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千仁波切|過度,心就被束縛

認識解脫和束縛的不同之處,有其重要性。當遇到某人令你發怒,那種發怒的感覺是如何?心會變得像堅硬的冰塊。你每次看到對方或聴到對方的聲音,就會發火。每當你開始加以耽著、思索,印記就會變得顯而易見,彷佛雪花飄落般逐漸越積越厚。於是,你變得像一塊吸引負面事物的磁鐵,觸發更多的嗔怒。最後,你成為一塊充滿憤怒的岩石,亂發脾氣且付諸行動,因而累積許多惡業。反之,若能把生起的怒氣當成禪修對境且不耽著,它就會消失。這便是解脫。解脫讓人快樂,嗔怒和貪愛則令人境遇悲慘,就算束縛你的是樂受,但它有苦的自性,因為輪回中的樂受是無常,它將改變且再度轉為痛苦。對快楽的攀執,其實是苦難之源,只要有攀執和眈著,就有痛苦。

噶千仁波切|過度,心就被束縛

佛性本身之中,並沒有對快樂的攀執或對痛苦的拒斥。若無攀執也無耽著,即是解脫。如此,便沒有什麼能束縛自心。長期串習解脫一切生起的修持之後,就能「對於解脫獲決定」。諸位應當利用上班途中等世間活動來進行修持。

對於解脫和束縛的區分,有必要加以瞭解。束縛的形態包括了「迷亂」,所謂的迷亂或錯亂,意指對自性為苦的事物執以為樂。如果對某樣你視為異常珍貴之物有所執著,譬如某件昂貴的洋裝,因為認為它很珍貴,所以能帶來快樂。由於擁有它讓你快樂,但佛陀曾說這樣的快樂也具有痛苦的自性,因為你得小心翼翼,不讓那件洋裝發生任何狀況,不能沾到什麼或哪裡破洞等等。對於可能有什麼事會發生在它身上的恐懼,像荊棘那樣刺著你的心。這就是迷亂——相信自性為苦的事物能帶給你快樂。

噶千仁波切|過度,心就被束縛

佛陀也曾告誡我們,不要落入禁慾苦行或奢華享受的任何一個極端。衣著不應邋遢,而是應該整齊乾淨,但也毋須炫麗奢華。因為一旦過度,結果就是痛苦。如果擁有財富讓人吝嗇,就表示心意已経受到束縛。故而,應當要能毫無貪婪或執著地自在捨棄財富。

什麼東西能帶來真正的快樂?佛陀教導我們,簡樸至上能減少痛苦。一般人傾向於喜受奢華的事物,但由於貪愛造成心的攀執,因此它帶來的其實是更多的痛苦。我們會受到任何能令五根愉悅的事物所捆綁。表面上,這些事物看似能帶來快樂或痛苦,但能束縛我們的都具有痛苦的自性,壓抑它們並非是最好的回應。

因此,不遮止現起,無論現起什麼,便任其現起,所現起的任何一切,都在原始境界中清淨。須抱持如此轉為道用的禪修要點,這樣便能:「自現自解不間斷。」

持守正念能持續不斷地生起的念頭獲得解脫,並同時顯現三身的功德。若能安住覺性直到念頭自解脫,它將轉變成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