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學生黨員的質問:老師,你為什麼不好好上思想政治課?

來自大學生黨員的質問:老師,你為什麼不好好上思想政治課?

12月7日至8日,召開了一個很重要的會議——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個會議為什麼引人關注?

回答了三個問題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這次會議回答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即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三個問題。

1?

培養什麼人?

來自大學生黨員的質問:老師,你為什麼不好好上思想政治課?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2

如何培養人?

“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更加註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

3

為誰培養人?

來自大學生黨員的質問:老師,你為什麼不好好上思想政治課?

“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

,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

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出問題了

這次會議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當前,在一些高校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上輩子造的孽,這輩子教馬列”“思想政治課學校不重視,老師不願教,學生不愛學”……這折射了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形象比喻,以及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現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顯然不僅是這些。加入中國共產黨,取得黨員身份,這該是多麼光榮的事情。可在很多人眼裡,入黨只是獲得利益的工具,一旦黨員身份帶不來利益就棄之不顧。比如,《中國紀檢監察報》日前報道過,

有一些人打心底裡不拿黨員身份當回事,有大學生黨員畢業應聘時,羞於提自己的黨員身份;有的黨員為能順利出境旅遊,竟然做出了隱匿“黨員”身份的荒唐舉動。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批評:“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有關。2014年11月14日,《遼寧日報》刊發的一封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稱,部分高校教師,尤其是經濟、法律、社會學、行政管理等與哲學文史等社科領域的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每當結合現實問題,常常會表達出一些消極負面的情緒,談到好的,都是外國的,不好的,都是中國的,中國成了負面典型的案例庫。還有的老師,把個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騷也帶到了課堂上,些都讓同學們感覺到心情很灰暗。

這篇報道發出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議論。高校教師在課堂上到底該講什麼不該講什麼?有不少觀點都認為,專業知識固然是課堂必選項,那專業知識之外呢,高校教師還有責任當好學生的精神導師。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培養學生理想信念和正確“三觀”的重要載體。從此意義上而言,思想政治課不應該被視為選修課,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就是告誡我們:高校專業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不可偏廢,應該同向通行。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教師不同於一般的職業,他們運用手中的知識權力,影響著代表這個社會未來和希望的一代青年人。眾所周知,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在很大程度上養成於大學階段。在大學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三觀”。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發牢騷、洩怨氣,把各種不良情緒傳導給學生;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發表不良言論,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等等。久而久之,這些不良甚至錯誤的情緒和信息會傳導給學生,並將產生嚴重後果。

對此,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曾幽默地指出,大學生世俗化很厲害,過去杜甫說“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現在一些學生在校園裡泉水就已經濁了。教育家朱清時也是這個觀點,他認為,貪腐之風進入校園,高校道德高地已經失守,社會上很多腐敗現象都可以在大學裡找到。一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滑坡”,其它的一些不好的思想就會充斥進來。大學老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思想上不能有絲毫退步。

“網紅”教師:

思想政治課要入腦入心

來自大學生黨員的質問:老師,你為什麼不好好上思想政治課?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表示:“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所大學沒有思政課,無非是形式內容不同而已。”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對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而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在形成確立的關鍵階段,高度重視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實現和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也可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無庸置疑,高校培養人、教育人就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那麼,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生活、去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又該以怎樣的眼光去看待社會問題、看待今天的中國?這些都應該是大學老師給學生講清楚的。消極悲觀永遠不應該是一個成熟社會的主旋律,我們更應該以一種積極陽光和建設性的姿態面對今天的社會、建設這個國家。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這就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瞭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方法。循此思路,就能事半功倍,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如何提高教師和學生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如何讓學生不再對負面新聞情有獨鍾?如何讓黨的思想不再只是一些僵化的理論?必須要創新宣傳方式,運用互聯網思維,讓正能量變得生動起來。

在此,不得不提80後“網紅”徐川。徐川曾是某高校思政課教師,前不久,他在個人微信公號推送的題為《我為什麼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文章,在網絡上一再傳播,堅定的理想信念、輕鬆幽默的語言,“10萬+”的閱讀量、300多個公眾號的轉載,在青年中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徐川能夠成為網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將枯燥的“黨課”講得入心入耳、場場爆滿。他用自己生動的故事回答了很多青年人的困惑。為什麼加入中國共產黨?用徐川的話說,“很多同學一談入黨動機都是套話連篇,動不動就‘從小爺爺對我說’。要麼是,從小爺爺對我說,吃水不忘打井人;要麼是,從小爺爺教育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而徐川用自己生動的故事和經歷,給出了讓人信服的答案。他的《我為什麼加入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課。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目前,我國高校共有2852所,在校生達3647萬人。這是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也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只有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新境界,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