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背后,旷视科技的“新共同体”之路


河图背后,旷视科技的“新共同体”之路

智能物联再掀波澜。

1月16日,旷视科技推出了业内首个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操作系统——河图。

发布会上,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认为,当生产力被重塑时,本质上实业型的企业被裹挟着同时进行IT和IoT的升级。

河图的出现,其实就是基于企业进行数字化和物联网升级的时代大背景。

这一次发布的河图,据旷视科技的介绍,其具有生态连接、协同智能、数字孪生的特点,目的是解决存在于制造、物流等行业的成本和效率方面的长期痛点。

其实在河图之前,旷视就已经开发了非常丰富的智能机器人产品生态,包括货架搬运机器人、料箱搬运机器人、托盘搬运机器人与智能包裹分拣机器人。

与之前软硬件结合的服务形式不同的是,此次旷视推出以技术形态面世的河图,俨然是想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于产业链的综合赋能能力了。

一边是旷视们借助技术积累不断在提高智能物联的IQ和效率,但另一边,智能物联网也有不少待解之题。虽说在大量C端个人设备的助攻下,物联网已经无处不在。但眼下,物联网还不够“聪明”,且在生态上也有难言之痛。

智能物联之痛:IQ不足、生态割据

物联网这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了一幅巨头竞逐的画面。但也得亏了这些巨头们,物联网才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智能家居风口起,把无数传统家居推向了物联网时代;产业互联网风口起,让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基因。

如此盛况下,却也有不周之处。

首先,不少产品的智能物联网只完成了一半,做到了物联,却不够智能,IQ不足。拿智能家居产品来说,虽然很多品牌做了非常完善的产品矩阵,但技术上的不完善,也让不少消费者吃到了智能家居的“愚蠢”苦头,直呼智能家居IQ不足。

其次,巨头们守着各自的江山,火药味十足。物联网本意是让一切东西都能互联,但商业竞争却成了最大的绊脚石。因此当用户在使用不同品牌的产品时,有时候可能就需要用到多套物联网设备,切换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巨头竞争造成的物联网生态割据,无情地给万物互联画了一个有限的圈。

此外,智能物联还让不少企业产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焦虑,就是如何从自动化或简单物联走向智能物联。究其原因,企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去对自我进行赋能才是罪魁祸首。

话说回来,虽说智能物联有这些难掩之痛,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行业里有致力于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企业存在。旷视刚刚发布的河图,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化的智能物联赋能工具。

河图背后,旷视科技的“新共同体”之路

河图:易用的连接,聪明的赋能

对于河图操作系统的核心价值,旷视科技副总裁任志伟其实有一个很简单易懂的概括:连接和赋能。这句话其实已经道出了河图的本质。

不过在旷视看来,要做好连接和赋能,河图不仅需要做到聪明,还需要兼顾到使用的便捷性和开放性。

这么说,旷视给河图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智能物联服务软件。某种意义上说,旷视想要河图做到更多,比如让制造和物流这样的行业拥有指数化的收益,以及摆脱开放性不足造成的不必要成本困扰。

具体来看,河图的这三大特性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其一,更低的使用成本和更高的使用效率。对于业务的形态处理,河图有一套从模块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标准流程。显然,标准化的流程大大有益于降低学习和使用成本。从这一点来看,河图的使用还能给企业降低培训成本。

而通过这种标准化处理,河图形成的AI数据和产品业务闭环生态,以及可视化操作方案,显然能够提高整个业务生态的容错率。这意味着,即使业务成倍或爆发式增长,但成本几乎不会再增加。

拿物流行业来说,平时和双十一的业务量完全是两个级别。但是在河图同一套标准化的处理过程下,双十一时企业所要承担的实施成本也几乎不会增加。如此来看,企业在成本上的受益非常明显。

河图背后,旷视科技的“新共同体”之路

其二,更流畅的多系统接入过程。对于物流、制造行业的企业来说,采用多品牌设备进行生产或运营是极其正常的,但这也意味着企业在对接不同的硬件设备时,需要承受无法避免的切换成本。

在这方面,河图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全开放式接入,并与WMS、ERP等系统进行标准对接。简单来说,河图这个开放式平台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不同的系统对接方案。可以说河图就像一个全能系统工具箱,因此企业使用河图时不必再去担心不同系统的对接方案和成本。

我们如今看到不少巨头都在做开放性的技术生态平台,其实同河图的意图一样,一方面是为了大大降低不同系统的对接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优化整个业务过程的操作体验。

其三,持续自我进化带来的长期收益。先数据化,然后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自我进化,就是河图的变得越来越聪明的逻辑。

但比自我进化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其实还是这种能力到底能为企业带来怎样的长期收益。对制造和物流行业的企业来说,这种长期收益主要表现为:自我进化能力对于业务波动敏感性的不断提高,能够使河图提前预测并进行调整。

比如在制造行业,当企业订单量激增进入旺季时,河图的自我进化能力可以助其先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能力。

总的来看,在制造的供应链环节和仓储物流企业生产运营中,河图的易操作性能让企业更快上手,开放性能帮助企业免去多系统对接时的各种成本,智能性则能让企业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同时也能不断让河图自身变得更聪明。

可以说,拥有这三项能力的河图,不仅能让企业完成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变,也就是变得更聪明,同时在整个IT和IoT同时升级的浪潮下,也能让企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话语权。

河图背后,旷视科技的“新共同体”之路

旷视的“新共同体”之路

在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化赋能这件事上,旷视其实已经非常熟练了。

比如旷视此前曾在亚洲最大的500台机器人仓,完成了双11当天拆零出仓 8万多箱的任务。而先前的智能机器人产品矩阵,也表明了旷视热衷于通过智能化工具实现价值赋能。

至于河图,其实是旷视基于AIoT时代的一次产业化机遇把握,正如印奇所言,在这波IoT的浪潮里因为有IoT,更多的IoT技术会让IoT和IT这一波浪潮同时在中国发生。当然,这同时也是一次自我价值提升。

因为河图的服务对象是正处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浪潮的产业,以及产业中的企业们。对于旷视来说,河图能通过独特的技术能力帮助企业进行升级和基因改造,这就是实现了AIoT对产业的价值赋能。

而这样的价值赋能,往往也需要旷视这样的头部技术企业去开个好头。

但旷视不会单打独斗,印奇对此也表明了态度:“旷视希望通过自己的核心算法能力和软件平台,一层一层深入,跟我们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构建物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在采访时也提到:“我们会开放一些底层的技术,包括尤其是视觉类的一些技术,我们可以给到我们的合作伙伴,来帮助大家把设备做得更好。”

毕竟AIoT浪潮刚刚兴起,各领域企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来做一个开放的赋能生态,显然更有利于加速这个时代的到来。

而平台就是一个最佳形态。正如印奇所言:“在这样一个产业里面,旷视希望能够真正去构建平台型的软件层。”

所以,一起做是最好的合作方式。而旷视想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倾向于一个技术输出者。

既然如此,那么河图会为制造、物流等行业以及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微观上的降本增效,以及宏观上的竞争力质变,都是会必然发生的。

如今,政策支持下的AIoT正不断渗透至各个产业。而开放的旷视,在成为首个AIoT赋能工具的行业提供者,并为相关产业进行AIoT多维度赋能后,也会带动整个行业走向基于AIoT的产业化赋能发展期,向“新共同体”挺进。

7岁的旷视,正在以一种时代最需要的方式,实现自己“以非凡科技为客户和社会持续创造最大价值”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