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He wears a mask, and his face grows to fit it.——George Orwell

(“他戴上面具,然後慢慢變成了他的臉。”——喬治•奧威爾)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我身邊有位媽媽,生了一個聰明機靈的男孩叫皮皮,大家都很喜歡皮皮。有一天,皮皮去一個小姐姐家做客,看見姐姐家有一整套的模擬廚房玩具,便問媽媽:“可不可以給我也買一個那樣的玩具?”媽媽嫌棄地回答:“男孩子家怎麼能對鍋碗瓢盆感興趣!以後喜歡上了做飯有什麼出息!”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皮皮看見小女孩跳舞,就跟著節奏模仿,媽媽再次制止了他:“男孩子家不能學這些溫柔的動作,等你再大點兒,有勁兒了,給你報個跆拳道。”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皮皮去打防疫針,因為怕疼哭了,媽媽鼓勵他:“要勇敢!不能哭,你可是個小男子漢啊!”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當皮皮終於喜歡上《西遊記》,天天拿著金箍棒上躥下跳,到處打來打去,媽媽滿意地點點頭:“嗯,男孩子就應該這樣,淘氣點兒好。”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男孩子就應該是什麼樣

大部分父母抱的希望是,長大成為一個勇敢、有擔當、負責任的男子漢,能賺錢養家,志向高遠有出息。

怎麼培養成男子漢

生活中,很多媽媽就像皮皮媽媽一樣,不斷給兒子強調堅強、勇敢、強壯等“man”的特質,刻意避開做文靜、柔美、溫柔有關的事情。就連最近風頭正勁的海王,也在電影裡說到“我從小就知道,不要暴露膽怯。所以,只用憤怒和拳頭解決問題”。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圖片來自:油管

可是,勇敢的人就不會害怕嗎?強壯的人就不會軟弱嗎?威猛的人就不能文靜嗎?志向高遠的人就不能做小事嗎?

對男子漢氣概片面的理解,就像一張浮於表面的面具。父母在養育男孩的過程中,給他一點點戴上這副面具,培養成了似是而非的“男子漢”。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男孩就該有個男孩的樣子。”周圍人常說。

所以給男孩買衣服,媽媽會刻意選擇黑、灰、藍而不是粉色。給男孩送禮物,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汽車、刀槍棍棒,絕不會是芭比娃娃。

大人用行為暗示孩子,“男孩應該穿黑灰藍色衣服”“男孩應該玩汽車武器”,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了這一聯繫。如果有一天給男孩穿粉色,玩芭比,他會覺得怪異,而在父母看來,這恰恰印證了當初自己的判斷,“你看,男孩子天生對這些不感興趣”。

除了家中父母引導,周遭的環境也在有意無意營造刻板的男人形象。電影中的男子漢,一定是高大威猛強壯,他們揮金如土,征服一個又一個性感美女。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圖:Facebook

遊戲裡的畫面,從KO倒地到狙擊爆頭,日趨暴力血腥、攻擊性強。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媒體追捧女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的富豪,因為他足夠多金。八卦會強調足球隊員的老婆身材多好多漂亮。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電影、遊戲、網絡、媒體,360°立體環繞在男孩周圍,不停地用這些畫面告訴他和他的父母:“看!男人就該這樣!賺大錢!交漂亮女朋友!玩得刺激!”

在傳媒行業都知道一個心理常識:畫面影響行為。長期看這類信息畫面,大眾會不知不覺把男子漢氣概與強壯、暴力、征服欲、控制感、性魅力、物化女性聯繫起來,父母也會鼓勵引導男孩模仿。

社會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給男孩打造了一張“男子漢”面具,並交到父母手中。

一個男孩5歲的時候,大人還會在公共場合鼓勵他不要哭鼻子。10歲的時候,他基本已經不會在公共場合哭了。12歲,再哭會被嘲笑。

“不許哭,你是小男子漢!”“男兒有淚不輕彈”...整個男孩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學會壓抑情感的過程。生氣了,能說出來;憤怒了,能說出來。但是害怕,不能;受傷害,不能;難過,不能。社會、父母將這些情緒與丟人、不夠男人聯繫起來,阻擋他們正常發洩。

B站有部紀錄片叫《面具之內》,它並不大火,但是看過的人給出高達9.6的評分。它說出了這些男孩有多壓抑,一打開視頻,彈幕嘩啦嘩啦佈滿屏,很多網友哭著二刷三刷。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片中,頭髮花白的橄欖球教練喬伊(JOE EHRMANN)還記得一件事情。在他小時候,因為覺得他不夠男人,有一天父親帶他去地下室,教他打刺拳和直拳。父親說他,“像個男人;停止流淚;別感情用事。”從此,“不夠男人”成為他巨大羞恥感的來源。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於是,他參加了美國人認為的最爺們兒的運動——橄欖球,躲在頭盔裡面,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去鍛煉出另一個自己——符合文化界定的男子漢。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喬伊戴上了橄欖球頭盔,也戴上了男子漢面具,成為了典型的男子漢。但是,他依舊有“不夠男人”的擔憂,也沒忘記小時候可以隨便哭的自己。

“像個男人”聽上去是一句鼓勵,實際上更像是一種要求,一種壓力。

人們都說,每個男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男孩。大概是因為,男人還羨慕著小男孩時期可以隨意撒嬌、哭泣、害怕的自己吧?

畢竟那些被迫隱藏起來的情感,從來沒有消失。

可它們去哪裡了?

正常的發洩渠道被“羞恥感”攔在門外,只能“不在壓抑中爆發,就在壓抑中消亡”。

它們中的負面情緒爆發,會攻擊別人或者傷害自己。

據估算,31%的男孩會自主愛上游戲,99%的男孩玩過打打殺殺的網遊。

《面具之內》片中有一組統計數據,十幾歲的男孩感性詞彙使用頻率減少的時候,自殺率開始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大,男孩壓抑越來越嚴重,在20-24之間,自殺的男性是女性的7倍。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他們中正面情緒比如溫柔、親密動作會減少,有時候需要藉著醉意“酒後吐真言”,才好意思公開在兄弟間傾訴生活壓力、表達男人間的友情、向女孩表白。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圖源:pixabay

更多的是消亡。長大後,面具變成自己的臉,真實的內心被壓抑到麻木,察覺不到妻子細膩的情緒,也不會溫柔對待孩子,因而被詬病“男人就是心大”“直男癌”。

我們太過於強調男人女人的區別了。

男性女性原本只是生物學上的區別,本質來說都是人,作為人的相同之處大於作為男女的不同之處。

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個情況,如果你做某種測試,找5萬名女孩測出一個女孩版結果,相應再測出一個男孩版結果,將二者疊加在一起,有90%是重合的。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這90%既包括溫柔、細心、語言能力、同理心等所謂的“女人特質”,也包括攻擊性、堅強、獨立、負責、勇敢、空間想象能力等所謂的“男人特質”。

換句話說,男孩子如果表現出溫柔、細心、富有同情心、伶牙俐齒,甚至軟弱、害怕,都太正常了!他只不過是表現出了作為人的另一面。

更何況,一直被“羞恥感”壓抑折磨的感覺,太痛苦了。

《面具之內》裡給我觸動最大的,還是這件事:一位中學老師發給每一個男孩一個紙面具,讓他們正面寫上他想給同學看到的樣子,背後寫上不想看到的樣子,然後隨機交換面具。

孩子們嘻嘻哈哈把紙面具揉成團,扔向其他人。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可是他們打開一個個紙團,把它讀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沉默了。每個人的沒心沒肺背後,都小心翼翼地隱藏著“女性化”的自己。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當孩子們勇敢表達出心中的隱痛,同時看到其他男孩另一面,互相之間更多表現的是理解和善意,甚至有男孩為這份久違的親密感哭了起來。他們也渴望做真實的自己啊。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一句“娘炮”,扼殺掉了多少溫柔的暖男!

一句“文靜”,誤會了多少男孩的專注力!

一句“不許哭”,壓抑了多少害怕、委屈!

一句“你是一家之主”,造就了多少暴力直男!

我們做父母的,為什麼要親手給兒子戴上這樣一副痛苦的面具?!令他在前半生中丟失自己,再在後半生的迷茫彷徨矛盾中找回?

所以,允許他傷心、害怕、哭泣吧,邊哭泣邊努力的人更勇敢堅強。

允許他喜歡安靜、不喜歡激烈運動吧,只要學會堅持,安靜的男人和肌肉男一樣有力量。

允許他溫柔、細心吧,這代表高情商。只有偏見、沒見識,才會阻礙他志向遠大。

允許他不想“賺錢養家”吧,只要培養出責任心,自然會生出照顧家庭的動力。

根本不需要追求什麼男子漢氣概,培養成優秀的人,自然就是一個優秀的男人。

一句話,讓他做自己就好,不要生活在面具之下。

這個世界,對男孩不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