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紋”多還長“痤瘡” 揭開月球背面神祕面紗

1月3日上午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 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那麼,月球背面到底什麼樣?這張圖是如何被“鵲橋”傳回地球的呢?人類為什麼要探索月球背面呢?


“皺紋”多還長“痤瘡” 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


圖片為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

一張照片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

乍一眼看上去,月球背面這張“面孔”並不漂亮,像是一張“麻子臉”,其隕石坑的數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放眼望去隨處可見,密密麻麻的。月背的“皺紋”也多,佈滿了溝壑、峽谷和懸崖。

另外,月背還有幾處巨大的“痤瘡”,暗斑中的物質與月面的普通物質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現象似乎能夠說明月球背面由於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太空裡,遭遇了大量天體的直接撞擊。那麼,這張照片是如何被傳回的呢?

傳回月球背面照 “鵲橋”功不可沒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由於月球有一面總是背對著地球,當嫦娥四號進行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任務時,將受月球自身遮擋,無法直接與地球進行測控通信和數據傳輸,而“鵲橋”則相當於架設在嫦娥四號與地球間的“通信中繼站”。

“鵲橋”是顆小衛星,作為嫦娥四號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攜帶一大一小兩個相機,小的專門觀察衛星天線的展開情況,大的可以給月球和地球拍合影。在確保完成通信中繼保障使命的同時,“鵲橋”也拉開了探月國際合作的新序幕。“鵲橋”攜帶了由荷蘭研製的低頻射電探測儀,未來將開展在軌科學探測試驗,這個低頻射電探測儀可以聆聽低頻的宇宙之聲,這些宇宙之聲攜帶著宇宙大爆炸後幾億年時間裡的蛛絲馬跡,那時正是氫氣雲孕育第一代恆星的宇宙黑暗時代。專家稱,這一科學探測將等嫦娥四號探測器完成主要任務之後再繼續展開研究。

人類頻頻探索月球背面是為了啥?

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的週期與月球自轉的週期相同,所以月球總有一面背對著地球,這一面稱之為月球背面。因此,在此之前,人類在地球始終無法看到月球的背面,雖然此前已經發射了100多個月球探測器,其中還包括65個月球著陸器,但僅有不載人的環繞月球軌道器和載人的阿波羅號曾看到過月球背面。

探索月球背面有一個重要原因,即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鄒永廖稱,這一目標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的,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上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由於地球電磁環境的原因,在月球正面開展低頻射電觀測效果很不好。月球背面的電磁環境非常乾淨,為開展空間科學領域最前沿的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提供了理想場所。(張希、於露、實習生魏思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