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背後,曠視科技的“新共同體”之路


河圖背後,曠視科技的“新共同體”之路

智能物聯再掀波瀾。

1月16日,曠視科技推出了業內首個智能機器人網絡協同操作系統——河圖。

發佈會上,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認為,當生產力被重塑時,本質上實業型的企業被裹挾著同時進行IT和IoT的升級。

河圖的出現,其實就是基於企業進行數字化和物聯網升級的時代大背景。

這一次發佈的河圖,據曠視科技的介紹,其具有生態連接、協同智能、數字孿生的特點,目的是解決存在於製造、物流等行業的成本和效率方面的長期痛點。

其實在河圖之前,曠視就已經開發了非常豐富的智能機器人產品生態,包括貨架搬運機器人、料箱搬運機器人、托盤搬運機器人與智能包裹分揀機器人。

與之前軟硬件結合的服務形式不同的是,此次曠視推出以技術形態面世的河圖,儼然是想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進一步加強對於產業鏈的綜合賦能能力了。

一邊是曠視們藉助技術積累不斷在提高智能物聯的IQ和效率,但另一邊,智能物聯網也有不少待解之題。雖說在大量C端個人設備的助攻下,物聯網已經無處不在。但眼下,物聯網還不夠“聰明”,且在生態上也有難言之痛。

智能物聯之痛:IQ不足、生態割據

物聯網這幾年的發展呈現出了一幅巨頭競逐的畫面。但也得虧了這些巨頭們,物聯網才能“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智能家居風口起,把無數傳統家居推向了物聯網時代;產業互聯網風口起,讓相當數量的企業具備了物聯網、雲計算等新基因。

如此盛況下,卻也有不周之處。

首先,不少產品的智能物聯網只完成了一半,做到了物聯,卻不夠智能,IQ不足。拿智能家居產品來說,雖然很多品牌做了非常完善的產品矩陣,但技術上的不完善,也讓不少消費者吃到了智能家居的“愚蠢”苦頭,直呼智能家居IQ不足。

其次,巨頭們守著各自的江山,火藥味十足。物聯網本意是讓一切東西都能互聯,但商業競爭卻成了最大的絆腳石。因此當用戶在使用不同品牌的產品時,有時候可能就需要用到多套物聯網設備,切換服務的成本比較高。巨頭競爭造成的物聯網生態割據,無情地給萬物互聯畫了一個有限的圈。

此外,智能物聯還讓不少企業產生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焦慮,就是如何從自動化或簡單物聯走向智能物聯。究其原因,企業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具去對自我進行賦能才是罪魁禍首。

話說回來,雖說智能物聯有這些難掩之痛,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行業裡有致力於解決這些棘手問題的企業存在。曠視剛剛發佈的河圖,其實就是一個產業化的智能物聯賦能工具。

河圖背後,曠視科技的“新共同體”之路

河圖:易用的連接,聰明的賦能

對於河圖操作系統的核心價值,曠視科技副總裁任志偉其實有一個很簡單易懂的概括:連接和賦能。這句話其實已經道出了河圖的本質。

不過在曠視看來,要做好連接和賦能,河圖不僅需要做到聰明,還需要兼顧到使用的便捷性和開放性。

這麼說,曠視給河圖的定位,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智能物聯服務軟件。某種意義上說,曠視想要河圖做到更多,比如讓製造和物流這樣的行業擁有指數化的收益,以及擺脫開放性不足造成的不必要成本困擾。

具體來看,河圖的這三大特性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其一,更低的使用成本和更高的使用效率。對於業務的形態處理,河圖有一套從模塊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的標準流程。顯然,標準化的流程大大有益於降低學習和使用成本。從這一點來看,河圖的使用還能給企業降低培訓成本。

而通過這種標準化處理,河圖形成的AI數據和產品業務閉環生態,以及可視化操作方案,顯然能夠提高整個業務生態的容錯率。這意味著,即使業務成倍或爆發式增長,但成本幾乎不會再增加。

拿物流行業來說,平時和雙十一的業務量完全是兩個級別。但是在河圖同一套標準化的處理過程下,雙十一時企業所要承擔的實施成本也幾乎不會增加。如此來看,企業在成本上的受益非常明顯。

河圖背後,曠視科技的“新共同體”之路

其二,更流暢的多系統接入過程。對於物流、製造行業的企業來說,採用多品牌設備進行生產或運營是極其正常的,但這也意味著企業在對接不同的硬件設備時,需要承受無法避免的切換成本。

在這方面,河圖給出的解決方法是全開放式接入,並與WMS、ERP等系統進行標準對接。簡單來說,河圖這個開放式平臺已經提前準備好了不同的系統對接方案。可以說河圖就像一個全能系統工具箱,因此企業使用河圖時不必再去擔心不同系統的對接方案和成本。

我們如今看到不少巨頭都在做開放性的技術生態平臺,其實同河圖的意圖一樣,一方面是為了大大降低不同系統的對接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優化整個業務過程的操作體驗。

其三,持續自我進化帶來的長期收益。先數據化,然後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自我進化,就是河圖的變得越來越聰明的邏輯。

但比自我進化能力更重要的一點,其實還是這種能力到底能為企業帶來怎樣的長期收益。對製造和物流行業的企業來說,這種長期收益主要表現為:自我進化能力對於業務波動敏感性的不斷提高,能夠使河圖提前預測並進行調整。

比如在製造行業,當企業訂單量激增進入旺季時,河圖的自我進化能力可以助其先一步提高整個系統的運作能力。

總的來看,在製造的供應鏈環節和倉儲物流企業生產運營中,河圖的易操作性能讓企業更快上手,開放性能幫助企業免去多系統對接時的各種成本,智能性則能讓企業具有更強的應變能力,同時也能不斷讓河圖自身變得更聰明。

可以說,擁有這三項能力的河圖,不僅能讓企業完成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轉變,也就是變得更聰明,同時在整個IT和IoT同時升級的浪潮下,也能讓企業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和話語權。

河圖背後,曠視科技的“新共同體”之路

曠視的“新共同體”之路

在智能機器人的產業化賦能這件事上,曠視其實已經非常熟練了。

比如曠視此前曾在亞洲最大的500臺機器人倉,完成了雙11當天拆零出倉 8萬多箱的任務。而先前的智能機器人產品矩陣,也表明了曠視熱衷於通過智能化工具實現價值賦能。

至於河圖,其實是曠視基於AIoT時代的一次產業化機遇把握,正如印奇所言,在這波IoT的浪潮裡因為有IoT,更多的IoT技術會讓IoT和IT這一波浪潮同時在中國發生。當然,這同時也是一次自我價值提升。

因為河圖的服務對象是正處在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浪潮的產業,以及產業中的企業們。對於曠視來說,河圖能通過獨特的技術能力幫助企業進行升級和基因改造,這就是實現了AIoT對產業的價值賦能。

而這樣的價值賦能,往往也需要曠視這樣的頭部技術企業去開個好頭。

但曠視不會單打獨鬥,印奇對此也表明了態度:“曠視希望通過自己的核心算法能力和軟件平臺,一層一層深入,跟我們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來構建物聯網時代的操作系統。”

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在採訪時也提到:“我們會開放一些底層的技術,包括尤其是視覺類的一些技術,我們可以給到我們的合作伙伴,來幫助大家把設備做得更好。”

畢竟AIoT浪潮剛剛興起,各領域企業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來做一個開放的賦能生態,顯然更有利於加速這個時代的到來。

而平臺就是一個最佳形態。正如印奇所言:“在這樣一個產業裡面,曠視希望能夠真正去構建平臺型的軟件層。”

所以,一起做是最好的合作方式。而曠視想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傾向於一個技術輸出者。

既然如此,那麼河圖會為製造、物流等行業以及企業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微觀上的降本增效,以及宏觀上的競爭力質變,都是會必然發生的。

如今,政策支持下的AIoT正不斷滲透至各個產業。而開放的曠視,在成為首個AIoT賦能工具的行業提供者,併為相關產業進行AIoT多維度賦能後,也會帶動整個行業走向基於AIoT的產業化賦能發展期,向“新共同體”挺進。

7歲的曠視,正在以一種時代最需要的方式,實現自己“以非凡科技為客戶和社會持續創造最大價值”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