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电话,究竟是科技创新,还是助纣为虐?

领跑AI科技的谷歌在今年5月的I/O大会上展示了Google助手替机主打电话的新功能。虽然基于中文的交互功能暂不在谷歌的版图之内,短短几个月时间,AI打call在中国已数见不鲜。

AI电话,究竟是科技创新,还是助纣为虐?

为你疯狂打call

中国企业家有两样能力从不令人失望,一是模仿能力,二是让所有新技术立刻裹上中国特色。在硅谷,AI总想成为人;在中国各地的高新科技园,AI只想直接成为捞钱工具。

在入侵了医疗、安防、自驾等领域后,AI技术终于开始进军电销行业。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面向电销公司的广告,主打的内容多为代替人工拨打电话,筛选意向客户,可以缩减销售人员这方面的成本等等。在这些广告中,似乎电销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电销的主力军,甚至于不少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电销机器人替代人工坐席。

银行、保险、贷款、教育培训、中介……这些拓客渠道狭窄的行业是新兴电销机器人产业的优质目标客户。电话营销算是这类行业中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大部分企业的刚需。目前,全国有近680万名电话销售从业人员,他们每天的工作简单乏味,要忍受电话那头别人的烦闷和辱骂,并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无用功。

AI电话,究竟是科技创新,还是助纣为虐?

在这一环境下,AI和电销一拍即合,构成了中国特色实用主义的又一次伟大胜利,电销机器人应运而生。互联网时代早期有个名句叫"你不知道电脑另一边是不是条狗",如今你甚至不知道打来电话的是不是个生物。在不久的将来,或许接到陌生电话的第一件事该是先来一套图灵测试。

可以说,它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传统人工电话呼叫模式存在的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人员流失严重等痛点,满足了企业的推广需求,成为所谓的营销新助手。但同时,却也让骚扰电话更加来势汹汹,更激起普通用户的反感。

技术虽然日新月异,但换汤不换药的骚扰电话模式依旧被企业所钟爱。在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不断的今天,披着AI外衣的智能电话机器人也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骚扰电话的路途,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骚扰着更多的人。

另一方面,因为销售本身是一种需要创造力的职业,而这一点是AI无法取代的,AI仅仅可以替代电销人员的一些重复性工作。一些敢于尝鲜——或者说不择手段的中小企业采用电销机器人无限拨打,企图用"机"海战术达到业务目标。而现今的AI技术水准下,木讷的电销机器人在提升拨打效率的同时,客户转化率只会继续走低。一言概之,骚扰了更多的人,还带不来更多有效客户。

机器人三定律的第一条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电销机器人显然已经违反了它。

How dare you

往日人工电销无孔不入的轰炸已让人不胜其烦,如今AI的入场更使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一天接到一两个到一天24小时被骚扰,会使更多人面临被骚扰的困境。保护公众远离电话骚扰成了更迫切的现实问题。

中国在电信诈骗及电信营销的法治进程还在不断完善中,而针对此问题国际上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则见于美国的电信法。老美对电话营销有着明确的规定:

举报骚扰电话的机构叫做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英文名称为FCC。美国民众可以去官网举报,该机构会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查,一旦民众填写举报表格之后,FCC会根据举报情况进行调查。在美国,电话营销机构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书面许可,才能向座机或无线电话进行电话营销,民众一旦被电话骚扰需要及时做记录。除了向FCC举报反馈外,还可以向电话所属电信运营商进行投诉,向他们说明你不想接到哪一类的电话号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自己屏蔽掉骚扰,还可以帮助其他人免受该类电话的骚扰。更重要的一点,在接到骚扰电话时,机主可以明确告知对方不想接到他们的来电,如对方接续打电话骚扰,可以将此事件记录下来向FCC报告。

除了采取上述措施来屏蔽骚扰电话外,还可以通过民事法律程序获得相应赔偿,通过集体上诉骚扰机构获得胜诉后,被电话骚扰人可作为集体上诉成员获得相应赔款,根据案例可以获得300美元或900美元一次的赔偿。

个人多次受到骚扰,可联系律师对骚扰机构提出控诉。在一个案例中一位被骚扰人接到电商机构上千次骚扰,最终联邦法院判决电商机构赔偿被骚扰人大约22万美元。

在美国饱受电话骚扰的受害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屏蔽骚扰,还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申请赔偿保障自己的权益。那在中国呢?

笔者曾向联通公司投诉,近一个月已接到上百次营销坐席的电话广告,说明情况后询问联通客服这些电话广告是否在联通公司有备案,客服回复"没有备案,建议报警,联通无责"。

随后笔者致电工信部询问此事,工信部表示目前没有对电话广告进行有效备案,并且建议被骚扰者选择报警。

这无疑是为电销骚扰大开绿灯,也给了电销机器人大展拳脚的机会。

How old are you

纵是AI再生猛,哪怕一秒五发光速拨号,也得先拿到你的号码才能发力施为。所有电销骚扰的根基都立足于那条买卖私人信息的灰色链条上。

8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其中,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对于APP来说,用户的一切它们都想要。无论功能是否相关,下载任何软件都需开通讯录权限、地理位置权限、摄像机权限…… "××,你的手机联系人在某APP上将你设置为'念念不忘的对象'。详情见××APP。"这条短信将近五亿人都收到过。流氓APP文化的宗旨是:我是你爹,签字。

"您好,需要贷款吗?""xx商品房,临近地铁口,交通便利,首付只需……"这些漫天而来的骚扰电话似乎永无止境,令人光火又无可奈何。

一般来说,骚扰电话主要是通过电脑群呼系统进行拨号。安装了群呼系统,可以把各地的座机线路集成到电脑中,通过电脑导入用户电话号码,实现一键群呼,呼叫一次只要几分钱。每次拨号时,都由系统随机选择拨号线路进行外呼,这也是很多推销电话总是号码不固定的原因。同时,可以实现一人一天拨打几百个电话。电脑自动拨通后,系统会自动找到话务员,话务员不能自己控制,只能自动接听。

在频繁的骚扰电话背后,究竟是谁在泄露我们的隐私?

行业内鬼

很多的行业单位乃至社会组织都掌握到大量的个人身份信息,一些行业内鬼,利用职务之便把公民个人信息私下兜售,他们有潜在的利益通道,形成数据泄露的产业链条。常见的情况众多,如一些教育机构向学校老师购买学生及家长的个人信息;房产销售向家装公司兜售顾客的个人信息……

网络平台

一些电话销售公司或者中介机构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平台,主动去收集个人信息。有些数据银行跟各大网络APP平台都有合作,比如免费的赠险。只要登记过页面,或者去了任何一个网站,有过浏览记录,就可以全部看到个人的上网历史记录。例如,在某正规网站上报名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紧接着一连串贩卖考试答案的诈骗短信则蜂拥而至。

手机APP

在使用这些手机应用软件安装过程中,要求我们共享位置信息、通讯录信息、短信息、头像信息这些权限,有的会要求绑定其他相关的社交账户如微信、微博、QQ等等。当我们同意了以后,这些信息就会被APP的公司留存下来,记录在公司的数据库里。

用户的个人信息、财务信息、隐私信息,可能被相关的经营者包括互联网信息提供者进行收集、存储、传输、处理,甚至利用,每个人基本都处于一个"裸奔"的状态。

信息泄露是灰色产业的畸形需求。由于缺少法律的监管,许多对公民信息高度依赖的灰色或非灰色产业,一直在给信息贩卖这个黑色产业源源不断的输送养分。由此,信息黑市得以遍布生长在这些以贩卖个人信息为生的QQ群当中,这些群随便一搜都是几百个。

企业云数据泄露

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大企业数据泄露,是整个互联网的灾难。这类数据在六、七年前甚至已经在线下流传,曝光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不管哪一家数据泄露,随之影响的都是整个互联网的用户。前段时间,诸多苹果用户反映,频繁收到用imessage发送的色情信息。苹果方面坦诚,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像苹果、网易这种规模的会员数据泄露,更应该以互联网灾难来形容。

大多数人为防止自己经常忘记密码,会选择在多个网站使用同一个密码,包括公司邮箱。攻击者只要拿到员工常用密码,登录企业邮箱之后,通常邮箱里面VPN、服务器、web后台等密码多多少少有一些,另外互联网公司员工多数会使用外部云笔记和网盘,一家几百上千人的公司,谁能保证没一个员工把公司的这些密码放到这些云服务上,而这类攻击是waf、ips、ips等设备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互联网游戏的下半场上,不和AI搭上点关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企业。All in AI也好Ai In All也好都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人类对AI的担忧也从未停止过。电销机器人的为虎作伥无疑又为唱衰AI投出了一票。

现今技术下的AI还是一个个牙牙学语的婴孩,遵循父母的引导行尽所能,也准备好将父母该承受的骂名背到自己身上。而技术,本该是纯净无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