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喝酒的妙處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月下獨酌

[唐] 李白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李白,酒仙,自然知道喝酒的妙處。

雖然我是個女孩子,從來不喝酒,但從小也知道喝酒的妙處。

小時候,一日三餐,爺爺都會喝點小酒。

那時,房子很小,三間北屋做正房,一進門,就算是現在的客廳了,對著門口就是一張八仙桌,桌子兩邊有兩把太師椅,桌子後面是兩個木架撐著一木板作為條几,較富裕的家庭會做一個正規的條几。這差不多是當時農村的標配。八仙桌左邊的太師椅是上座,永遠是爺爺坐的地方,吃飯,會客,聊天,我們吃飯,就圍在八仙桌前的一個矮的小方桌上。

現在想來爺爺喝酒每次都有很強的儀式感。

每次飯前,爺爺都會先把桌子擦乾淨,從他身後的條几上取下他的酒壺酒盅,擺好,再從條几下的桌腿處取出酒瓶,輕輕擰開瓶蓋,把酒慢慢倒入酒壺裡,然後拿起酒壺掂量掂量,掂出喝一頓的量,再把酒瓶蓋好,放回原處。

有時我們兄妹幾個搶著給爺爺倒酒,爺爺會笑眯眯的看我們倒,我們倒完了,爺爺把程序再進行一遍。

爺爺喝酒用的是錫制酒壺,一壺也就二兩多酒,酒盅是那種白色瓷的三錢盅,一盅盛三錢酒,一兩等於十錢。

那時,酒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品種,沒有啤酒,紅酒,乾紅,乾白,國內酒,國外酒之類的,只有一種酒,那就是老家的茅臺酒---串香白酒,有瓶裝的,但更多的是用地瓜幹換的散裝的。

那時,雖然家裡很窮,但父母從來沒有讓爺爺的酒斷過,也從來沒見爺爺喝醉過。除了爺爺後來病了沒法喝酒了。

到了冬天,酒就需要溫一下,溫熱了再喝。溫酒是一個技術活,溫酒,先倒滿一盅酒,划著了火柴,把點著的火柴棍放在倒滿酒的酒盅上,呼一下,酒就點著了,冒著藍色火苗,拿著酒壺在火苗上慢慢轉,輕輕搖,等覺得溫度到了,就把酒壺底往酒盅上一蓋,火就熄了,酒就可以喝了。

喝酒,喝的是感覺。爺爺每次喝酒,現在想來真是一種享受。爺爺喝酒,先輕輕端起酒盅,放在嘴邊,使勁的抿一口,“滋”的一聲,一小口酒就進到嘴裡,嘴巴叭的一下,呼出一口氣,嘴裡再加一個餘音“嘻兒”,有時眼睛會使勁的閉一下,嘴巴使勁的咧一下,這口酒就算喝完了。一盅酒能喝個三兩口。現在的人喝酒,用大的玻璃杯喝,有時還會一杯酒一飲而盡,這怎能體會到爺爺喝酒意境和妙處。

有時我們會趴在桌邊看爺爺喝酒,爺爺偶爾會用筷子沾一點酒讓我們嘗,我們抿一下沾了酒的嘴唇,會辣出眼淚來,爺爺就會開心的笑。

爺爺喝酒,其實喝的是愜意,喝的是滿足,喝的是幸福。

爺爺喝酒的小菜更是隨手就來。這個以後專門再述。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