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国民党保安团」是什么部队?战斗力如何?

dodo0328


国民党掌权时期,各地都设有地方保安团队,这些武装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部队?其战斗力如何呢?

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保安部队属于地方治安部队,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省级政府设保安处,作为全省保安部队的最高领导机关;省政府主席一般兼任全省保安司令,对各地保安部队有指挥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国防部内设立保安局,主管全国保安部队,原军统局帮办唐纵曾以内政部次长和警察总署署长的身份兼任国防部保安局长。

抗战胜利后,内政部警察总署署长唐纵兼任国防部保安局长

保安部队起源于地方乡绅自行组织的民团,民国年间土匪横行,地方政府和驻军无暇顾及,地方上一些头面人物便自发组织一些私人武装,维持地方治安。这些地方武装一般都和当地政府扯上关系,或者挂上地方政府的名号。举一个例子,抗战爆发以前,山东沂蒙山一带匪患颇多,于是各县都成立了联庄会维护地方秩序,这个联庄会其实就是民团,联庄会长都是各县的大地主。后来,国民党第三区(临沂)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将这些联庄会武装收编,成为政府属下的保安部队。

抗战时期的山东省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沈鸿烈(左)

抗战爆发前,山东全省民间有枪30万支,至抗战胜利增加到100万支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地方保安团队所拥有。经过抗战的洗礼,国民党山东地方游击队(也可称为保安团队)身经百战,他们都是当地人,熟悉地理民情,深入民间,情报灵通,战斗力特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正规部队看不起这些土包子,临沂老乡、旅美著名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在回忆录中回忆:“张天佐、王洪久、张景月都是山东著名的游击领袖,他们想晋见一个团长都鹄候多时,官兵白眼相看,拿他当无知乡愚。”国民党这种做派与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和发动群众的作风截然相反,这也是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政权的原因之一。


民国年间那些事


国民党的保安团实际上一种地方武装力量,兼具军队和警察的双重性质。

国民党保安团的历史,可以追溯的清末时期。清朝末年,清朝主要军事力量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已经成为了摆设,战斗力渣的不行,不要说跟列强的军队相比,即便是跟太平天国的军队比起来,也是渣的一踏糊涂。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上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此基础上编练而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乡绅地主的私人武装力量不可避免开始兴起。


到了民国北洋时期,为了方便控制民众和镇压革命人士,北洋政府在地方实施保甲制度,而地方乡绅地主的私人武装也转变了北洋政府下属的一支非正规力量,名字叫做保卫团。(191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颁布《地方保卫团条例》)

到蒋介石主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之后,出于同样的考虑,再一次扩大了地方武装力量的规模。南京国民政府以北洋时期的保卫团为基础,组建了保安团。


蒋介石组建保安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协助警察维护地方治安,更重要的一方面为了镇压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保安团的分为很多类型,比如说税警财经保安部队、水运保安部队、交通运输保安部队、铁路保安部队

本质上来说,蒋介石组建保安团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各种各样的保安团,往往会沦为某些人的私人武装力量,典型的有宋子文一手组建的税警总团。


宋子文组建的税警总团,是一支完全听命于宋子文的武装力量。虽然这是一支非正规军,但是在宋子文的大力经营下,税警总团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就连蒋介石组建的精锐德械师也无法与之比拟。后来的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就是出自税警总团。

蒋介石对于宋子文手下的这支税警总团非常忌惮,总是想方设法吞并。宋子文虽然是财政部长,但是此人对于抗日非常积极,当年长城抗战爆发时,宋子文就有意派税警总团前去抗日第一线。



全面抗战爆发后,宋子文再次将税警总团放到了战场,伤亡惨重,最终被蒋介石所改编。


小镇月明


保安团是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是保甲制度的衍生品,是作为警察力量的重要补充而设立的。191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颁布《地方保卫团条例》,组织保卫团。保卫团由县知事任总监督,地方豪绅富商任协办,在县设团部,每户指定一人参加,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五甲为一保,分设牌、甲、保长,团设团总。其职责是辅助军警维持地方治安,经费由各地就地筹集。其成为此后保安团的前身。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以后,出于镇压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弥补警察力量的不足,组建并急剧扩大了各种名目的民间武装。这些民间武装的出现,虽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但是,也有可能增加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影响南京政权的政令统一。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整理民团。其指导原则为:“各省保安团队以到达国家管理为最终目的,其进行步骤应首先统一于县,进而统一于区,再进而统一于省。”

1929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县保卫团法》,把保卫团的编制改为:每闾为1牌,每乡(镇)为1甲,每区为1区团,每县为1总团,闾、乡(镇)、区、县长分任各级长官,20至40岁男子必须参加受训。1932年6月,为了加强对根据地的“围剿”,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清剿”会议,制定了《豫鄂皖湘赣闽粤各县保安总队及保安大队组织纲要》,将各地民团统一改为保安队,由县指挥、调度。

其中规定:各县保安总队或保安大队分甲、乙两种,甲种保安总队辖9个中队以上;乙种保安总队辖6个中队以上至不足9个中队;甲种保安大队辖4个中队以上至不足6个中队,乙种保安大队辖2个中队以上至不足4个中队;其职责是镇压群众反抗、配合国民党正规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同年,国民党政府军委会颁行《剿匪区内各省民团整纪条例》将每省划作若干区,每区每年至少编训1个保安团、规定凡18—45岁的男子均需就地受训4个月。

1934年颁布的《各省保安制度改进大纲》进一步完善了保安团体制。省保安处成立以后,即命令取消县保卫团。各县按保甲编组壮丁队以代替县保卫团,继续作为警察的补充以维持治安;另组建省保安团作为警备地方的常备武装。壮丁队、保安团一并由省保安处管理。省保安处直属于省政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完成整理民团工作,县级武装统一收归省政府管辖。1936年5月,国民党计划在3年内逐步把各级保安团裁撤改编为警察。但由于抗战爆发计划流产。

就全国而言,各省保卫团最初由县管辖,县以上按照一般行政系统,归省民政厅统辖。但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部分省份在省政府下设立了特别机关对其进行管理,如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等省设立保安处,陕西、福建设立省保卫委员会、福建省成立团务处等,督理各该省保卫团事务。但这些机构均属于临时设置。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相继颁布《保安处组织条例》和《修正保安处暂行组织条例》,在省政府下设立保安处,规定:为掌理全省保安及军事行政,各省特设省保安处及区保安分处。省保安处受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直属于省政府。其有关于中央内政部、军政部、训练总监部、参谋本部等各部事务,则接受各该部的命令。

省保安处的职权包括:统辖全省保安部队;指挥编练全省的地方保卫团;维持治安,指挥省内水陆警察,并监督指导其训练;办理省内征募、召集、退役事宜等。为使省保安处易于实行其职权起见,各省政府又在省内划分若干保安区,设置保安分处分掌其事。省保安处设处长1人,副处长1人,参谋长1人,或副处长2人之中指定1人兼任参谋长业务。从此,保安处成为省政府下的常设机构。

1934年7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公布了《各省保安制度改进大纲》,省设全省保安司令,省以下分区设立之保安机关,定名为某某省第几区保安司令部,区保安司令部代替原有的保安分处,只在区一级得以实施,在省级只有保安司令,而无保安司令部,具体工作仍然由保安处负责。由省政府主席兼任保安司令,实际上就是承认现任军职者可以兼任省政府主席,为军人干政披上了合法外衣。

1947年12月,行政院制定并颁布了《省保安司令部组织规程》,规定:省保安司令部隶属行政院,受国防部指挥监督,其中有关警保事项兼受内政部监督指挥。省保安司令部编制分甲、乙、丙三等,由国防部会同内政部参酌各省情形分拟等次呈行政院核定。省保安司令部置司令1人,中(上)将阶级;副司令1人中(少将)阶级。司令由省主席兼任,副司令及参谋长由国院部派充。


诤闻军事


保安团性质:也称靖卫团,都是国民党县级地方政权组建的武装部队,和封建时代的团练(参考苏轼曾任黄州副团练使)是一个性质(按现代人的理解,不是警察,不是军人,但履行两者的部分职责,类似武装城管和武警的联合部队,或者武装城管+民兵这样的性质), 属于国家承认其编制、合法地位,但不发正式军饷的团级单位,经费主要有当地县政府筹集的财政资金,也存在县政府向县内商会或商户摊派的经费(这里就存在相当部分保安团对境内商户的欺压和巧取豪夺,以及当地大户的贡金,这在很多影视剧中得以体现,真实性可靠。因为没有军饷,还要保境卫民,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讲,极难生存下来)。

保安团编制:各省属保安部队、税警财经保安部队、水运保安部队、交通运输保安部队、铁路保安部队、城市保安部队、矿业保安部队、空军机场保安部队、防空保安部队、装甲保安师。(这些都是有编制的保安部队,大量无编制部队在抗战中被日本人改编为皇协军,命运较为悲惨,他们一方面无能懦弱做了汉奸,一方面实在是随波逐流无能为力。)

保安团战斗力区别很大,下面分类讲下:

1.最强大的税警部队:税警总团是宋子文在1932年任财政部长期间建立的私人武装。顾名思义,应该是一支用于缉私征税的非正规部队。但是在宋子文的大力经营下,变成了一支连国民党内甲级正规军都不敢一较长短的精锐部队。(税警部队经费来源于每年摊还八国银行团借款的盐税剩余款项,所以使用装备极为精锐,博欧美国家之所长,步枪、机枪、防空机炮、两栖战车,可以说应有尽有,甚至战车坦克都有)

下属五个团,加总团直属部队,相当于六个团,另配特种兵连七个,每团战斗兵员共5000余人。总团部直辖特务营、高炮营、炮兵营、通讯营等七个营。整个总团拥有兵力三万余人。

前几任总团长都是高等军事院校毕业,多人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生,后来大力支持孙立人将军(清华大学、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高材生),孙立人将军还设立了“孙氏操典”,结合了西式训练军校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士兵军事水平远胜其他部队。

在淞沪抗战中,第一次亮相,极大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后来税警部队从姓宋到了姓蒋。再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新一军,横扫缅甸,打的日寇抱头鼠窜进入原始丛林。


2.比较强的保安团:湖北省保安第4团,前身是襄阳的地方自卫队,打残了日军的一个联队,击毙了一名日军大佐,联队长神崎哲次郎大佐被击毙。(因为是伏击,又是半渡而击之,自身伤亡极少)(这样的保安团应该还有,但是不多,在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3.剩下的基本都是乌合之众

多数都是强征的民壮,拉来的壮丁,地痞流氓之流,90%都是文盲。意志薄弱,后勤保障基本没有,装备落后且杂乱,军装也是乱七八糟,各色都有,也有不穿军装的。

这些人组成了日本人高达数百万的伪军、皇协军。(个人认为,出工不出力的伪军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日寇)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前些年,有一个著名的电视剧叫《关中匪事》,里面的保安团势力很大,团长罗玉璋更是地方一霸,无人敢惹,其实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

国民党统治时期,保安团就是地方民团,是以联户为甲,合甲为保为核心的保甲制度的延伸,这种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是保甲制度专制化、特务化、警察化的的重要表现,是国民党统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1.1933年统一改编,分三种类型

1932年国民党召开的庐山清剿会议,就民团的编制、名称做了详细统一的规定,规定名称统一为县自卫团,分三种,一种是保安队,一种壮丁队,一种是铲共义勇队,一般一个县一个总队,一保为一小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规定除了老弱病残外18至45周岁的成年男子都要入保随甲,就地训练,据统计,仅仅南方八省就有参保民团1700万人左右;

二是军政合一,保长兼任保队,乡长兼任连队,县长兼任县保安队长官,对上级一级一级负责,三是强化政治训练,大力宣扬国民党的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反动言论。

2.镇压底层反抗

清末民初,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经济萧条,广大人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被迫揭竿而起,谋生混饭,这又分两种土匪。

一是反压迫反剥削,劫富济贫,打击地主劣绅,具有革命性,一种是地主私人看家护院的私人武装,滥杀无辜,残害民众,为祸乡里,晨揣夕谋,暴虐淫刑,是真正的反革命,草菅人命。据记载,在邓县一个村土匪就枪杀200多人,拉票400多人,烧毁400多房间。

3.横加暴敛,鱼肉乡里

在死亡边缘挣扎的贫苦农民除了要缴纳国民党的摊派,还要忍受保安团名目繁多的杂派,如购枪款、训练款、伤兵款等,有的县民团还强迫农民把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鸦片,然后征收鸦片款。

4.商业投机

保卫团打着发展生产,自给自足的幌子,垄断行业,牟取暴利。一是贩卖毒品,把强迫农民种植起来的鸦片以贱价收购上来,然后上海、武汉开封高价出卖,二是走私军火,将自己淘汰的枪支贩卖其它县的民团,或者套购国民党正规军的武器装备,再高价转手卖掉;三是贱价收购本地棉花土布等,贩卖到大城市,赚取国难财,四是私自办印钞厂,滥发纸币,扰乱市场。

5.抗战中的表现

虽然偶尔有这些民团有过积极表现,但是素质不高,不但抗日无功,反而罪行累累,比如投靠日军成立皇协军,要么成立维持会,残酷镇压抗日军民,苟安惮死,成为民族败类。 总之,这些保卫团是地主的武装,是国民党的爪牙,终究是历史的产物,迟早要被历史淘汰。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民国时期的国民党保安团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队?

这个保安团可不是学校门口的保安,而是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力量之一,保安团实际并非国民党发明创造,这种组织形势如果往前追溯的话最早可以追溯到咸丰时期的地方团练组织,后来形成了湘军和淮军这种特殊历史时期的兵甲制度,在民国时候,北洋政府颁布《地方包保卫团条例》下令地方组织保卫团实际上可以算作是国民党保安团的前身。

主要是作用就是帮助地方政府进行统治,也可以算作是警察力量的补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东北改旗易帜,实际标志着北洋政权的覆灭与国民党政权成为全国性的政权,当时社会动乱,盗匪横行,为了维护地方统治,国民党开始编制各种名目的民间武装,也就是保安团,这种措施有力于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然而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在保安团逐渐形成势力之后,国民政府只能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军事体系当中,实际上这也是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战斗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

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县保卫团法》《各省保安制度改进大纲》逐渐完善保安团体制,最终将地方武装收归政府管辖。

国民党对于保安队的管理缺乏长远规划

实际上保安团的经历也是比较艰辛的,本来都是农民,结果征进来去当警察的补充作用甚至上山去剿匪,然而国民党统治稳定后,打算在1936年把保安团进行缩编,表现好的编入警察,表现不好的回家,随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裁撤计划变成了扩充计划,颇有一种全民皆兵的气势。

实际上这也说明老蒋对保安队的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就像夜壶一样,想用就拿来用一下,不想用了就一脚踹出去了,造成很多地方的保安团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很多地方的保安团到后来不但没有成为抗日的部队,反而投降当了伪军,成为日本人维持地方统治的工具。

以石友三为例,在中原大战反蒋倒张失败后在河北组织了保安团,并且担任冀北保安队司令,辖两个旅3000多人,后来在抗战中消极抗日,最后当了汉奸。大量的伪保安团实际上成为日本人封锁抗日根据地的工具。

国民党保安团的战斗力如何?

国民党保安团快速发展时期是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收编了大量的伪保安部队,人数急剧膨胀,实际上老蒋不得意的保安部队在国军中的占比是越来越高的,这一点从老蒋后期的任命就能看出来,当时调杜聿明到东北的时候就任命杜为东北保安司令。

实际上人数的增加并不代表实力的增强,国民党保安团是处于在战火中组建,一直缺乏军事训练和培养,保安团的军事长官素质也不高,无论是训练还是打仗都不行,因此保安团在打仗的时候充充数还行,真正到动刀动枪的时候就不行了。

当然这也和老蒋的一向鄙视非嫡系部队有关,老蒋压根就看不上保安团,因此经费补充并不充足,一般的保安团成分复杂,携带的武器装备简直就是万国造,这也为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弹药补给带来困难,当然最严重的还是重武器上的缺乏。

在抗战中很多地方保安团被编入到国军嫡系部队当中后,有好的补给和指挥,一样打出了很多好的战绩,国民党的王牌74军,成立的时候有51师和58师,实际上这两个师都有地方保安团的影子,属于强弱搭配,51师中有陕西一个保安团,58师中的172旅就是浙江保安团组建的。

可见,平台的作用。


史论纵横


国军“五大主力”之整编74师的前身第74军,号称“虎部队”,它所辖的三个师同时都有部队别号,第51师为“克成部队”、第57师为“天全部队”、第58师为“长泰部队”(第57师的虎贲是荣誉称号)。其中这个“长泰部队”第58师就是由时任浙江省保安处长的俞济时(黄埔一期),以三个浙江保安团为基干组建起来的,1937年初成立于湖北宜昌,作为蒋介石的一等嫡系爱将,第58师不仅得到了全套德械装备,还加强了一个六门德制榴弹炮的炮兵营,出身就是阔少。



浙江省是蒋介石的老家,也是国民政府控制的中心区域,所以保安团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俞济时甚至自建了“浙江保安处士官教育团”,用以轮训各县保安队长、常备队长等基层骨干,当时的浙江境内共有七个省属保安团,其中最强的三个被俞济时带到宜昌,同时带去的还有这个士官教育团,因此第58师的老底子就很是精悍,这也是国民党保安制度的最高水准代表。粟裕将军在闽浙赣地区打游击时,比较难缠的对手就是浙江保安团。

保安团是民国时期地方武装的核心力量,是保甲制度的衍生品,起点是北洋政府1914年颁布的《地方保安团条例》,源头则可上溯到晚清的“团练制度”,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凭借这一规则起家的。北洋时期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弥补正规军的不足、警察战斗力的薄弱而建立的地方治安武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地方上盗匪出没,同时作为野战部队围剿红军的补充,1929年开始加大保安团的建设和整顿力度,同年颁布《县保卫团法》。

(浙江省保安处长俞济时)

准确地说,民国时期的保安团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诸省(闽、浙、赣、苏、皖、湘、鄂等)所建立的正式保安团,这种保安团是有番号的,例如“湖南保安第三团”等,它是按照国民政府关于“每省划若干行政区、每区培训一个保安团”的命令组建的,建在行政区级而并非县级,有的行政区下辖多达11个县,设行政专员和保安司令。这类保安团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蒋经国就曾经担任赣南第四行政区的专员兼保安司令,属于到基层挂职锻炼但掌握实权。

正式保安团其装备由南京军政部提供,军政和军令由军事委员会和省保安处共同负责,并且这类保安团的军装与国民党正规军基本相同,战斗力也最强。俞济时在浙江时统领的七个保安团即是如此。它其实承担了地方武装和野战补充队的双重职能,因为国民政府尚无完善的兵役制度,所以正式保安团在战时可第一时间扩编升格为正规军的师或旅,比如抗战爆发后湘军李觉第70军增辖的预备第5师,就是以江西的三个保安团迅速组建起来的。

硬要对比现代的军事力量的话,武警部队是低估了它的,不妨类比为内卫师。1932年淞沪抗战之后,国民党正规军不得不撤出上海市区,后来成立的“上海保安总团”中至少有两个团是由宪兵团改头换面的,作战能力并不弱。



第二种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诸省在各县级政府建立的保安团队,这是标准的地方武装,无论是装备、训练和资金南京政府概不负责,完全由地方自筹。人马较多的大县可以称保安团,人马较少的就称保安大队、保安队等等,更有什么“靖卫团”、“自卫团”的称呼,一般是由地方豪强联合县级政府组织起来的,虽然国民党迫于地方治安形势容许此类保安团队的存在,但其实并不支持,因为它的人员、财政和使用具有一定自闭性,不利于国民政府军令和政令的统一,一旦情况允许即被兼并或裁撤,称为“民团”更精准些,早年井冈山红军的大敌肖家壁的队伍,就是此类武装。

上述两类保安团统由省府的“保安处”指挥,听起来这个保安处名头较小,其实权力很大,它统辖省内除驻防的正规军之外所有的武装,包括保安团、警察队、自卫队、“还乡团”等,保安处虽然名义上隶属于省政府的民政厅,但处长的实际权力在战争年代仅次于“省府主席”,一般均由蒋介石信任的亲信将领担任。比如浙江俞济时(中将、后任74军军长)、福建省保安处长叶成(黄埔三期,蒋介石侍卫出身)、江苏省保安处长韩德勤(保定军校、顾祝同的同学)、因长沙大火被枪毙的湖南省保安处长徐权(保定军校、张治中同学)等等,1934年以后,各省保安处逐渐改称“保安司令部”。

(福建省保安处长叶成)

就是这个叶成,枪毙了戴笠的军统闽北站长张超,可见权势非同小可。

第三种便是各地方军阀自建的地方武装,比如广西李宗仁、山西阎锡山、宁夏马鸿逵、云南龙云等地方实力派,虽然上述各省也模仿国府直辖省份建立了“保安处”或“保安司令部”等机构,但并不受南京军政部的领导和指挥,是他们绥靖地方治安、培训预备部队和应付国民政府裁军命令的自留地,比如广西民团就是“寓兵于民”政策的体现,至于建多少个保安团、每个团有多少人员和装备,完全取决于地方军阀的财政能力。

而每当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中央要求各地方军阀裁军时,他们就会把正规军改编成为保安团来对付,四川的大小军阀也是这么干的。所以这类保安团的战斗力很难统一评价,红军在长征和西征(西路军)中,所遭遇的广西民团和青海民团都非善类,战斗力很强,而川黔的保安团则是一触即溃。

(在赣南任行政专员时的蒋经国)

更正一下,宋子文的税警总团是不能划到保安团范畴的,它是由国民政府财政部供养的专业缉私部队,从装备到人员完全是正规军的水平,最后被蒋介石吞并到黄杰的第八军中,并非地方保安部队。

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各省的保安团纷纷升格为正规军参加抗战,比如韩德勤的第89军就是由江苏省保安团和警察队(这才算武警)组建而成的,而桂军从两个军扩编为三个集团军时,也塞进了多达20个保安团。


度度狼gg


有些人一听保安团,心里就想那不就是保安嘛?我家小区就有保安团,但他跟你家小区的保安团可不一样,他就好比现在的警察,性质差不多,负责各县的安保,主要是剿匪和保护当地上层人士,部分保安团在抗战中表现出色,有一大部后来做了伪军。(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萨莎说史)

在民国时期主要有三类保安团

一、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的(即归蒋介石管的)

二、受地方大军阀领导的(如山西阎锡山、广西李宗仁等人保安团)。

三、地方保安团,属于地方武装势力的


说到保安团战斗力怎么样也要看哪个带领的,俗话说的好,强将手下无弱兵。

比如赵达源这位民族英雄,带着自己一个保安团,战死到最后一刻,赵达源本来是一名云南人,后来革命的不断兴起,他也是备受影像,最终决定弃文从武。经过自身的努力,他考上了最出名的黄埔军校,然后服从分配,去到了安徽,刚开始只是保安团副团长,后来升为了团长,就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任团长期间,带领保安团打了很多的胜战,随后就被安排驻守在了安徽寿县。他是一个体内含有太多热血的青年,不管身在何处都在拼尽全力的为守护国土而战斗。



在这一场战争当中,他带领着全团一直坚守在战斗前沿,也就直接面对日军炮弹的地方。不管日军用多么猛烈的炮弹攻击,他们始终没有丝毫退让半分,最后整个团就只剩下了100多人。日军没有给他们任何修整的时间,就又开始了猛烈的攻击,赵达源只能拼命的死死守住,于是他们仅凭百余人的力量就又坚守了三个小时。日军当然是不想拖得时间久,就又开始更猛烈的攻击,最终保安团就剩下了十几个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援军赶到了,合力打败了日军,而赵达源就带着这十几个人成功撤退。


在后来的战争当中,日军又开始了对寿县的攻击,赵达源不得已带病上战场。虽然多次拦截了日军的进攻,但是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这个时候,城中的百姓也申请加入到战争中去,最后又苦苦撑了几个小时。不过没有援军的到来,还是很难取得胜利的,最终赵达源身中数抢,壮烈牺牲了。寿县也是没能保住,一直拼死守护的保安队队员仅剩了十几人,不过在城中百姓的掩护下,都没有被俘虏。那么,身为活在幸福的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都记得前辈们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

萨莎说史


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事实说起,民国的保安团实际是地方保安武装团队,主要是保境安民任务。民国时期盗匪横行,扰乱地方,因而由地方政府出钱出人组建训练的由上级和地方双重领导,省专县三级。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国民政部门还设置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每个县有一个抗日自卫大队,下设两三个中队,每个乡区还成立乡自卫队(称乡队)。这和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县大队,区中队,乡小队等都属地方武装部队编制,为正规军补转兵员。例如陈明仁将军的预二师是由贵州省保安团组建最后也成为松山抗战劲旅,淞沪抗战四行仓库八佰英雄壮士也是由湖北保安团补充组成。


逍遥派掌门4


地方部队,团练一类的性质。老蒋的嫡系俞济时就当过保安处的处长...但时他的权力可就大了,大家请看:(他在一二八负伤后调任保安处长)浙江省保安处,系于1929年由“浙江省省防军司令部”改组而成,与省政府秘书处同在梅花碑旧省政府内合衙办公,对外不另行文。俞济时为了不受牵制,将保安处由梅花碑移驻将军衙门内办公,高悬“浙江省保安处”招牌,对全省保安团队及各县、区保安部门发号施令,把军权抓到自己手里。并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1、 调整和培训干部。过去浙江省保安团队的营,连,排长,大部是浙军第一,二师遗留下来的,多数行伍出身,没有受过一定军事教育,一般防区固定很少调动。俞接任时,浙江省共有七个保安团。他首先将营长以上非军事学校出身的官佐,全部更换,非军校毕业的连排长,年老的淘汰,年轻力壮的分期调士官教育团训练,遗缺悉以第八十八师旧部接充。在南星桥营房内设立士官教育团,自兼团长。分设学员队与军士队,轮流抽调各团的连、排、班长,及招收一部分外来人员训练。以三个月为一期,学员队毕业后,充任连,排长,军土队毕业后,派充班长。又在杭州成立新兵教育总队,接收的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再外调担任防务。

2、 整编各县保卫团。俞先接管民政厅的保卫团案卷,在保安处设置两个参谋长,分掌保卫和保安的职责。接着,拟订了一个整编浙江保卫团的三年计划。即初步将现有武装的保卫团,编组为若干基干队,视各县治安情况,分别编组为大队,中队,分队,划一薪饷给与,补充械弹,担任地方防务,第二步,调查各县适龄壮丁,编组为常备队,视人数多寡,编为大队、中队,在农闲时,集中训练,并规定各县设保卫团总团部,由县长兼任总团长,副总团长由保安处委派,专负保卫团的编练指挥责任。俞认为这个计划“异常周密”,讵料送省府后,久无讯息,乃将原件径送“南昌行营”审核,并说明“此案业已报送省府逾月,鲁主席托病不予处理”。蒋介石审核后,亲批“准予试办”,交俞济时全权执行,并电斥鲁涤乎“整编保卫团,事关国家百年大计,该主席怠忽职责,贻误要政”。鲁亦无可奈何,听凭俞恣意独断,不加过问。当俞获悉省府之所以搁置“整编保卫团”计划,是鲁涤平的亲信杨绵仲从中百般作梗时,怀恨在心。一次省府会议上,他一见杨立即火冒三丈,当场责问道:“整编保卫团,乃委员长特交事项,所拟的计划,系秉承蒋委员长的旨意,你算什么东西,胆敢从中阻挠。”说罢,举拳向杨挥去。杨见势不妙,急忙从侧门溜走。事后,杨向鲁涤平申诉,鲁叹息说:“我从军数十年,转战千里,当我身为大将时,这小子尚在襁褓中,何必与他争一日短长,算了吧!杨默然无言。

3、 浙省各县财政向极枯竭,各县应缴省库的款项,在1935年以前,每多迁延不解。省财政厅拨发省级各机关的经费,大都填发“划拨支付通知”,由各机关自行派员赴指定县份财政科提取,但各县财政科往往借口收入不足,不能一次付清,甚有拖欠数月的。保安处及所属队的经费数额,在省预算中占第一位,每月领到拨款通知后,派出大批人员,分赴各县提款。保安处系军事机关,县财政部门大都不敢拖欠,唯嘉善及余姚两县,仍多方推诿,拖欠不清,尤以余姚财政科长寿某为甚。寿为金融界巨头寿勉成的胞弟,对提款人员,态度亦较傲慢。俞据报后,当即指示提款人员随带枪兵,如有拒不付款者,押解来杭究办。提款人员遵令照行,将寿某押解来杭,关进禁闭室不准接见。当时财政厅长王征莹,也是蒋介石的亲戚,闻讯后向俞当面道歉,始获保释,谑者称俞此举为“请财神”。不久财政厅发放各机关经费,一律改由省库直拨。

4、 成立特务机构。俞济时接任之初,即与“军委会特务处”商定,在浙江保安处的编制上,增设“谍报股”。这个特务机构专事负责收集共产党地下活动情报,及国民党内部军、政、党各方面的情报。逐日摘要送俞批阅,同时大批逮捕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学生。 5、 俞在保安处长任内,执行“南昌行营”的禁毒指示,以禁“红丸、鸦片”杀人闻名。他当时明文规定:贩毒主犯杀头,吸毒者枪毙。当时人们一说起俞济时的名字,颇有谈虎色变之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