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金任群:快遞行業分析彙報

編者按:近期,由國家郵政局指導,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2018中國郵政業發展高層論壇順利閉幕,論壇在行業內引起了熱烈反響。中通速遞副總裁金任群發表了題為《快遞行業分析彙報》的主旨演講,從行業地位、企業地位、企業風險、行業前景、業務模式、企業出海、社會責任、現實問題幾大方面分析快遞行業發展現狀,以下文章根據演講整理,敬請關注。

專 家 簡 介

「專家觀點」金任群:快遞行業分析彙報

金 任 群

中通速遞副總裁,擁有逾二十五年快遞行業從業經驗,先後負責中通快遞IT、市場、服務質量、中通優選、中通國際、研究院、戰略等方面工作,並於2016年代表中通快遞IPO全程路演。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下午好,很高興作為企業代表向大家進行彙報。

行業地位。上午任所長談到GDP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佔了78%的貢獻,左圖就是GDP、社零、線上實物零售、快遞的增速表,圖表顯示的數據是預測到2020年,我們看到,到2020年GDP增速將呈現下降趨勢,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現在降到8.5%後也在繼續向下走,唯一增速不變的是線上實物零售的增長,而這裡邊我確認過國家統計局並沒有把拼多多和微商的數據納入,不然線上實物零售的增速更快。快遞的增速存在著統計口徑問題,理應高於才對。這也正是消費佔GDP貢獻78%的主要增量來源,而支撐線上零售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我們快遞。所以我們在向中央政府部門說行業發展貢獻的時候,不能僅僅提我們自身的產值,那佔GDP很小的一塊,而更應該講我們支撐的線上實物零售額佔GDP的比例,這一比例預測到2020年將達到12%,而且這一部分完全是GDP增量的部分,而不是存量的部分。因此對於未來而言,中央政府應該對快遞業更好一些,支持力度更大一些,應該確保快遞業發展的增速能夠支持線上實物零售的發展,否則會導致消費這駕馬車會面臨熄火的風險,至少沒有這麼高的增速。可以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作用和價值,爭取中央政府給予更大的支持。

企業地位。兩年前的現在,中通正在美國做IPO,當時我們就請了全球最好的投行幫我們將全球的快遞企業和物流企業做了對比分析,具體結果過段時間可以看我們中通研究院的報告,但從現狀和結果上能夠看到我們的成就。最近中通快遞業務量快要達到每天3千萬件,明年估計會是UPS(規模)的2倍。一般來講,造一幢10層的樓房,一般的鄉村的建築隊就能完成,但是100層就意味著背後需要強大的科技力量來支撐。總而言之,中國目前在快遞領域技術(TMS)和設備都是全球領先的。同時從未來增長看,我們是非常樂觀的。中美兩個國家的主要快遞企業規模和增速的對比結果,實際上美國的電商之所以發展速度沒有中國好,是因為缺乏像中國一樣的物流支撐。

企業風險。我們認為今天在同質化競爭的通達系領域,在電商包裹領域,是進入了一個非常慘烈的軍備競賽。通達繫有一個好處是融資手段豐富多彩,從眾籌眾包,到虛擬資產證券化,到資產一定程度上的泡沫化(來獲得現金流入),最後才是去資本市場上獲得資金。


「專家觀點」金任群:快遞行業分析彙報


非通達系企業的融資手段比較單調,這些企業在未來趨於白熱化的競爭當中是有重大風險的。目前特定企業本身試圖通過補貼用戶來獲得業務增長的模式現在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階段,由於其本身不具備自我造血能力,在現金流枯竭和資本市場無法再融資的情況下,未來會有很大的風險,還是希望能夠引起國家局領導的關注。

行業前景。之前講很難想到行業的風險在哪裡,原因是目前從線上零售的角度看,通達系、中國的快遞行業絕大部分的訂單來源是線上的實物零售。線上實物零售從未來的預期看,除了傳統的電商阿里和京東以外,拼多多和微商的增長勢頭更猛,從一些第三方的報告可以看到,微商到2019年會達到接近萬億的產值,拼多多的增速也是有目共睹的。從市場的角度說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目前消費佔中國GDP的40%多,而在發達國家可以達到60%以上,加上動態的發展,因此未來的增長空間還會很大。


「專家觀點」金任群:快遞行業分析彙報


業務模式。今天常會討論一些新的模式,所謂新的模式就是同城配是不是會替代中國目前的這些傳統快遞。我覺得這樣想是多慮了。同城配有多種模式,市場一定是細分的,而不會是大一統,不是說某一個新的產品產生了就會替代別的產品。我們細分看,新“閃送”、C端發起的異類跑腿業務、品駿等傳統落地配、上海特有的傳統本地快遞、美團餓了麼、新達達等這六種類型結構都不同的,而且對應的上游企業的模式也是不同的。

由於中國產業帶自然分佈的原因及目前本身天貓已經實現的從工廠到用戶的供應鏈優勢使得標品一點發全國模式短期內不會改變,這正是快遞的特性:標品、長距、低頻、高密度投放的結構。而今天的同城配基本上都是商圈本地生產的非標品,然後是短距離、高頻次、點狀或線狀投放的模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當然還有一種就是甚囂塵上的前置倉概念。

我們講前置倉去庫存的問題,前置倉在體驗上對用戶有很大幫助,但這一點本身是存在著極大爭議的。我們認為前置倉是對現有的存量貨物做一個優化配置,而不是讓大家把貨鋪在前線。說通過大數據對於某一個SKU能預測銷售數量的那一定是騙子,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案例是巴寶莉,去年一下就燒掉了2.5億的產品,還有H&M等等。如果今天強調做新的鋪貨配置的前置倉,我們會看到愛回收這類的企業會發展的非常好。

企業出海。很多領導專家都提到了快遞出海,從我個人的從業經驗看之前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因為他們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所以他們進入中國的時候往往是帶著那些跨國企業全球的合同。他們首先保證能在進入一個新的市場時先站住腳跟再逐步發展。今天光靠我們這些快遞企業,靠自身的力量各自為戰到海外擴展其實是缺乏一些基礎的,所以我們希望是跟著中國的一帶一路的戰略,隨著外貿企業,生產企業,出海的時候能夠與他們抱團共同出海。在海外打下根基以後再尋求當地本地化發展,同樣反過來我們也能幫助這些出海企業擺脫對國外物流企業的依賴。而這一點是希望能夠得到中央政府的認知和認可,從而把快遞出海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來考慮。

社會責任。商業快遞目前的成長性我們已經有目共睹,在全國的覆蓋已經達到了90%。同時政府對郵政的補貼非常重,有很多財政補貼、免稅政策還有設施和資源的免費利用。對於商業快遞企業而言有意願也有能力來為國家做點事分擔這一部分的責任,可以在某些區域承接一部分普遍服務,這是我們對於承擔社會責任的願望。

我們清楚的知道美國要求重新談判的原因是因為原本受到各國政府補貼的普遍服務的渠道被用於商業用途,其實從我們國家自身的利益角度來說也是不正確的,最終受益的電商平臺和電商企業,郵政企業更多是賠錢賺吆喝。而今天面臨著兩個主體的合併,我們特別關心的是這個新主體的性質是什麼?會不會繼續拿著國家的補貼在國內業務中造成非市場化的競爭局面。

現實問題。我大概提這幾點。第一是交付標準。今天的交付標準很模糊,《郵政法》要求本人簽收,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做不到,自提櫃、自提站的使用實際是服務標準的下降。2014年國家郵政局開展調研時,我提過一個建議,就是要確定自提櫃、自提站這種方式是普遍服務還是增值服務。如果是增值服務,今天的這種做法卻被用戶認為是普遍服務,認為你是正常的快遞服務的自然延伸,因此,要多收費是不接受的,事實上作為增值服務是要向用戶收費的;如果是普遍服務,應該是把現在的信包箱智能化集中發展起來,信報箱是用戶的延伸,而投遞到智能信報箱則可視為本人簽收。二是賠付標準。賠付標準問題在過去立法過程中是避開的,我們今天要強調保價運輸的基本原則。保價是一種標識,這是對於不同性質的物品需要不同的流程做保障,並且需要不同的成本支付。如果不聲明價值、不願意為貨物承擔費用,某種意義上是發件人的不負責任導致的最後的結果,如果試圖從道德上譴責我們,這一點上我們不接受的,也希望在政策法律中把這一點明確出來。

申訴排名這項工作有些統計口徑標準問題,申訴排名目前是唯一官方發佈數據,資本市場的關注度極高,也因此導致各家企業各顯神通,已經不能反映企業的正常的生產服務水準,希望能夠進一步優化調整。

我的彙報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注: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研究中心官方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