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建設工程定額的產生於發展!(六)

建設工程定額是概預算編制的依據和基礎.本章以(全國統一建築工程基礎定額》為主要內容,介紹有關定額和定額應用的基本知識。

連載——建設工程定額的產生於發展!(六)

一、定額的產生

定額的產生,源於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社會實踐活動,源於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獲得和積累的生產某種產品的豐富的技能,以及生產某種產品所投人勞動資料和勞動時間的豐富經驗。

據《輯古纂經)記載,我國唐代就已經有了夯築城臺的用工定額,北宋時期著名的土木建築家李誠編著的《營造式法》一書,不僅是一部土木建築工程技術方面的鉅著,也是一部工料計算方面的鉅著。它的“功限”和“料例’,兩個部分,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人工和材料消耗定額。明朝工部的(工程做法》,也有許多內容涉及到工料計算。清朝工部的《工程做法則例)可以說完全是一部有關工料估算的典籍。這些古籍中所記載的估工估料的經驗就是原始的定額。

現代定額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以及管理科學的產生而產生的。

19世紀末20年代初,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1861-1865),使資本主義的工業在全國得以很快發展,然而,生產管理科學的發展卻相對落後。“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泰羅等人,開

始了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泰羅(1856-1915)提倡科學管理,主要著眼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提高工人的勞動效率。他一方面對工人工作時間的組成、有效和無效消耗,從理論、方法和手段上進行了科學的分析研究,並通過大量的科學試驗,對工作時間的合理利用進行分析,制定出所謂的標準操作方法,訓練工人採用標準操作方法從而提高了工人勞動效率;另一方面。他對工具或設備的選用,材料消耗、作業環境等也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又制定出標準化的工具.設備、材料及作業環境的標準。泰羅在研究試驗中發現儘管生產條件等同,但由於工人的技術水平、熟練程度和工作態度的不同,完成單位合格產品所消耗的時間也不同,為了鼓勵工人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合格產品,可以採用工資率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度,1895年泰羅發表了(計件工資制》,1903年又發表了《車間管理》兩篇論文。以後這些研究成果合編成《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於,911年問世。

二、我國建設工程計價定額的發展過程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工程定額的建立及定額管理工作是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建立發展到削弱又到再次發展的曲折過程,其發展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50-1952)

我國東北是開展定額工作較早的地區,從1950年起,在鐵路、煤炭、紡織等部門開始實行勞動定額。1957年制定了東北地區統一勞動定額。1952年前後.華東、華北等地區也相繼編制了勞動定額或工料消耗定額,這一時期是創立我國勞動定額的試點時期。

(2)第一個五年汁劃時期(1953-1957)

(3)“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時期(1958-1966)

1961年,黨和國家針對前階段的嚴重問題,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提倡經濟工作要越做越細,從而使得概預算和定額管理有了一定恢復,之後,國家又重新收回了預算定額管理權。

(4)'‘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1976)

這一時期,國家經濟處於全面崩潰的邊緣,由於全盤否定了按勞分配原則.用平均主義代替了按勞分配.將定額看傲是“管、卡、壓”的工具,致使勞動無定額、效益無考核。施工企業實

行了“經常費”制度,工程竣工後不辦理結算,實報實銷,從根本上否定了概預算和定額管理,結果造成了基本建設人力、物力、資金的嚴重浪費,導致投資效益下降、勞動生產率下降。

(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時期(1978-)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立即把全部經濟工作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為整頓、健全、完善、發展概預算制度和定額管理創造了空前有利的環境。

國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及各專業主管部門開始認真總結概預算和定額管理制度建立以來的經驗教訓,借鑑先進國家的管理科學技術,作出了許多加強基本建設概工作的決定,對概預算和定額實行了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辦法行政主管部門在定額編制、審批、執行等項管理工作中的責任和權限.毛預算編制和定額管理,明確了各級政府建設重申了概預算和定額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規定了施工定額、預算定額、概算定額等技術經濟指標的內容、項目劃分、水平、編制方法和使用範圍,修訂並編制頒發了《全國建築安裝工程統一勞動定額》和《全國統一建築工程基礎定額》、‘全國統一安裝工程預算定額》等數十種定額,使得概預算制度和定額管理再度發展起來。

下期更新丨定額的特性與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