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4、5)

原創: 楊清江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時 間:2014年4月29日

參加者:楊清江、陳鵬鵬、王贊成、吳遠鵬

是日上午8點40分到達豐州鎮區,車泊城隍廟,一行人開始踏勘之旅。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4、5)

先由城隍廟後穿縣后街進入山仔后居民區,沿五夫人巷宛轉北行,至南安縣文物保護單位王霞蘭故居。王霞蘭,縣誌卷之三十四“人物誌·清義行”有傳,其傳雲:

“王霞蘭,字品淵,富春鋪人。充糧書,敬禮斯文,縉紳先生至其家,款洽周到。道光間,齊晉災賑,檄捐星急,霞蘭倡捐金三百,復奉檄下鄉勸捐三千餘金,大府獎以‘急公尚義’匾音。黃、傅兩姓積鬥累年,殺斃三十餘命,疊處疊翻,官亦莫奈之何。霞蘭獨力排解,傾囊墊補,卒以冰釋,兩姓人至今德之。子景熙、景南,孫常佳,均庠生;常仁,廩生。”

王宅門牌為“豐州村富春368”,坐南朝北,五開間兩落加左護厝,屋面硬山式、山川脊。前有石埕,周邊有圍牆。凹壽大門上方匾題“開閩傳芳”,門頭木構件髹漆鑲金,對看堵裝飾綠色交趾陶博古瑞獸,山牆山花灰塑祥雲草龍書卷,簷下“水車堵”修飾一新。

大廳門上懸一方匾額,文雲:“嘉獎皇清待贈國學生義齋惠存 急公尚義 泉州大府 道光十六年。”

廳堂上方有匾“霞蘭堂”,上款“霞蘭公字品淵,號義齋,生於嘉慶丙寅年正月初十日戌時,卒於道光乙巳年十二月廿六日寅時。”下款“生平慷慨,尚義好施,與民排難解紛,齊晉災賑,繳捐星急,大府獎勵予‘急公尚義’匾音。公元二千零四年敬立。”柱聯為“息干戈,濟晉齊,功德遠揚,古今共仰;崇聖賢,承先澤,俊才輩出,中外同光。”

廳後為花園,屋右為空地,花木蓊鬱,環境幽雅。

王霞蘭裔孫王先生介紹,故居至今已經215年了,2004年在南安市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花37萬元自費重修。王先生說,他們和泉州市老市長王今生比鄰而居,王市長的故居就在他們右邊的圍牆外。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4、5)

王先生引導我們返回城隍廟後,途中,帶我們看“豐州村869”古民居。他說,這座房子有300年曆史,主人姓楊。房子三開間帶右護,大門凹壽很簡樸,對看堵磚雕已經風化,現無人居。進門,見大廳邊有“豎壽”,棺材主人已經去世火葬。房屋的間隔牆是老式的杆榛牆。其屋左有座在建框架結構的現代樓房,也是楊氏房產,門匾標示“芙蓉衍派”。

在城隍廟後,有一柯姓青年人專程來接我們考察柯氏宗祠。我們先到東后街柯世錦家。柯世綿老先生今年87歲,南安華僑中學退休老師,曾獲省勞動模範,他和王今生是連襟。柯老先生告訴我們,柯氏宗祠周圍以前是芳草萋萋的大草埔,現在人煙稠密。

柯氏宗祠坐南朝北,五開間硬山頂山川脊,匾曰:“榮東柯氏祖祠”,列名“福建名祠”。大門楹聯“紫帽秀峰環堂宇,葵陽佳氣萃廟門”,“龍圖閣老先朝望,瑞鵲堂詩永世傳”。後一副為宋榜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蘇軾撰。門牆刻有《三同書屋》、《蘇軾東坡贈述公異鵲章紀賑饑堂》、《蔡君謨詩贈慶文公》、《朱熹文公歌柯君國材老丈文》、《欽差大臣李燦箕為一鯤公題功序》諸碑刻,同時佈滿透雕人物故事和影雕吉祥圖案的青石雕件。

大堂五開間四進深,寬敞宏大,金碧輝煌。天井庭中左栽桂,右植松,鬱郁蒼蒼,生機勃勃。

在大廳邊,柯老先生和我們坐談。他說,現在的祠堂是“三同書屋”的前身,榮東柯氏發祥之地。柯氏一世唐末入福建,初居福州金斗橋;二世、三世徙居大田、漳平;至四世有吉、寶、昌三兄弟,分居豐州、莆仙、長樂,各生一子,長名萼字慶文,次名莢字慶升,幼名穎字慶聰,聚於榮東(武榮城東)富春讀書,以後柯慶文中天聖甲子(1024年)科進士,終屯田員外郎;柯慶升中天聖丁卯(1027年)科進士,授州學教授;柯慶聰中景祐甲戌(1034年)科進士,累官禮部尚書。此即《三同書屋》碑“分基三祖萼、莢、穎,學啟富春,科登仁宗,志載溫陵”之義。他說,柯萼,即慶文,為閩南柯氏始祖,有四子:述、逑、迪、廷,皆登進士第。其八世塘邊叟分居晉江南塘,繁衍至今有5萬多人。泉州城內有柯氏宗祠,在何衙埕(今泉州三中操場附近)。柯述學士府在玄妙觀水溝巷(即今新府口一帶)。

他又說,柯氏宗祠始建於元代,歷代均有修葺。七八十年前,祠堂遭回祿之災,裔孫水頭大盈溪南旅菲華僑捐資簡單恢復。1990年代,榮東柯氏發起重建宗祠,各地宗親熱烈響應,單柯世綿近親就捐獻80餘萬。落成時全省80多鄉里的柯氏宗親全部派代表參加慶典,盛況空前。

返回東后街,東行右轉,為御史街。王贊成說,街因柯述嘗官御史而名。查縣誌人物誌,柯述履職未嘗經歷御史,似有誤。筆者以為是因明代里人楊智為南京監察御史,故稱。人物誌楊智本傳雲:“楊智,字思明,邑東富春人。……登天順甲申進士,擢南京監察御史。”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4、5)

南行至與東街的交叉路口,迎面便是富春宮,又稱“化侯祠”,匾曰:“龍雲古地”。宮宇坐南向北,山門、拜亭、大殿緊湊相連,富麗堂皇。宮右為戲臺。

廟中左牆上有碑,碑載:是宮原建於東門內城口雲礱地,祀北宋討伐大夏的英雄林恭。林恭功成返梓事親。後上飛陽山修真羽化,里人塑像供奉于飛陽古廟。富春也建祠祀之。林恭後封英烈侯,民間稱為“孝侯公”。原廟瀕城,幾遭兵燹焚燬。後內遷龍雲坊古地。1966年被毀,2005年重建,翌年慶成。

宮前為東街。往西行,不幾步,右側有地名“庫房”,因前有石埕,又稱“庫房埕”。是地有洪氏古民居,四進小五開間硬山式建築,磚木石結構,依次為石埕、門廳、天井、雙廂房、大廳、後天井、隔牆,後雙廂房,第三落後天井、隔牆,第四落。大門前石埕舊曾安置旗杆石,因修路,部分被毀,殘件收藏於前廳。

旗杆夾乃居人科名錶徵。聽附近居民說其創始人為解元。查《豐州志》科名錶,洪氏豐州城內有科名的僅洪垣星一人。洪垣星,字日升,號道庵,豐州武榮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人,十三年聯捷成進士,歷兵部主事。垣星鄉試非解元,是否傳訛?武榮鋪在城南,是否搬遷?尚待後考。

又走數步,街左有湖亭陳氏祖祠,三開間。祠門由鐵欄柵封鎖,無緣得入,乃抄錄楹聯兩副:“宗祠重建功祖德,錦亭基固世澤長”;“湖清丹桂開淑景,山巒歲臘煥春光”而去。

東街盡西處與長源巷交叉。右轉北行,再右轉入公館巷。公館舊跡已經湮廢。至“豐州村190”民居,借道通桂花巷。

桂花巷只有北側一列三座傳統民居,第一座稱大厝(又稱新厝),舊有三大開間雙護厝兩落,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20日(農曆八月初八日)遭日本飛機轟炸,現在的門面是以後修建的。門前踏階碩大,雍容大度,長257釐米,寬41釐米,厚22釐米,紋飾秀雅,是踏砛中之珍品。

大厝之東為中厝,門牌“豐州村767”“豐州村768”,五開間加護厝,三落,最後一落為洋樓。屋中有兩碑記,一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祿壽二記與福記立約碑》,內容未詳,陳鵬鵬與王贊成眼尖,見碑文有“槐花巷”字樣,說此巷原稱槐花巷。另一碑稱中厝,2003年由印尼華僑、族人陳敦堅獨資重修。

尾厝五開間三落,門聯“柳郭春凝仁壽宅,葵山瑞繞吉祥家”,鏡面牆裝飾大片南洋進口彩色瓷磚,門頭青石透雕、浮雕皆一時精品。據青石雕件紀年“民國戊午春”推斷,這座建築建於民國七年(1918年),距今整整九十六年。房屋女主人說,1939年日機也轟炸尾厝,其第三落有一個大彈坑,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她結婚時還沒有填平。

(五)

時 間:2014年4月30日

參加者:楊清江、陳鵬鵬、王贊成

是日,繼續城東富春鋪踏勘。

一行人從縣署“儀門”(今豐州中心學校門)東轉入城隍口街,豐州書院即入眼簾。新建書院大門軒昂堂皇,與對面舊書院照牆遺蹟形成強烈反差。

繼續往前走,到了城隍廟口照牆前,北望城隍廟,莊嚴肅穆。泉州府城隍照牆麒麟壁被挪到開元寺,南安縣城隍的照牆卻被人挖了一個大洞,嗚呼!

再往前就是九層砛腳,下砛細數,只有六層。“砛腳”就是長源巷。由長源巷南下至民生路口,左轉入縣司館路。在“豐州村富春85”民居左前方,王贊成指示稱其處為元代南安縣文廟故址。查縣誌“營建志·學宮”記載:文廟宋靖康年間(1126—1127年)建於縣治西,紹興中(1131—1162年)移城外三都吳亭山麓,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移此,二十二年還徙城外。

又前入“豐州村736”門樓,中有一座大厝,三落三開間雙護,右側重護。據泉州南建築博物館2011年11月《泉州閩南傳統民居調查報告書》稱,該宅稱為陳曉泉宅,建於清末,平面長方形,由石埕、門廳、天井、雙廂房、大廳、後落、西雙護厝,東單護厝組成,面闊32米,進深33米,前埕深14米,佔地面積1054平方米。大門凹壽,兩邊小門口對開,對看堵嵌有磚雕,博古圖案,品相尚佳。正向牆堵裝飾由南洋進口的彩色瓷磚,上鐫刻有“縣伺館”字樣,字跡拙樸。

陳曉泉大厝當地稱為“縣司館”、“陳厝前”。“陳厝前”,因其宅北為陳氏大厝,故稱。“縣司館”卻沒有人能說明來由,卻衍化為路名、地名。據字面理解“縣司館”應為縣的一個機構或一個部門,其建築物應該是公共建築。政府機關的公共建築清末卻轉化為私家住宅,其中恐怕有一段不為人知或難以言傳的故事吧!

陳曉泉宅石埕之右有一口古井,井邊有兩個年代久遠的石櫃、石盆。而右面的外圍牆保留一段夯土牆,牆體擠滿雜碎紅磚瓦礫,年代也十分古老。

陳曉泉的左鄰“豐州村730”是一座兩落五開間帶右護大厝,1958年建。門額“南浦流芳”,門頭佈滿白石雕刻,多為線雕、淺浮雕,花鳥吉祥圖案,紋飾隱約潛藏,依稀輕淡。

宅居大廳高敞,左右各鑿一井,留置寬大門埕,櫸頭簷口加嵌彩色瓷磚,鏡面牆雕砌“卐”字圖案。

據瞭解,創建者陳先生為旅居印度尼西亞華僑,至今已歷五代,由本宅傳衍的人口有300多人。

出“豐州村730”東行,沿著由牆體組合的羊腸小道右轉、左轉,再右轉,到達東浦路陳宗霈家。我們登門拜訪陳先生,向他請教諮詢,和他交流座談。

據王贊成介紹,陳宗霈老先生今年83歲,南安縣文化局退休幹部,南安圖書館老館長,1990年代參加《豐州志》編寫,對豐州地方歷史非常熟悉。

陳老先生給我們講了許多情況:

一、關於豐州南浦陳氏及陳氏宗祠。

他說,豐州南浦陳氏始祖為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泉州知州陳康伯。陳康伯,字長卿,江西弋陽人,累官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南宋名相。宋高宗謂其“靜重明敏真宰相”;孝宗稱其“器量從容,可比謝安”。南浦陳氏繁衍至今有一兩萬人,分佈南安12個自然村,豐州城內約有3000人。

南浦陳氏祠堂舊在豐樂鋪、西龍鬚巷直南一帶,與舊慈濟真人廟相鄰,後因當地大族的擠壓,被迫外遷二十一都鋪頂。

二、關於“柳城”。

他說,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宋理學家朱熹對南安情有獨鍾,曾經三探豐州,以風水所鍾,建議四周植柳為界。因稱“柳城”。又一種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6年)知縣夏汝礪建南安縣城,其城形如柳葉,以故別稱“柳城”。

三、關於縣署內城。

他說,他親眼看過縣署的門牆,是石牆,很高很厚;其他牆體為糖水灰。縣堂口有很多石碑。建金雞橋時,發現一戒貪石,後運去泉州。

他說,過去講風水,南安龍脈由蓮花峰經縣署小山接入。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時縣署所在地為一小山崗,堪輿家稱縣堂為虎穴。縣署一門有四棵大樹為虎頭;二門內四棵榕樹為虎腳,署後山仔後又一棵大榕樹為虎尾,肖形取象,謂之為一趴在地上的猛虎,虎視眈眈直視前方。朱熹預計南門外將來會形成一條大路,與城內直通縣署的前街形成一副弓箭,將威脅破壞“虎穴”,建議儀門前築一堵大照牆,作為擋箭牌,而在照牆雙邊設置門道,交通人流。

隨後,我們告別陳老先生,沿東浦路西行,在長源巷與東浦路的丁字路口有一小宮稱溝流尾水流公宮,猶泉州城內的水尾宮,乃一個區域流水匯聚及每次發洪水水流最後消退之地。

水流公宮背後便是東浦。王贊成告訴我們,這一帶地名浦墘,又稱浦邊。聽到這個地名,筆者想到一個歷史人物,這就是明代豐州城內的第一個進士辜敏道,他的家就在浦墘。縣誌“人物誌·宦績”載:“辜敏道,邑治南門浦墘人(原注:舊宅今為郭氏居)。永樂癸未、甲申聯捷進士,為明世南安甲科之始。時朝廷方蒐羅實學,及格為難。敏道力學於儒,奮自遐方,以與上國爭光。傅夏器嘗稱為‘天下之豪’。仕臨桂知縣,寬厚愛民,卓有惠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