枪本来最少两个人才能扛着,一个拿枪,一个拿脚架。如果在加上防盾,就需要多余的人,多余的操作,浪费时间,不利于机动。

在说,现在的火力非常强大,不说炮兵,陆航,装甲等火力,就步兵也有便携式火箭,枪榴弹,迫击炮,狙击等火力,就是加上防盾,如果在一个地方呆时间过长,必然嗝屁。

所以就目前的材料技术而言,机枪防盾在现代作战中必然淘汰,以后材料技术有了发展,出现又轻又强的材料时可能又会装备,就像美国队长。


碧绿的树林


谁跟你说二战之后就取消了?美国悍马车焊的那一排是什么呀?
其实这种东西带不带主要是看任务,如果需要在枪林弹雨面前呈威风,这玩意儿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只是一般的训练,或者是巡逻,一般情况下,是不带的


虐世妖王孙悟空


这里说机枪防盾取消应该是指步兵人力携带的机枪防盾取消。

这玩意儿取消主要原因应该是火力反应时间缩短和步兵火力空白区减少决定的。早期火炮支援火力反应时间长,精度差,重机枪可以长时间呆在原地按事先标定好的参数射击,防盾防弹片,跳弹的作用显现,而防碍视界,笨重影响机动的缺点不明显。

但到了二战,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机械化部队,通讯手段发展,火炮精度,装甲部队的直射火力,步兵的轻迫击炮等近战武器的发展,使得机枪的机动能力成为重中之重,笨重的防盾自然第一时间取消。

装甲车辆上的防盾不影响机动性,也就保留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