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電話,究竟是科技創新,還是助紂為虐?

領跑AI科技的谷歌在今年5月的I/O大會上展示了Google助手替機主打電話的新功能。雖然基於中文的交互功能暫不在谷歌的版圖之內,短短几個月時間,AI打call在中國已數見不鮮。

AI電話,究竟是科技創新,還是助紂為虐?

為你瘋狂打call

中國企業家有兩樣能力從不令人失望,一是模仿能力,二是讓所有新技術立刻裹上中國特色。在硅谷,AI總想成為人;在中國各地的高新科技園,AI只想直接成為撈錢工具。

在入侵了醫療、安防、自駕等領域後,AI技術終於開始進軍電銷行業。市面上也出現了許多面向電銷公司的廣告,主打的內容多為代替人工撥打電話,篩選意向客戶,可以縮減銷售人員這方面的成本等等。在這些廣告中,似乎電銷機器人已經成為了電銷的主力軍,甚至於不少公司已經開始使用電銷機器人替代人工坐席。

銀行、保險、貸款、教育培訓、中介……這些拓客渠道狹窄的行業是新興電銷機器人產業的優質目標客戶。電話營銷算是這類行業中最為普遍的方式,是大部分企業的剛需。目前,全國有近680萬名電話銷售從業人員,他們每天的工作簡單乏味,要忍受電話那頭別人的煩悶和辱罵,並且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無用功。

AI電話,究竟是科技創新,還是助紂為虐?

在這一環境下,AI和電銷一拍即合,構成了中國特色實用主義的又一次偉大勝利,電銷機器人應運而生。互聯網時代早期有個名句叫"你不知道電腦另一邊是不是條狗",如今你甚至不知道打來電話的是不是個生物。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接到陌生電話的第一件事該是先來一套圖靈測試。

可以說,它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傳統人工電話呼叫模式存在的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人員流失嚴重等痛點,滿足了企業的推廣需求,成為所謂的營銷新助手。但同時,卻也讓騷擾電話更加來勢洶洶,更激起普通用戶的反感。

技術雖然日新月異,但換湯不換藥的騷擾電話模式依舊被企業所鍾愛。在垃圾短信、騷擾電話不斷的今天,披著AI外衣的智能電話機器人也順理成章地走上了騷擾電話的路途,並且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騷擾著更多的人。

另一方面,因為銷售本身是一種需要創造力的職業,而這一點是AI無法取代的,AI僅僅可以替代電銷人員的一些重複性工作。一些敢於嚐鮮——或者說不擇手段的中小企業採用電銷機器人無限撥打,企圖用"機"海戰術達到業務目標。而現今的AI技術水準下,木訥的電銷機器人在提升撥打效率的同時,客戶轉化率只會繼續走低。一言概之,騷擾了更多的人,還帶不來更多有效客戶。

機器人三定律的第一條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電銷機器人顯然已經違反了它。

How dare you

往日人工電銷無孔不入的轟炸已讓人不勝其煩,如今AI的入場更使其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從一天接到一兩個到一天24小時被騷擾,會使更多人面臨被騷擾的困境。保護公眾遠離電話騷擾成了更迫切的現實問題。

中國在電信詐騙及電信營銷的法治進程還在不斷完善中,而針對此問題國際上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則見於美國的電信法。老美對電話營銷有著明確的規定:

舉報騷擾電話的機構叫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英文名稱為FCC。美國民眾可以去官網舉報,該機構會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調查,一旦民眾填寫舉報表格之後,FCC會根據舉報情況進行調查。在美國,電話營銷機構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書面許可,才能向座機或無線電話進行電話營銷,民眾一旦被電話騷擾需要及時做記錄。除了向FCC舉報反饋外,還可以向電話所屬電信運營商進行投訴,向他們說明你不想接到哪一類的電話號碼。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自己屏蔽掉騷擾,還可以幫助其他人免受該類電話的騷擾。更重要的一點,在接到騷擾電話時,機主可以明確告知對方不想接到他們的來電,如對方接續打電話騷擾,可以將此事件記錄下來向FCC報告。

除了採取上述措施來屏蔽騷擾電話外,還可以通過民事法律程序獲得相應賠償,通過集體上訴騷擾機構獲得勝訴後,被電話騷擾人可作為集體上訴成員獲得相應賠款,根據案例可以獲得300美元或900美元一次的賠償。

個人多次受到騷擾,可聯繫律師對騷擾機構提出控訴。在一個案例中一位被騷擾人接到電商機構上千次騷擾,最終聯邦法院判決電商機構賠償被騷擾人大約22萬美元。

在美國飽受電話騷擾的受害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屏蔽騷擾,還可以通過各種措施來申請賠償保障自己的權益。那在中國呢?

筆者曾向聯通公司投訴,近一個月已接到上百次營銷坐席的電話廣告,說明情況後詢問聯通客服這些電話廣告是否在聯通公司有備案,客服回覆"沒有備案,建議報警,聯通無責"。

隨後筆者致電工信部詢問此事,工信部表示目前沒有對電話廣告進行有效備案,並且建議被騷擾者選擇報警。

這無疑是為電銷騷擾大開綠燈,也給了電銷機器人大展拳腳的機會。

How old are you

縱是AI再生猛,哪怕一秒五發光速撥號,也得先拿到你的號碼才能發力施為。所有電銷騷擾的根基都立足於那條買賣私人信息的灰色鏈條上。

8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APP個人信息洩露情況調查報告》。其中,遇到過個人信息洩露情況的人數佔比為85.2%。對於APP來說,用戶的一切它們都想要。無論功能是否相關,下載任何軟件都需開通訊錄權限、地理位置權限、攝像機權限…… "××,你的手機聯繫人在某APP上將你設置為'念念不忘的對象'。詳情見××APP。"這條短信將近五億人都收到過。流氓APP文化的宗旨是:我是你爹,簽字。

"您好,需要貸款嗎?""xx商品房,臨近地鐵口,交通便利,首付只需……"這些漫天而來的騷擾電話似乎永無止境,令人光火又無可奈何。

一般來說,騷擾電話主要是通過電腦群呼系統進行撥號。安裝了群呼系統,可以把各地的座機線路集成到電腦中,通過電腦導入用戶電話號碼,實現一鍵群呼,呼叫一次只要幾分錢。每次撥號時,都由系統隨機選擇撥號線路進行外呼,這也是很多推銷電話總是號碼不固定的原因。同時,可以實現一人一天撥打幾百個電話。電腦自動撥通後,系統會自動找到話務員,話務員不能自己控制,只能自動接聽。

在頻繁的騷擾電話背後,究竟是誰在洩露我們的隱私?

行業內鬼

很多的行業單位乃至社會組織都掌握到大量的個人身份信息,一些行業內鬼,利用職務之便把公民個人信息私下兜售,他們有潛在的利益通道,形成數據洩露的產業鏈條。常見的情況眾多,如一些教育機構向學校老師購買學生及家長的個人信息;房產銷售向家裝公司兜售顧客的個人信息……

網絡平臺

一些電話銷售公司或者中介機構也會利用大量的網絡平臺,主動去收集個人信息。有些數據銀行跟各大網絡APP平臺都有合作,比如免費的贈險。只要登記過頁面,或者去了任何一個網站,有過瀏覽記錄,就可以全部看到個人的上網歷史記錄。例如,在某正規網站上報名參加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緊接著一連串販賣考試答案的詐騙短信則蜂擁而至。

手機APP

在使用這些手機應用軟件安裝過程中,要求我們共享位置信息、通訊錄信息、短信息、頭像信息這些權限,有的會要求綁定其他相關的社交賬戶如微信、微博、QQ等等。當我們同意了以後,這些信息就會被APP的公司留存下來,記錄在公司的數據庫裡。

用戶的個人信息、財務信息、隱私信息,可能被相關的經營者包括互聯網信息提供者進行收集、存儲、傳輸、處理,甚至利用,每個人基本都處於一個"裸奔"的狀態。

信息洩露是灰色產業的畸形需求。由於缺少法律的監管,許多對公民信息高度依賴的灰色或非灰色產業,一直在給信息販賣這個黑色產業源源不斷的輸送養分。由此,信息黑市得以遍佈生長在這些以販賣個人信息為生的QQ群當中,這些群隨便一搜都是幾百個。

企業雲數據洩露

具有高度影響力的大企業數據洩露,是整個互聯網的災難。這類數據在六、七年前甚至已經在線下流傳,曝光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不管哪一家數據洩露,隨之影響的都是整個互聯網的用戶。前段時間,諸多蘋果用戶反映,頻繁收到用imessage發送的色情信息。蘋果方面坦誠,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像蘋果、網易這種規模的會員數據洩露,更應該以互聯網災難來形容。

大多數人為防止自己經常忘記密碼,會選擇在多個網站使用同一個密碼,包括公司郵箱。攻擊者只要拿到員工常用密碼,登錄企業郵箱之後,通常郵箱裡面VPN、服務器、web後臺等密碼多多少少有一些,另外互聯網公司員工多數會使用外部雲筆記和網盤,一家幾百上千人的公司,誰能保證沒一個員工把公司的這些密碼放到這些雲服務上,而這類攻擊是waf、ips、ips等設備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互聯網遊戲的下半場上,不和AI搭上點關係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互聯網企業。All in AI也好Ai In All也好都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人類對AI的擔憂也從未停止過。電銷機器人的為虎作倀無疑又為唱衰AI投出了一票。

現今技術下的AI還是一個個牙牙學語的嬰孩,遵循父母的引導行盡所能,也準備好將父母該承受的罵名背到自己身上。而技術,本該是純淨無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