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悲是什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少年失志,中年失業,老年入花叢,人生三大悲。”

這是一名大V博主發的,我平時也看她的文章,但是這條朋友圈就不苟同了。對照來看,豈非人人皆可自憐自悲了?

據說這話原本是許巍常常對朋友說的:人生三大悲,少年得志,中年失業,晚年入花叢。還好,我都沒有。

人生三大悲是什麼?

我十分存疑,許巍自己就是這句話的代表人物呀。年少追逐音樂夢想吃了不少苦,放著好好的軍隊文藝兵不做,去北漂,去駐唱,最窮的時候5個人,吃一碗麵,要5碗湯;功成名就之後的許巍,拒絕參加綜藝節目,遠離娛樂圈,推掉不少機會,商家覺得他沒有商業價值,歌迷以為他消失了;如今的許巍,遠離人群,自得其樂,隔一陣子就揹包走進山林,浸泡在大自然裡。

少年失志,中年失業,晚年入花叢。這不就是許巍的人生寫照麼,可是我一點感覺不出悲, 只覺得這樣的人生,快意恩仇,肆意瀟灑,正如他歌裡所唱的那樣,仗劍走過天涯,還看了世間的繁華,讓人羨慕。

少年失志算不得悲


實際上,越是年輕越是應該多經一些波折,歷一些劫難,心境才能比同齡人更為平和、穩重。如果年少輕狂還事事順遂,反而是危險的徵兆,過早的養成志得意滿的心氣,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越是如此,越是容易為一點小小挫折而失了志氣,反而成不了大事。

年少得志,早早享受了身居高位的滋味,未必是好事。比如神童方仲永,5歲無師自通既可作詩,父母大喜把他當做造錢的工具,如此等到仲永12歲時,作詩已經大不如前,再長大時,已經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王安石感念傷懷,故而寫下《傷仲永》,嘆息神童年少成名,不愛惜自身才華,沒有好好培養讀書進益,反而早早被名利誤了一生。


人生三大悲是什麼?

古語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還有一句話更有用處:人生有兩種,一種是先苦後甜,一種是先甜後苦。

如果你早早食過了苦的滋味,就能明白甜的可貴,反之,你如果一早就浸泡在蜜糖罐兒裡,那麼今後的一點點苦,也會覺得比旁人辛酸數倍。

少年失志,還有一種可能是志氣全無,沉迷享樂不思進取,這就是選擇了先甜後苦的人生,早早揮霍了甜蜜,最後剩下的苦澀只能獨自品嚐。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中年失業已是尋常


在這個發展如此之迅猛的時代,人工智能都可以隨時取代大批工作崗位,各大行業相爭隨時可能合併,稍不注意就會被大浪拍到沙灘,中年失業算什麼?

失業了,不代表無能,只能說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節奏。如果還想跟,還想再拼一把,那就先調整心態,讓自己歸零,像年輕時一樣來次輪迴,重新學習,再次上路,並且隨時保持探索和進取的心態。

人生三大悲是什麼?

但是人到中年,走過一半高山,邁過無數險灘,已經有了自己的閱歷和經驗,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生存法則。習慣一旦養成,極難去除,習氣一旦生成,想要改不亞於刮骨療傷。更難的是上有老下有小,一人要揹負太多責任,因此不敢有錯,中年失業,最難邁過的是自己的心坎兒。

正因為難,所以做到了,就等於重獲一次新生。即使沒能做到,以中年人累積的生活經驗,也可以用作別處,不必在一棵樹上吊死,既然條條大路通羅馬,那麼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中年人失業,先修心,再擇業,然後靠時間,還有運氣。

其實不少大佬都是失業之後,反而在新的行業發光發熱。試想一下,如果當初馬雲沒有失業,那麼他現在或許還是一名英語老師;如果當初李嘉誠沒有失業,那麼他還是一個塑膠廠推銷員;如果當初張藝謀沒有失業,那麼他還是一名棉紡廠工人。

這些失業,有因為世事變幻,有因為自我選擇,但沒有當初的一次轉折,哪兒來今天的成績?人生的轉折,未必都是錯的。

老年入花叢何其風雅


我一直覺得人最單純快樂的年齡段,除了幼年就是老年。幼年時是不知世事,覺得一切都新奇,人生還有漫漫長路可走,充滿了新鮮的血液和氣息;而老年是走過了萬水千山,人生已經定了性,該看透的也看透了,該放下的也忘記了,一切盡人事聽天命,不必再到紅塵裡去追名逐利了。

這兩種心智一個是頭,一個是尾,都趨於孩童,都更顯透明,都沒有殺傷力,都更願意去尋找生活中細枝末節的樂趣,而且做什麼事,都不為名利或其他,而是憑著心性而為。

如果老年得以入花叢,有山水花鳥為伴,也算是極其風雅了。比如老年的楊麗萍,住在大理整日和花花草草為伴,過著避世成仙的日子,真是讓旁人羨慕不來。

即使不如楊麗萍那樣仙,但是晚年願意在大自然裡陶冶情操,總歸是一種幸福的生活狀態,會更加享受生活中一草一木的美好,性情也平和淡然。

人生三大悲是什麼?

晚年入花叢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流連煙花巷柳。我想起蜷川實花的一部電影,裡面就有這樣一位老來流連花叢的角色,這位老先生喜歡和歌姬下棋跳舞,最後平靜滿足的死在當紅花魁的膝上,竟然不覺得有多難堪,反而讓人想起一句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老入花叢更有代表性的人,就是柳永。一生流落在煙花場所,無緣仕途但紅粉知己遍地有,他的詩詞被歌女傳唱,因此“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他真心與歌女交朋友,得到無數歌女真心實意的仰慕,歌女們“不願君王召,只願柳七叫”;甚至柳永死後,都是青樓女子一起籌錢為他辦理殯葬,還出現了“眾名妓春風吊柳七”這樣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也是轟轟烈烈、花團錦簇的一生了。

覺得悲嗎?人家可是十足快意呢!

人生三大悲是什麼?

少年失志,中年失業,晚年入花叢,這句話很符合現代人對世俗成功的定義,但古語認為人生的三大不幸,分別是少年得志、飛來橫財、出身豪門,可見幸福並不是由財富多寡來決定的。

人生的悲歡喜樂,哪兒能用一種標準來衡量呢?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同,你追求的未必是別人想要的,你認為的苦或許是別人口中的甜,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各自的山水都漫長。

人生如登山,有高就有低,悲歡喜樂都是一種狀態,起起伏伏的是境遇,不變的是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