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還是下跌!

下跌,還是下跌!

滬指跌近3% 失守2500點

股市大跌同時,人民幣在18日晚間也擊穿6.95大關,市場信心危機可見。市場究竟在擔心什麼?

股市大跌並不意外


誠實覆盤是理性投資的第一步。

2018年6月端午長假之後,股市也出現大跌,上證綜指開盤即跌穿3000點,滬指收盤跌近4%,同時深成指與創業板指跌幅都超過5%,央行行長易綱先生連夜答記者問,歸因為“投資者情緒性反應”。

我當時即在公號《徐瑾經濟人》(ID:econhomo)表示,從基本面來看,無論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還是國際衝突,給出的都是負面消息,警示凜冬將至,市場只是在正確地給出反應。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人性邏輯恆久。三個多月過去了,一切有改變麼?只能說更惡化。

基本面和消息面,傳達信號可以說粉碎了樂觀主義的一廂情願。不少人喜歡嘲笑股市,時常說A股情緒太多,但真相可能恰恰相反,大家對於股市這位“市場先生”缺乏基本尊敬。

一方面,A股在很多方面事實上已經是中國最市場化的一塊領域。股民歷經股市大跌之後,基本認賭服輸,最多“關燈吃麵”,比起因為房價下跌而砸售樓處的人,契約精神及格。另一方面,雖然中國股市並不是時時刻刻與實體經濟保持一致,但其指示意義,仍舊很好地描畫了我們當下經濟處境。


這些年來,面對股市,許多基金經理學會了敬畏,一些研究人士卻沒有充分重視股市發出的聲音。

經濟和貿易戰都不是短線影響

股市大跌引發的困惑,其實涉及國內和國際形勢判斷,這方面存在一些誤判,有觀點認為國內經濟很快回暖,有些則認為貿易戰影響很快消散。

典型的例子,是部分研究者對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數據的解讀。此前,統計局公佈數據,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4248.7億元,同比增長16.2%,增速比1-7月份放緩0.9個百分點。咋看之下,同比速度出現增長,不少機構表示經濟其實沒有那麼差。

事實上,這份增長的成色已經很能說明問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6.7%,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長3.2%,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長20.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長7.6%;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長10%。

一方面,可以看出國企利潤增長是大頭,撐起了這一數據。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不少分析師指出,如果按照統計局公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今年與去年同期實現的利潤絕對值來計算利潤增速,則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為-8.1%。統計局對此差別,以地方統計數據糾偏與“倖存者偏差”來解釋,其實並不足以解釋如此巨大的對比。

隨後爆出的更多微觀數據顯示,企業界的情況的確是在惡化,而不是好轉,尤其是民企情況堪憂,甚至出現主動的國進民退。一邊是不堪重負的民企,一邊是財大氣粗的國企,不少民企也通過主動引入戰略投資方式找靠山,比如東方園林,甚至出現了“國進民退”概念股。

其次,國際形勢方面,貿易戰必然是持久戰,而影響不會只是在經濟領域,甚至將根本上改寫今天國際形貌,先從國際貿易開始,再到外交戰略格局。

2018年長假期間,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被“美墨加協議”(USMCA)取代,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表態這是迄今為止美國達成的最重要的貿易協議之一,強調經濟安全和貿易是國家安全的支柱。這並不完全虛言,這一協議涉及萬億金額,更意味著特朗普關於未來國際貿易機制的雛形展現。

中美之間對峙不僅影響資本市場,也影響全球經濟,IMF發佈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調世界經濟增速到3.7%,比此前7月份的預測值低0.2個百分點。

從政府的望遠鏡看過去,或許覺得中國經濟還不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拿的是“國企牌”望遠鏡,但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其實是在民企:國際貿易爭端要點之一在於政府對於國企的扶持,而國內經濟問題的核心也在於民企的萎靡。國企民企的關係,正是市場擔心的核心。

民企破局:競爭中性與減稅

股市暴跌的同時,“競爭中性”成為熱門詞彙。

10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再次發言。在2018年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發言,他除了談到貨幣政策人民幣等話題,更強調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將加快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並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此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彭華崗在發佈會上也回應了“競爭中性”原則。

所謂競爭中性,是國內政策對國企民企一視同仁,還是要求國外對中國國企民企一視同仁?對中國的企業家而言,他們自然是感受民企的艱難,呼籲政府推出更多有利於小企業的政策措施。

企業家曹德旺一位成功而敢言的企業家,最近在接受記者仲偉志採訪時,他提出直接把小微企業的稅免了,把小微企業保護起來。原因有兩點,“因為第一你收稅也收不了多少錢,第二個,這個企業你叫他繳稅的話,他要去做繳稅的文件,要接受稅警的檢查,完蛋,這個費用比他繳的稅還大,那些稅警會敲詐他,要他請客吃飯送紅包,有這些事情。再加上呢,你叫稅警去收也會有成本,要佔用人力,要租車,你收 100 塊稅,費用要被吃掉 50 塊。不如我不要,直接給你小微企業,不許稅警登門去查他。這樣他就得到許多好處,來抵消他的貸款利率。因為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我們應該跟國家講,這樣處理結果會更好一點。”

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這話樸實而令人動容。股市是國民信心的標杆,真實地表達了投資者的忐忑,當下股市之外的事情正在起變化,無論經濟政治還是國家戰略。

如果不理解中國過去發展的邏輯,對於未來的判斷必然出現失誤。中國的崛起是依靠加入世界體系與企業家奮鬥,絕不僅僅是依靠國運之類模糊大詞。很多以過去的發展來判斷未來,斷言這次經濟或者貿易戰不過小問題,這其實是一種思維的誤區,沒有比例尺概念:和中國房價一樣,過去的市場基本單邊向上,政策則一味走最容易走的路,真正的考驗從未嚴肅面對。

或許,這正是中國股市擔心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