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有沒有和另一半去看《地球最後的夜晚》?

這可能會是2018年最後一個夜晚在網上被問及最多的一個問題。

有沒有在跨年一吻之前睡過去?

可能是緊接著上一個問題而來的,被更加頻繁問及的第二個問題。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今天晚上到底有多少人選擇了去看《地球》跨年,具體的數字不得而知。

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預售在公映前一天達到了1.5億,對於一部國產文藝片來說,這是一個令人咋舌的紀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天文數字

在此之前,國產文藝片的票房能賣到5000萬以上,絕對算是熱賣。一千萬以上就是個相當體面的成績。《地球》導演畢贛的前作《路邊野餐》的票房是650萬,老實說,這個數字也不丟人。

《地球》的預售這麼高,首日票房迅速突破兩億,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宣傳方的一個營銷手段——鼓勵人們在31號晚上9點50分觀看《地球》,屆時觀眾將可以和片中的主角同時用一個浪漫的吻,來完成跨年。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這個堪稱行為藝術的營銷噱頭,迅速點燃了這部本該小眾的文藝片。無數根本不知道畢贛和《路邊野餐》的觀眾買票進場,跨年場更是早早一票難求。

接踵而至的是,大量觀眾在看完影片後表示一頭霧水。影片晦澀的情節和對白讓人昏昏欲睡,許多人甚至都還沒等到那個浪漫的吻出現,便早早退場。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而在網上的幾大評分網站上,也根本沒等到最後這個夜晚,從今天上午開始,關於《地球》的種種惡評便紛紛湧現。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一時間,給《地球》打一星幾乎成了一場見者有份的狂歡

對於這個結果,也有不少人早有預料。認為宣傳方對《地球》的營銷遠遠越過了一部文藝片的邊界,強行把這樣一部文藝片“塞”給三四線城市的觀眾,只會適得其反。

事情大致就是這樣,而關於《地球》的種種爭議,我相信本質上都是圍繞這麼兩個問題——

1.到底應不應該給《地球》打一星?這部電影是浪漫詩意的好看,還是故作深沉的裝逼?

2.這樣一部電影,到底是否適合安利給三四線城市的觀眾觀看?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先說第一個問題。

這裡可以相當直接地回答,無論如何,不該給這部電影打一星。

《地球》的藝術水準具體如何,可能存在巨大的爭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可能有相當大的探討空間。但從各方面而言,這是一部相當有創意,有想法,在形式上和技術上都可圈可點的作者電影。

這部電影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瑕疵,但是整體而言,我認為更值得被鼓勵。當然,鼓勵不意味著不能批評。

要理解《地球》,最好要先對畢贛和《路邊野餐》有所瞭解。片中有一個和《路邊野餐》一樣突出的超級長鏡頭,很多嚴肅的評論也是圍繞著這個長鏡頭而展開。

在我看來,這個超長的長鏡頭不但不可或缺,而且可以被認為是畢贛電影美學的核心。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畢贛顯然是在用這個長鏡頭拍一場夢。正是在一場夢裡,主人公羅紘武的情緒與心境,以及他所牽掛的人和事,才以一種可感知卻難以言說的方式被表達出來。在夢裡登場的人物,都顯然與羅紘武的記憶有種種或明或暗的勾連。夢境與記憶,就這樣難分彼此地交織在一起。

在夢裡,他遇見了自己年少時的好友,見到了自己掛念的曾經拋棄他的母親,也見到了他始終在尋找的神秘的情人(湯唯飾)。

在夢裡,他可以神奇地從一個地方迅速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甚至可以飛翔。裡面的人貌似都與他素昧平生,但同時又彷彿和他有說不完的故事。

人物的語言和行動難以用日常的邏輯解釋(但又不是全無邏輯),所在的場景也是亦真亦假讓人難分虛實,如果你曾經認真地回憶過自己的夢,你會立刻明白,這就是夢的樣子。

敢於用這樣一種難度超高的形式去還原夢的質感,別說在華語電影圈,在世界電影界也是值得矚目的。

哪怕僅憑這一點,《地球》也絕非一無是處,不應該擁有一星的待遇。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但是,《地球》同樣有它的問題。

問題裡最突出的一點,是它和《路邊野餐》太過相似。無論是人物、敘事結構和影像風格,乃至整部電影傳遞出來的那種情緒,都很像《路邊野餐》的一次精緻升級。對於許多喜歡《路邊野餐》的觀眾而言,這樣的相似,多少會讓人覺得重複,驚喜不再。

另一個顯著的問題是,影片的前半段對於人物和情節的背景交代,過於支離破碎。大量觀眾完全無法理清人物之間的關係和行為邏輯,然後帶著“看不懂”的情緒氣急敗壞地罵娘。

這個問題,對於有些人而言可能不是問題。因為這部電影的核心和要旨,顯然不是去敘述一個邏輯清晰、條理翔實的故事,而是去傳遞一種情緒,去表現那種夢境的質感。

但對於大部分國內觀眾而言,目前依然無法理解這樣一種文藝片的存在。他們會習慣性地認為,電影需要被看懂,而無非被感知。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這也就牽連出之前所說的第二個問題——三四線城市的觀眾,適合看文藝片嗎?

在《地球》公映前,面對類似的質疑,影片宣傳方的觀點是,如果不嘗試培養他們看《地球》這樣的文藝片,難道他們就活該一直看無腦的動作片和低俗喜劇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從兩個角度來看待。

第一個角度,是要看清為什麼那麼多人質疑《地球》的跨年宣傳。

因為這樣的宣傳並未強調《地球》作為藝術電影的屬性,而是把它當成了一場無關電影的狂歡式的行為藝術

如果宣傳方一直在圍繞著影片本身的創作手法、藝術追求和國內外口碑反響這些話題來進行營銷,即便後來依然有大量觀眾看不懂,但想必也不至於遭致一片罵名。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說白了,很多人給《地球》打一星,是衝著與營銷帶來的期望不符的觀影感受,因憤怒而打。這個憤怒是針對營銷的,而不一定是電影本身。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應該明白,即便對《地球》此次營銷行為的欠妥有意見,這股怒火也不該發洩在影片和導演身上。畢贛和這部電影,並沒有做錯什麼。

第二個角度則是,無論如何多麼不情願,我們也必須承認,當下的中國市場,對於大多數三四線城市的觀眾而言,《地球》這樣的電影的確還是遙遠了一點。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日韓,絕大部分普通觀眾日常觀看和消費的電影,都是商業類型片。人們對於看電影這件事的需要,往往是娛樂放鬆,只有少數人才把它當作文化和精神消費。


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打一星?



這就好比,絕大多數老百姓平日裡喜歡吃的都是火鍋烤串這一口,你卻非得給他塞松露和魚子醬,後者固然金貴,但人們並不覺得好吃。

更高雅的口味當然也需要培養,但觀眾口味的培養只能是一個自發自覺的過程,從來都不能被動地拔苗助長

說到底,即便人們隨著物質條件的提高,有可能有的人的確開始喜歡松露和魚子醬,但那也應該是讓他們自己有意識有選擇地去購買和消費。

《地球》的這場狂歡,始料未及,令人唏噓。爭論的雙方,都沒有給這樣一部電影以更多的耐心。

這批觀眾雖然為數不多,但是在今時今日,也足夠撐起一方天地。《地球》本該有一個更理性溫柔的討論空間,和更好的口碑。

普通觀眾們也沒能給這樣電影更多一點耐心。他們在看到影片那些略顯晦澀的對白和鏡頭後便選擇了簡單的洩憤,而不曾試著用一種更包容開放的心態去看待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如果能參與到這種全新的觀看體驗當中,其實會是一次非常驚豔的觀影感受。

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錯過一部藝術電影可能沒什麼大不了。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本就貧瘠的文化空間,就是這麼一點點的荒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