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誰?四任隆昌知縣,百姓為其建德政牌坊

教育為廉潔之基,廉潔乃防腐之本。廉潔的形成,離不開文化對腐敗的“軟約束”和心靈鞭撻。隆昌歷史悠久,蘊藏豐富的廉政文化資源,很多廉政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隆昌市,被譽為“中國石牌坊之鄉”,2018年12月,隆昌石牌坊群正式授牌為省級廉潔文化基地,市民、遊客在暢玩品味傳統文化之中就可以悄然接受廉政文化的薰陶。

以此為契機

隆小妹將陸續推出

“隆昌清官廉吏故事”

系列專欄

他是谁?四任隆昌知县,百姓为其建德政牌坊

他四任隆昌知縣,多次去留隆昌,其間蹤跡去處卻鮮為人知。

他是谁?四任隆昌知县,百姓为其建德政牌坊

劉光第,直隸天津縣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四任隆昌知縣,時長十二年。劉光第任鄰水知縣時,邑人頌其“恭寬敏惠”。任隆昌知縣時丙吉問牛、敬賢下士、秦鏡高懸,得到鄉民士紳一致好評,百姓於任上為其建德政牌坊,石勒“仁心善政”、“政成化洽”,以頌其功德。

劉光第

授人以魚

話說隆昌知縣劉光第在縣城南北關建起兩處棲流所,收容乞丐流民二三百人,供其衣食,治其疾患,致其生活無憂。實乃菩薩顯靈,厚德佈施,乞丐流民盡沾其恩也。劉知縣義舉被坊間傳為佳話,頌聲亦不脛而走,威震川中八州,川南十二縣。一些跑攤藝人,將此功德無量的美事編成川劇摺子戲,常於茶園、碼頭、堂會等地演唱頌傳。

一時間,士民鄉紳、商賈九流等到棲流所參觀探望者絡繹不絕,有從家中帶來吃食及日用傢什者,有路經古驛道的布商鹽商藥商等施與自家所攜之貨者,有仰慕劉光第之德託人行千里之路送來金銀善款者,真乃義善感天,仁士盡贊。

劉知縣吩咐管所道長將入所乞丐流民按姓氏、年庚、性別、籍貫等逐一登記造冊。鰥寡孤獨分類安頓,病煢者及時延醫問藥。一得閒暇,即躬身前往,入所察視,與乞丐流民同榻而坐,如老熟人般擺起龍門陣來,噓寒問暖,關顧其吃穿用度等生計狀況。

一日,劉光第剛跨進北關棲流所大門,便聽見有人呻吟,呼曰:“哎呦,痛煞人了!”劉光第尋聲走去,原來是劉婆婆頭風發作,以手抱頭,直搗南牆。劉光第急令隨從召來城內郎中,把脈取針,照那劉婆婆頭上紮了七八針,又用火石點燃艾條,為其艾灸半晌。兩個時辰,劉婆婆頭疾得除,安然睡去。

“回稟老爺,流民造冊完畢。”縣衙孔目將名冊奉與劉光第,繼而道,“青壯男丁一百四十三口,鰥寡孤獨及花甲老人三十二口,幼童二十一口。”

劉知縣細看名冊,除了老、弱、病、婦之外,七成以上為青壯男丁,大都屬貴州雲南流民,雖是上有老下有小,卻無田無地無依無靠。劉光第心裡思忖,棲流所乃臨時安頓無處安身之人,豈可長期濟養無業遊民?如今建所不及三月,已耗費頗巨,全仗各方義士豪紳慷慨解囊資助,才得以續之,如若久耗,資費何來?

劉知縣思量著:每人給予一定的銀兩,遣其重返家園麼,可縣衙庫緊,自己亦是囊中羞澀,修建棲流所早已寅吃卯糧,況且邑內連年災荒,彼等有家難回;再向地方伸手麼?鄉紳們為此已是千金散盡,若是長年疏款捐物,三二百口人之衣糧負擔何其重也,恐難長久支撐。如何讓流民得以生存,需另尋路子。

思忖一宿,劉光第知縣終得一計:入所流乞者,年壯兼力者眾,彼若學得些許傍身之技,教其以力自養,便能長久安身立命。便喚人前往蓮峰書院叫來衙用師爺,商議處置難民之方。

劉光第在縣衙門前來回踱步思考。

“磨剪刀,鍥菜刀!”順著吆喝聲,只見一磨刀匠人肩扛長凳,手提響刷兒從衙門口走過。

“補鍋嘞!補鐵鍋、鼎鍋!”又一個補鍋匠吆喝著走了過來。

“手藝人!”劉光第猛醒,叫聲“有了!”

隆昌自古以彈丸之地而當六路之衝(北接秦隴、南通滇海、西馳敘馬、東達荊襄),磨刀匠、木匠、石匠、泥水匠、剃頭匠、篾匠、彈花匠、裁縫,還有醫家、藥師……幾乎天下一百零八般手藝人都匯聚到了隆昌。劉光第急呼張寬:“快快快!快傳喚出去,到街市之上將各行各業手藝人與我召到縣衙,就說本官請茶!”

這天恰逢趕場,很快招來數十手藝之人,箇中亦有商賈掌櫃。劉光第將大家請進大堂,就坐上茶。這些人受寵若驚,不知為何受到這般禮遇。茶畢,聽劉知縣和聲言道:“本官今天有請各位前來,乃有要事相商。棲流所之事已是眾所周知。本官意在這些人中選擇一些青壯年少者,拜到諸位名下學技,如此既給予他們一個養家餬口的手段,助其自食其力,兼可減輕棲流所籌積款物之壓力。待其學成之後欲回原籍,本官再助以盤纏,願留下者可在隆昌安家落戶。各位年老之後,亦可多一個徒兒孝敬。不知如此可好?”眾人一聽,相互點頭,都覺得好。此時,匠人中一最有名望的鐘石匠站了起來,向劉光第施禮道:“呈蒙縣大老爺待俺們一幫手藝人恩德並施!縣大老爺今日之託,俺們理當應承。只是——”鍾石匠說到此,將話一頓,面對眾人施禮一揖,回頭說道,“劉大人,俺們亦是靠手藝吃飯之人。而今多收一個徒弟就多一張嘴巴。”鍾石匠邊說邊看知縣神色,“俺想縣衙可否把此次收徒之人單獨造冊,按學徒期限,免去收徒之人賦稅。俺看這些娃兒確也可憐,如此也可免掉他們拜師費和叩頭禮錢!”又轉對各位,“不知道如此行得通否?”眾人附和:“如此甚好。鍾兄說的算數!”

聽到此,劉知縣拍手稱好,連聲說道:“各位這般爽快!已是善事一樁,今就依得鍾師傅之言,收徒之稅一律免收!”

其實,劉光第心中盤算比眾人長遠得多,早就預備要免掉收徒匠人稅賦,卻更希望這要求由匠人自己提出。且料想到這群死裡逃生之學藝人將來離開隆昌者,恐為數不多。如此,將來之稅賦不還是問題麼?於是回頭吩咐:“速將棲流所之青壯男丁,與本官傳喚前來!

棲流所之青壯男丁,一個個來到縣衙公堂,齊齊磕跪在地,十來天不再餓飯,臉上少了些許菜色,新衣服穿得伸伸展展。因為不知縣大老爺將如何發落,各自都惴惴不安,面面相覷。

“爾等可願返回家園?”聽了縣大老爺問話,無人應聲,他們知道自己有家難返。

劉光第接而又問:“爾等可願留在隆昌,落地生根,安家立業?”

“願,願,願!俺們甘願!”一連串稱“願”之聲響起處,更是一大片感恩之淚漱漱地落將下來。

“既如此,本縣為爾等做主,尋得手藝之人做爾等師傅,教爾等一門手藝,好讓爾等有了飯碗。若爾等學藝努力,將來學藝有成,娶妻生子,想回老家者隨時均可,欲留下來者,隆昌便是爾等安身立命之地也!”聽到此處,一群人齊刷刷跪到劉光第面前,叩頭不斷,齊聲說道:“縣大老爺恩同再生父母,我等全憑縣大老爺做主!”

“好好好,來來來,爾等且莫忙拜本官,還不轉向兩廂,那椅子上所坐之人,便是爾等師傅,衣食父母耶。趕快拜吧!”一大群青壯男子,一時愣在原地,意料外之驚喜讓他們不知所措。轉瞬間,一哄而上,哪管什麼工匠,喊聲師傅便撲將過去。

劉光第站起身來,笑著對匠人們說道:“各位師傅,看看這些徒兒如何?但憑各位眼緣吧,任選!”於是,縣衙內外一片繁忙,有匠人拍拍年輕人背膀,又看看手掌;或拉一個走到一邊,左右端詳。手藝人各自按照各自要求挑選徒弟,泥、木、石工匠多選骨骼寬大者;縫紉、篾匠、待詔等以及各行業商人,則喜用靈氣利索之人。很快,各選所需,師徒之誼即刻便在縣衙確立。

劉光第對旁邊一位面善商人問道:“掌櫃為何在隆昌選擇徒兒?”掌櫃道:“隆昌是塊善地,俺是北方人,想在此地設個分鋪,剛好需南方人,縣大老爺可幫了俺的大忙!”劉光第拱手道:“掌櫃此言差矣,汝不辭舟車勞頓,本想在此營生興業,哪料此地災民遍野,今汝慷慨惠濟民眾,實屬大善之人也。汝若設立分鋪,實則隆邑百姓之福也,該我劉某人謝汝才是!”

縣衙師爺造冊完畢,師徒雙方便在縣衙簽了契約。這份特殊契約清楚寫明,中人:知縣劉光第,首條約定為:“一日之師,終生為父”,等等。簽字畫押蓋手印後,徒弟向師傅行叩頭拜師禮。各行各業手藝人帶了自己心儀徒弟,拜謝縣大老爺,陸續離開了縣衙。至此,收養安置流民的長久難題總算得以解決。次日,棲流所裡的人員即減少了一大半。至上任以來,劉光第此刻方感到輕鬆一些。他噓了口氣,端起桌上蓋碗茶剛送到嘴邊,眼角餘光瞟到一個小人兒怯怯站在公堂門外。

“小牯牛兒!”劉光第一眼認出了那是他進隆昌城時救濟的第一個孩子,“快快過來,是來找我麼?”

牯牛兒走到劉光第面前跪下說道:“恩公縣大老爺,俺也要學手藝! 俺娘死了,俺還要養活俺阿婆,沒手藝如何是好?”

“汝這麼一點點大,學何手藝耶!回去陪汝阿婆,過幾天本官與汝找個私塾,先學認字方是正理。”

“前兩年爹孃教俺認了些字,而今俺要學手藝。”牯牛兒拽著劉光第衣袖,眼神堅定,“俺不小了,俺么舅王三發方比俺大四歲,他都被師傅選去了,還是學木匠。俺想學個不用費那麼大力氣的手藝。”

看到牯牛兒有如此志向,劉大人便吩咐張寬去把剛才出門的黃大夫請回來。牯牛兒看到進來的師傅,倒頭便拜。黃大夫看了這個小不點孩童,一眼認出是曾經與他遞紙捻火燒煙之孩童,眼睛一亮,又遲疑起來。

“黃大夫,莫看這個娃小,卻是機靈、懂禮、有孝。”劉光第看出了黃大夫之遲疑,回頭對牯牛兒:“娃娃,到了師傅家裡,端茶倒水,侍奉師父師孃,腦殼子須靈活點,手腳須麻利點。學不學得到手藝,乃師傅領進門,學藝靠自身耶!”“多謝縣大爺指點,俺曉得了。師父,收下俺嘛,俺曉得學會了手藝也要孝敬你!”只幾句問答,便覺乖巧無比。黃大夫痛惜地看著乖覺的小牯牛兒,點頭收了這個徒兒。牯牛兒撲通一聲跪拜下去,連磕三個響頭,嘴裡喊道:“師父,師父,師父,劉牯牛從今就是師父的徒兒了!”黃大夫中年喪妻,老來無子,竟激動得湧出兩行熱淚。

兩月後,縣衙門大堂外一群人圍於門前,原是棲流所尋到了出路之青壯年少者。彼等學藝初成,即將告別棲流所外出謀生,自食其力矣,故而相約前來辭謝恩人知縣劉光第:“多謝救命父母官!縣大老爺昨天救俺們於水火,今天給俺們安身立命之出路。大恩大德沒齒不忘!”劉光第淡淡一笑,雙手做扶起狀,向跪於面前辭謝人眾緩聲言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乃本官任內之事,無需言謝。各位要嚴遵師訓,用心學得藝成。尚需牢記:古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願爾等學成手藝之後,千萬不要忘記了回報施恩於爾等之隆昌民眾!”眾人齊聲答道:“請縣大老爺放心,俺等若有了出頭之日,今天救我們出苦海之恩公鄉賢,都是俺們的大恩人!”

“哈哈哈!妙哉,妙哉!……”劉光第放聲大笑,笑聲猶如春風甘霖,笑得蓮峰山下百花綻放,笑得金鵝江畔魚鳥呈祥。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隆昌百姓為感念劉光第恩德,捐款千餘,在縣城北關道觀坪古驛道上為其立一德政牌坊,以彰其功德。亦有人作詞緬懷:

《西江月·棲流所》

霜風苦雨淒冷,肚餓心哀神傷。

建屋立所蔽寒民,築巢成宇賑災荒。

名聲美傳四野,仁士奔赴解囊。

授人漁技施良策,恩德已造福一方。

他是谁?四任隆昌知县,百姓为其建德政牌坊

撰稿人:石楊

敬請期待......

隆小妹將會持續為大家獻上

您的身邊有什麼值得記住的人和事嗎?

您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歡迎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