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拯救中國大兵瑞恩—疏勒喋血救援

永平十八年十一月(公元75年),剛剛即位還只三個月的漢章帝接到了一封求援血書。寫信的人是己校尉關寵,關寵此時正帶領部隊駐紮在車師前國的柳中城。寫信的時候,關寵的部隊被北匈奴二十倍於已的部隊圍困已達數月之久,關寵在信中說:"一年以來,臣等浴血奮戰,早已兵盡糧竭,懇請朝廷速速發兵西援!否則的話,臣

等與陛下只能來世相見了!"

為是否救援和如何救援,大臣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要把這個事情說清楚,我們必須要先交代來龍去脈。

自顯親侯竇固的大軍東撤之後,西域就只剩下了兩支部隊,每支部隊的人數都只1000人上下。關寵所部駐紮在柳中城,柳中城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魯克沁鎮,東漢初在車師前國的都城附近。與關寵的己部隊一道鎮守西域的還有戊校尉耿恭率領的戊部隊,駐紮在車師後國的疏勒金蒲城。兩支部隊各自的1000人,面對的卻是兩萬多人的北匈奴人馬。

主流歷史學家考證,耿恭所駐的疏勒金蒲城,不在現在的疏勒,而是現在新疆吉木爾薩縣的大龍口鎮,與關寵部隊所駐的鄯善縣魯克沁鎮,現代車程366公里,一個在天山以南,一個在天山以北。如下圖:

兩千年前的拯救中國大兵瑞恩—疏勒喋血救援

從柳中城到金蒲城

送出這封信的時候,關寵的部隊只剩下幾十人,耿恭的情況更嚴重,他面對的北匈奴的主力部隊。從開戰到現在,面對兩萬北匈奴的精銳騎兵部隊的輪番攻擊,原來1000人的部隊僅剩下一百多人了。

圍繞著救不救,大臣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新上任的司空第五倫認為(第五倫,是人名,姓第五,名倫。),皇帝剛剛登基,日理萬機,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還有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再說,從求援信發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等發兵救援,估計還得一個多月,兩支部隊這個時候還在不在都兩說了,所以,實在是沒必要救了。

第五倫老成持國,所提建議並不是沒有道理,光武帝劉秀就不想打,劉秀曾給愛將岑彭寫信說過,"每一發兵,頭須皆白",岑彭是真正的自己人,劉秀用不著跟他說假話。劉秀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自然明白戰爭意味著什麼,所以東漢朝廷對北邊的政策是,能夠不打就不打,打仗實在是太花錢了。

司徒鮑昱則說,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又二部兵人裁各數十,匈奴圍之,歷旬不下,是其寡弱盡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

翻譯成現代的話語,就是說,人是我們派出去的,現在人家處於危難當中就不管人家了,對外,是縱容北匈奴施暴,對內,是傷害願意為國盡忠的人的感情。這次要是這樣,以後誰還會賣命,皇上以後還能用誰?

當然,光說大話也不行,鮑昱繼續分析並給出建議:匈奴也沒那麼可怕,幾十百來人守著這城,匈奴幾萬人幾個月也攻不下,戰鬥力也不怎麼樣。讓敦煌、酒泉兩地的太守,各帶精銳騎兵兩千,多帶旗幟作疑兵。我們的部隊一過去,很快就可以把這些疲弱的北匈奴幹掉,前後也就四十來天的功夫。

還好,漢章帝同意了鮑昱的建議,他立即頒詔,令酒泉太守段彭與謁者王蒙、皇甫援三人火速徵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郡兵以及班超所部鄯善國軍隊,火速分道出師救援。

現在回過頭來說耿恭。

耿恭守衛的疏勒金蒲城,對北匈奴來說,是進出整個西域的大門,沒有了這扇大門,北匈奴如同斷去右臂,還能不能活下去真的不好說了。實際上,北匈奴在後來真的失去西域後,確實活不下去,跑到歐洲去痛毆野蠻的歐洲人了。

兩千年前的拯救中國大兵瑞恩—疏勒喋血救援

耿恭像

耿恭對敵情有足夠的估計。開戰之前,他打聽到烏孫國王后有漢人血統,立即開展了統戰工作,與烏孫國成立軍事同盟,此後烏孫國王后也多有幫助,送情報,送糧食,更不在話下。

然而,耿恭的部隊減員嚴重,目前僅剩的六百人對兩萬人的戰爭,終究是無比殘酷的。

最苦的時候,北匈奴人斷掉了城內的水道,全城無水,快要渴死了。耿恭派人挖井,十五丈深下去也不見水漬。耿恭急了,說,昔日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西域之時,在沙漠裡也是找不到水,他擲劍于山,山上頓時湧出了泉水。本將今天也想試試,諸位且閃開!他把劍往井中使勁一擲,奇蹟出現了,水出來了!當然這應該不會是真的,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快要出水了,耿恭使出這一招以激勵士氣,營造天助我也的氣氛。這種招數,古人經常用。

耿恭派出手下一位機靈忠誠的戰士範羌往酒泉求救。

北匈奴人敬重耿恭是條漢子,多次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但耿恭一直不為所動,戰鬥從秋天一直持續到冬天,耿恭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冬天來了,漫天的大雪將北疆裝扮得銀裝素裹,北匈奴人一無所獲,主動撤退。然而耿恭卻仍然在堅守著。

現在,救援真的來了,可惜,還是來遲了。

部隊來到柳中城的時候,關寵已經戰死,柳中城已是一座破敗的城市,北匈奴將柳中城洗劫一空後,也早已撤走。

兩千年前的拯救中國大兵瑞恩—疏勒喋血救援

面對此情此景,三位將領感到十分悲涼。關寵的戰死,激起了他們心底的怒火,為了教訓北匈奴,他們聯合鄯善國,在車師前國和後國,對北匈奴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漢軍在交河城一仗斬殺了匈奴士卒三千八百人,生俘三千餘人。

柳中城是這樣的了,金蒲城還能有人嗎?耿恭還能在嗎?有人勸說王蒙,金蒲城估計早已不在耿恭手上了,這時候再冒著巨大的風險去救,也沒有意義了。王蒙覺得有理,打算引兵東歸。

這時候,耿恭派來求援的範羌站出來了。這位與耿恭生死與共的戰友,一想到竟然要放棄救援就心如刀割,他泣血要求王蒙發兵,實在不行,他一個人帶著自己的幾個兄弟回去!

三位將領見範羌如此堅持,同意了他的要求,同時給了他兩千兵馬。

當時還是初春,天氣嚴寒無比。範羌帶著兩千士兵翻越天山,順著天山北麓的小道前去金蒲城。途中天降大雪,積雪最深處竟深達一丈多深。援軍經歷了千難萬險,在付出了極大代價之後,範羌一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疏勒金蒲城。 範羌帶著援軍趕到城外時,正好是夜間。在一輪明月照耀下,雪夜孤城,萬籟俱寂,人們能夠聽到的只有寒風的呼嘯聲與戰馬的嘶鳴聲。

北匈奴人久攻不下,因天寒已經撤退。城內早已斷糧,耿恭和他的兄弟們卻還在堅守。範羌帶人進城後發現,城中連同主將耿恭在內,僅剩下二十六人了!

範羌的救援被北匈奴人發現,撤退的時候又是一番圍追堵截,等返回酒泉的時候,二十六人只剩下一十三人!

中郎將鄭眾得到耿恭歸來的消息,親自趕往玉門關城門口迎接,並將十三勇士護送回洛陽。耿恭到達洛陽後,被漢章帝下詔晉升為騎都尉。鄭眾在給漢章帝的奏章中說,"(耿)恭之節義,古今未有。"

後世范曄在作後漢書,寫到耿恭疏勒故事時,長嘆:"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

這就是發生在2000年前東漢時期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勇敢、忠誠和堅韌,不能不為之感動。

耿恭東撤後,留在西域的,就只有班超和他的三十六兄弟了。班超的故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

建武二十二年(漢光武帝),仍然強大的匈奴被東邊新興的鮮卑、烏桓狠狠地揍了一頓,次年,匈奴起了內亂,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南匈奴內附到五原、雲中、朔方等郡,北匈奴則依然遊走不定,與南方的漢朝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

西域究竟是個什麼寶,值得漢朝和匈奴死命去搶?那裡地廣人稀,地還不長東西,滿眼淨是沙漠,看起來實在是不值錢。

為什麼要搶西域?史書上沒有明說。我看《後漢史》、《資治通鑑》都只羅列戰事,沒有講原因。直到我讀了《鹽鐵論》中的一段話,我才豁然開朗,這段話是這樣的:

"汝、漢之金,纖微之貢,所以誘外國而釣胡、羌之寶也。夫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

大意是這樣的: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可以引誘外國人和換取胡、羌的珍貴財物。用我們兩丈絲綢,就能得到匈奴的很多貴重物品,從而減少了他們的財物。一句話,讓匈奴人富不起來。

這話就說明白了:西域問題不單是政治問題,在兩漢,更是經濟問題,漢朝通過絲綢之路是賺了很多錢的!

誰控制了西域,誰就控制了陸上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誰就能獲取巨大的現實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