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477-1523-9

著者:高宇 文化作家,自由撰稿人,“宜興青瓷製作技藝”傳人,無錫江南青瓷社文化統籌;著有《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

本書提要:

這本書以“文化”為主線講歷史、講玉。但“文化”不是簡單的逸聞故事、繁文縟節。它以人的思想迭變為骨,以人的行為傳承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歷史這部長劇,英雄也好、草根也罷,都只是龍套,“文化”才是決定它樣貌的導演。本書就以這種視角解構歷史,再用玉之一物,來把解構出的這個不一樣的歷史呈現給讀者。因此,本書講歷史卻不說故事,講玉卻不談鑑定。但喜歡歷史的讀者,可以從中管窺歷史的本相而打開一個新的視野;喜歡玉的讀者,亦可以從中認識真正的玉文化而獲得品玉的“眼力”。


第一章 身上的“國石”

  • 第二節 中國的歷史名玉

一、非玉的翡翠

玉,在現代人的認識裡其實是一個不準確的籠統概念,比如很多人說戴了一塊玉,他其實戴的是一塊翡翠。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清代翡翠扳指

現代專業體系下,玉分為硬玉軟玉兩大類,硬玉就只翡翠一種,軟玉包括了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各種玉象和田玉、岫巖玉、南陽(獨山)玉、藍田玉、揚子玉等等。

可見翡翠雖然頂著個硬玉的名字實際與玉完全是兩回事,這個從兩者的化學成分和礦物學成分一做比較就清清楚楚,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和田玉來和翡翠比對。

在化學成分上:和田玉是含水的鈣鎂硅酸鹽,化學式為Ca:Mgs(OH)z(Si4011)2;翡翠是硅酸鹽鋁鈉—NaAI〔Si2O6〕,常含Ca、Cr、Ni、Mn、Mg、Fe等微量元素。

在礦物學構成上: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有微量的透輝石、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翡翠的主要組成礦物是硬玉(Jadeite),次要礦物有綠輝石、鈉鉻輝石、鈉長石、角閃石、透閃石、透輝石、霓石、霓輝石、沸石,以及鉻鐵礦、鐵礦、赤鐵礦和褐鐵礦等。

果然這就是兩個東西。

翡翠長期被國人當作玉是有故事的。翡翠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來自鳥名,這種鳥羽毛非常鮮豔,雄性的羽毛呈紅色,名翡鳥,雌性羽毛呈綠色,名翠鳥,合稱翡翠。《太平預覽》裡就明確記載了翠是翠鳥,以及“點翠”首飾(將翠鳥羽毛點入金銀首飾)西漢就是皇后的用品。明朝時,緬甸的這種以綠色和黃色為主的石頭傳入中國後,就被借用此詞源被冠以“翡翠”之名。

另一說:古代“翠”專指新疆和田出產的綠玉,翡翠傳入中國後,為了與和田綠玉區分,稱其為“非翠”意即這不是我們中國的玉,後漸演變為“翡翠”。

不管是哪種原因,至少到乾隆時期翡翠在中國都不是什麼能稱為珍寶的東西,故紀曉嵐稱在其幼時,時人“不以玉視之”。等到清朝末期,由於慈禧太后對於它的偏愛,以至翡翠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清代翡翠瓶

名頭大起,逐漸價壓各名玉,就再沒人注意到它的出身和得名來由了。而它得名的本源則反而不敢攀附於它,怯怯地躲在一邊,老老實實地謙稱碧玉或者翠玉了。這是翡翠現在被俗稱為玉的一段淵源。


二、歷史名玉之和田玉

因此,說中華文明中的玉就指的是除翡翠以外的各種玉石。當今一說玉大家就條件反射般地蹦出“和田”二字,實則和田玉只是中國玉種裡最重要的一枝,在中國的玉文化裡和田更只是一個組成部分。

現在的新玉我們可以按照礦物學分成閃石玉和非閃石玉(以透閃石為主要成分的稱為閃石玉,在新的玉石國標中閃石玉甚至等於和田玉,當然這是極不嚴謹的也由此帶來了市場的種種亂象),也可以按產區分成名玉和地方玉。當然,和田玉既是閃石玉的代表也是中國幾大名玉的首席。中國產玉的地區是非常多的,從古至今,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的是和田玉,現在把青海玉也加上去了,實際它們在崑崙山脈的兩邊,一邊是新疆玉,一邊是青海玉,確實是屬於同一個礦脈。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清乾隆和田青玉香爐

從中國的歷史來說,和田玉絕不是一統天下的。最有學術價值,最有文物價值,最有收藏價值的玉器裡面,很多根本就不是和田玉。因為在中華文明形成階段,孕育文明的地區就是黃河流域中下游或長江流域中下游,根本不可能與西域進行交通,和田玉料也就無從談起,但玉器也要照做,自然是使用其它玉料。

和田玉的正式大規模使用是從西周時期(雖然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中有一部分被認為可能是和田玉,但畢竟在總數中是很少一部分,不能視為已經開始成規模使用)開始,彼時中原與西域地區交往通商,開始有成規模的和田玉料流入華夏文明地區。經過與之前使用的地方玉料比較,發現確實和田玉從各方面來說是最優秀的,從此和田玉開始佔據中國玉舞臺的中央。之後的各個時期,中國中原地帶的勢力,對西域的一帶的掌控時強時弱,和田玉料對中原的供應能力也就有高有低,相應地自然不可能和田玉包辦所有玉器。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西周玉魚

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後,玉料的供應不再成為問題,和田的玉料能夠源源不斷的進入,從而使得漢玉基本上是使用和田玉。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西漢和田白玉瑞獸

於是漢代成為中國玉器的一個頂峰,從它的工藝,到它的精氣神,達到了一個峰值。這樣就造成了和田玉從漢代開始,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成為了最高等級的一個玉種,各個朝代,高等級的玉器是以和田玉為大。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西漢和田白玉螭虎雙耳壺

但是裡面還有一個小小的特例,就是遼代,遼代的玉器基本用的是遼寧的地方玉,也可以叫草原玉,這也是一種閃石玉,硬度較高,但是他的光澤和油性比較差。當然,遼代的高等級玉器也還是使用和田玉,但是他的一般玉器確實基本都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草原玉。


三、歷史名玉之岫玉、河磨玉

另一個大的玉產區是遼寧地區,出產的是岫玉,在遼寧省岫巖縣一帶。實際上岫玉是個大概念,有狹義上的、廣義上的之分。廣義上的說,凡是在那個地區出產的玉都應該稱為岫玉,不過在所有的重要的玉產區裡,岫巖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它同時存在兩種在地質學和寶石學上完全不同的玉種。一種是狹義的岫玉,就是現在在大街上經常看到的大的雕件,綠顏色的大玉雕件,也有發薑黃色的,叫做遼寧黃玉擺件,這些都是岫巖玉。岫巖玉的主要成分是蛇紋石,而不是和田系的透閃石以及陽起石。岫巖玉的摩氏硬度4.8—5.5,相對和田玉它是軟的,就經濟價值來說岫巖玉遠遠低於和田玉,岫巖玉通常用來製作較大擺件,因為用它製作小型器物或飾物是賣不上價的,只有加以精湛的技藝和設計形成藝術品才具有較高的價值。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現代岫玉大佛

廣義來說岫玉里面還有一種,也是產自岫巖叫做河磨玉,收藏古玉的稱之為老河磨。現在因為和田籽料暴漲,便有人說它就是岫巖玉里的籽料,這是一種偷換概念。為什麼呢?不錯,它基本產自河床,從這個角度來說,它與和田籽料的出身是一樣的。但它與岫巖玉則完全是兩個東西,岫巖玉是蛇紋石,而河磨玉與和田玉一樣是一種閃石玉,從他的摩氏硬度上,從礦物學成分上,化學成分上都與和田玉相差不多。因此,河磨玉的品質和油潤度都與和田玉相近,自古就是名貴玉料,且為中國最早使用的玉料。它與和田玉的區別主要在於顏色和透光性,河磨玉基本上沒有白色的。它是什麼顏色呢?綠色、黃色,甚至有一部分深綠和達到將至藍色。如果有一些玉器,它的顏色是發草綠色,或者發黃,這種黃不是正黃而是偏一些草黃,還有的時候會有發點墨綠色的玉器,硬度又非常的高,手感接近和田玉但透光性明顯低於和田玉,基本上就是遼寧岫巖的河磨玉。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老河磨:紅山文化玉豬龍與現代岫巖透閃石玉料


四、歷史名玉之南陽玉

第三個主產區是在河南的南陽,稱為南陽玉,也叫獨山玉。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悠久的產地,開採時間相當早,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被採用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玉器,大家都應該知道——和氏璧。說到和氏璧,就要說《完璧歸趙》,從我們上中學學這篇課文開始,就給了我們所有人兩個錯誤的概念。

第一,大家以為和氏璧是璧,在中學的課本《完璧歸趙》的插圖上,藺相如捧著一個東西,要往柱子上砸,秦王在那邊驚恐得看著。他捧著的那個東西,被畫成一個戰漢時期非常著名的大型出廓璧形象,這完全是一個外行因文生義的臆想,因為它不是一個璧。璧是用來禮天的,天是最高的。璧用來禮天,璧在玉器裡面就相應的等級非常高,基本上在古代作為禮器之璧都是採用最好的玉料製作,以至於可以用璧來指代了所有的好玉。我們通常說的白璧無瑕不是說一個玉璧沒有瑕疵,沒有斑點,它指的是一塊很好的白玉,上面沒有瑕疵,但這塊白玉可以是任何形象。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西漢出廓璧

所以如果和氏璧確曾存在,那它不是璧。因為據說和氏璧最後被製成了傳國玉璽,此說法見於唐朝張守節所撰的《史記正義》,後來被作為《史記》的注:“正義崔浩雲,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韋曜吳書雲璽方四寸,上句交五龍,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光印的部分就四寸見方,漢尺一寸等於2.31釐米,那麼光印的部分就要9釐米厚,更何況上面還帶五龍鈕,它就需要玉坯更厚。如果它是一塊璧的話,璧的基本形狀是片狀的,自古制玉工藝都是減料成型,一旦開好了胚是片狀的,就絕不可能再做成一個方塊狀——厚度不夠了,所以從這點上來說和氏璧也絕不是璧。實際上歷史上也有很多人懷疑過和氏璧是否真的存在過,就是因為有這個明顯的邏輯錯誤。根據和氏璧的故事,卞和獻這塊東西,到最後剖開,發現是好玉,它其實就是一塊原石,明確地說是個大獨籽,所以藺相如應該是捧著個大石頭在嚇唬秦王。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珠玉第十八》裡有一句話:“璞中之玉,有縱橫尺餘無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正是說的這個道理,如此厚達一尺的一塊玉料倒是正與傳國璽的尺寸對應。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陝西出土西漢前期“王后之璽”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遼寧博物館藏清世宗青玉璽

此兩枚玉璽,一和田白玉,一和田青玉,相距兩千餘年,但可清晰看出:除璽鈕龍形因時代樣貌不同外,兩枚帝、後玉璽總體形制相同,亦與《史記》注中所述相近。可見,和氏璧若真被製成玉璽,其便絕不可能是璧。

第二個誤會,和氏璧如果確實存在它也絕不可能是和田玉,因為楚國距離和田地區路途遙遠,中間隔著晉、隔著秦不大可能得到大的和田獨石。這塊原石產自楚國,故事中說它產自荊山也就是襄樊地區,不過那個地區確實不是一個傳統的玉石產區。1921年,地質學家章鴻釗老先生在《石雅》一書中,肯定和氏璧是產於荊山地區基性巖的月光石,即拉長石。不過到今天,我們很難想象一塊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最昂貴的玉石其實不是玉,只是一種完全不符合東周時代既定玉器審美標準的斜長石。楚國在他的國土裡,最大、最有名的產玉區是南陽,西周時南陽地區有鄂國、呂國、謝國、酈國、蓼國、繒國、鄀國等眾多諸侯國,到春秋初年楚國強盛這些小國逐一為楚所滅,這個地區遂屬於楚國。所以很有可能和氏璧的原石是一塊南陽玉,至於荊山的記載則可能是附會,畢竟當時襄樊地區是楚國的核心地區而南陽是邊緣地區(實際上南陽距離襄樊也並不算遠,只不過一百多公里,即使對於東周時代,進行玉石的輸送難度也不為大)。

如果是這樣它的顏色就極可能也不是白色的,因為南陽玉的主流不是白色的,南陽玉里面有多種色調,以綠、青、雜色為主,也見有紫、藍、黃等色,而白色玉只佔南陽玉的10%左右,和氏璧很大可能是青綠色的。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二)

著名的北京北海團城元代瀆山大玉海,此器即為南陽玉所制


五、其他的歷史名玉

從古代到現代還存在的大的玉產區就是以上這三個地區了。當然在古代,除了這三個地區外,還有兩個地區是名噪一時的名玉產地:一個是陝西的。藍田玉在古代,尤其在戰國以前,是非常重要的玉種,特別是在西北方向的幾個原始文化裡面,甘肅的地方玉和藍田玉是主要的玉料。不過,有關藍田玉還有一個說法,在《天工開物》裡記載:“蔥嶺所謂藍田玉,即蔥嶺所出玉別地名,而後世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其嶺水發源名阿耨山,至蔥嶺分界兩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綠玉河”。按這個說法,在古代有過兩種藍田玉。一種是陝西西安附近的藍田所產之蛇紋石玉;一種是出自於蔥嶺的白玉或碧玉,實際還是和田系的玉石,應屬閃石玉。再一大玉種是江蘇溧陽,這個玉礦現在基本絕礦沒有了。著名的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料基本上來自兩個地方,一小部分是通過龍山文化從北方傳來的河磨玉,而大部分就是環太湖流域就地取材的梅嶺閃石玉。不過到了現代,包括藍田玉、揚子玉、西峽玉等都被統稱作地方雜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