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袁隆平院士合作種植的是什麼水稻?

根據相關的報道,1月7日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透露,華為與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共同培育海水稻,通過土壤數字化將我國鹽鹼地改造為良田。

華為和袁隆平院士合作種植的是什麼水稻?

海水稻的培育有那麼難嗎,需要由華為這樣的高科技企業以及袁隆平院士這樣的學界大咖親自出馬?

其實,海水稻指的是耐鹽鹼的水稻,並非是種在海水裡的水稻,而是在海水經過的濱海灘塗等鹽鹼地裡種植,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鹼三大特性。據統計,全球有9.5億公頃鹽鹼地,其中1億公頃(15億畝)在中國,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若可實現大規模的種植,將有助於提高糧食產量。目前我國選育出來的海水稻品種耐鹽力不高,灌溉仍需引入淡水或是對海水進行稀釋後進行灌溉;另外,海水稻的產量不高,雖然已有畝產600公斤的試驗成果的相關報道,但是大面積的推廣種植難以保證產量,成本也高。因此,選育出更加耐鹽同時可保證較高產量的海水稻品種成為主要攻克的難點。

我國對海水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6年,當年陳日勝和羅文列在遂溪縣發現了耐鹽鹼的水稻品種,經過研究他們的團隊選育出了“海稻86”,不過,學界對於這個品種是否為“野生稻”長期存在不一致的看法。2012年,“海稻86”與日本晴水稻進行雜交試驗,試驗結果並不理想。到了2016年,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正式在青島開展海水稻的研究,根據計劃,研究團隊將在3-5年內選育出在鹽分濃度3-8‰海水灌溉種植條件下,產量達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2017年,在青島的海水稻研發中心試種“海水稻”喜獲豐收,摺合產量達到621kg/667㎡。

華為和袁隆平院士合作種植的是什麼水稻?

青島水稻研發中心揭牌(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此次華為和袁隆平院士團隊的合作中,華為扮演的角色是將土壤數字化,即實現“要素物聯網系統”,地上部分配備小型氣象站、通信模塊、高清攝像頭,地下和地表則通過各種傳感器(射頻技術)對光照、溫度、鹽鹼度等信息進行收集,然後傳送到華為雲端大數據中心,通過AI人工智能系統和專家診斷,提供靶向藥品、定向施肥,大幅提高用水量、施肥量。而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主要負責水稻品種的改良等工作,並在華為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對植物和土壤的調節。

華為和袁隆平院士合作種植的是什麼水稻?

通過華為和袁隆平院士團隊強強聯手,相信未來我國在海水稻的研究領域會有更大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