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棣在奪取皇城之後就可以控制全國軍隊?

白酒族長


首先,我們先分析建文時期軍隊是掌握在誰的手裡的。

洪武末年,明朝的開國功臣經過“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基本所剩無幾。當時,朱元璋為御虜防患,同時為取代清洗功臣後留下的權利空白,將諸皇子分封在全國各地重鎮,特別是秦、晉、燕、寧等九個塞王,都各擁重兵,坐鎮一方。

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節制沿邊士馬”的重權。

由於朱允炆即位後,一年內連削五王,導致諸藩王對朱允炆不滿,在朱棣起兵靖難時,手握重兵的藩王,或半推半就一起造反(寧王),或暗中支持(蜀王蜀王 ),或保持中立(楚王、遼王等)。

朱棣打進南京城後,終於建文的中央軍基本被打光,只剩下駙馬梅殷帶領的一部分軍隊,也在寧國公主的勸說下投降。剩下的藩王軍隊更是不會反對朱棣。

其次,朱棣起兵是有名有份的,不是無故造反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允炆在朱元璋屍骨未寒之際,一年之內,連廢五王,甚至逼的湘王舉家自焚,如此酷烈的手段對待諸王,給了朱棣清君側,靖難的口實。

同時,當時秦王、晉王已死,朱元璋活者的兒子中,朱棣最為年長。所以,朱棣是有足夠的名分及威望繼承皇位的。

第三,朱允炆去哪兒了?

朱棣進南京城後,宮中起火,朱允炆就不見了,如果他沒死,及時出現,忠於朱允炆的帶兵將領,還可以以他為核心,繼續抵抗朱棣。但是,朱允炆再也沒有出現,其他人也沒有名義反抗朱棣啊。

最後,朱允炆的出身,以及即位後削藩的手段,使得當時很多文武大臣對朱棣抱有同情心,在朱棣造反時,保持中立。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朱家的內戰,除了特別忠於朱允炆的文臣,對其他人來說,不過換個皇帝,大明又沒有亡。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朱棣的謀士姚廣孝早就看得非常清楚,只要攻佔京師,就能大功告成。所以在幾年的拉鋸戰之後,他建議朱棣直取京師,那裡兵力空虛,不要忙著去攻佔其他城市。

那麼,朱棣攻佔南京之後,為什麼可以輕鬆控制全國,為什麼沒有軍隊起來和他對抗?

最根本的一點,是能打的武將要麼戰死,要麼被俘或者投降,基本沒有人了。

比如曾經掛帥的耿炳文、李景隆,都在南京被朱棣控制。曾經的大將當中,顧成早早被俘,陳暉、平安等人在建文四年的靈璧之戰中被俘,南京被佔之後,盛庸、何福投降。

可以說,朝廷的許多軍隊都打光了,南京失守時,一些忠於建文帝的官員都在外地招兵,可以證明這一點。

此外,朱元璋的一些女兒嫁給了武將的後代,他們是反對朱棣的重要力量。其中,七女兒大名公主嫁給李堅,但在滹沱河一戰中受傷被俘而死。十一皇女南康公主嫁給了胡觀,建文三年兵敗被俘。

實力最強大的是梅殷,娶了朱元璋嫡女寧國公主。朱允炆對他寄予厚望,任命他為總兵官,率軍鎮守在淮安。朱棣率軍南下時,向他提出借道,被拒絕。南京失守後,寧國公主給梅殷寫信,讓他率軍投降,梅殷痛哭聽令。他是最有實力、最有可能抗拒朱棣的干將。

另一股可能起來支援南京、反對朱棣的力量,是分封各地的藩王。在朱元璋最初的設想中,當中央政權受到威脅時,各地藩王應該起兵捍衛。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受到這些藩王的反對,他們更傾向於自己的兄弟朱棣,指望他們站出來反對朱棣,是不現實的。

其他的,比如西平侯沐晟在雲南掌握著一支部隊,他們和各地的軍隊一樣,聽命於朝廷。但是,靖難之役的本質是皇室內部的權力爭鬥,外圍的將領是不敢主動選邊站隊的。

所以,就如姚廣孝預料的一樣,只要佔領南京,便大功告成,沒有軍隊起來反抗。


於左


朱棣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造反持續時間長又最終上位的一個人物,而且朱允文上位後並沒有失去民心這一點,跟王朝更迭更是不一樣。

所以可見朱棣個人的本事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是碾壓一切的,這個也是他奪取皇城以後就掌握天下很重要的一點。

再一個就是朱棣封國力量的強大,他所治理燕國,其軍事力量甚至可以強到與整個國家單挑的地步,這也是他能夠打持久戰的根本。奪取皇城,控制天下,對他而言只是一種錦上添花。

還有一個就是親情關係,朱元璋肯定是對這個兒子偏愛有加的,朱棣和朱元璋感情深厚。要不然以朱元璋殺功臣殺的不眨眼的個性,這個富可敵國又野心蓬勃的朱棣,朱元璋絕不會允許他活兩集。事實也證明,朱棣確實如他老子一樣,虎父無犬子,得到了天下的認可。

皇城固然重要,但卻是如袁術手中的那塊傳國玉璽一樣沒用,最重要的還是本身具有的實力。


芒碭山孔夫子避雨處


第一,誰有實力和朱棣打。不誇張地說,徐達、藍玉這些人去世(被殺)後,沒幾個人是朱棣的對手了。朱棣麾下的軍隊常年在北方和韃靼人的軍隊打仗,戰鬥力爆表,內陸的軍隊在這點上比不了。其他有能力和朱棣扳手腕的藩王不是死了就是瘋了,誰還來幫忙?就算沒死沒瘋,那不站到朱棣那邊一起收拾要把自己逼死逼瘋的侄子就不錯了,還幫忙打仗?

第二,老朱家內部的權力爭鬥,怎麼參與?朱棣靖難,說白了就是皇家內部的權力爭奪,和玄武門之變沒什麼區別,誰贏了,天下還是朱家的,國家還是大明王朝,地方官員還能該幹嘛就幹嘛。如果不是朱允文的死黨,那就安心守好地方,不參與為妙。不然萬一跟錯了老闆,豈不是死的很冤?

第三,人家靖難時你貓著不吭聲,人家登基了,你跑出來不服從命令?那不是找死死什麼?前面都說了,你要沒和燕王對著幹,那就安心當你的官就行,新皇登基一般不會一開始就找麻煩(朱允文找麻煩,結果把自己麻煩沒了),反正都是朱家的皇帝,朱棣還是太祖的親兒子,擁戴就是了,站到對立面就是找死。


胖胖的小豌豆


因為靖難戰爭 是朱姓內部的王位爭奪戰 誰打贏了也不會改朝換代 皇帝還姓朱 臣子們也還是臣子 朱棣本就是朱元璋愛子 論才能當年沒坐上皇位 本身就很吃虧 所以各地的官員 武將都很小心 兩邊都不敢得罪 也大有人坐牆頭草 觀望的 朱棣若贏隨時倒向朱棣 而且朱棣為他的造反 編了一個很恰當的理由 就是朱元璋有命 藩王無事不得進京 但如果中央朝政被奸臣把持 架空皇帝 危害國家 藩王就應群起而討之 朱棣宣佈現如今皇帝身邊都是小人 諸藩都是當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封的 目的是外御蒙古 保家衛國 現在奸臣挑撥離間 忽悠皇帝撤藩 這是改了先帝立的規矩 長此以往 國將不國 若有外敵入侵 無兵可御 因此將矛頭指向 向朱允文獻計撤藩的朝臣 直到攻破南京 朱棣找不到朱允文 還找了一具燒焦的屍體 冒充朱允文 當著眾人的面抱著屍首大哭 說皇上啊 臣來晚了 讓你被奸臣放火燒死了…… 雖然荒謬 但是 既然打贏了 也就名正言順了 不是這也是這了 既然名正言順 各地有不服的將領 就是跟奸臣同黨 為禍國家的 都是給老朱家打工的 一個是他兒子 一個是他孫子 何必分那麼真呢 各地文武不傻 肯定都承認朱棣皇位了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唉,一聲長嘆,這還要先說說我們的老盆友李景隆,李景隆,李文忠之子,將門之後。就是這哥們前前後後敗光了60萬軍隊,居然沒有被軍法從事。他帶50萬軍隊來討伐朱棣的時候,朱棣聞之大喜,笑道:‘李九江,紈綺子弟耳,易與也’。意思就是這人只是個紈絝子弟,打敗他,so easy!

這是軍隊,能打的精銳被敗光了。剩下能打的都在朱棣麾下,最最能打的朵顏三衛也被朱棣用計從寧王手裡賺走了。

靖難之役,開始的時間1399年8月6日,結束時間是1402年7月13日,總體時間三年不到,這要歸功於選擇的進攻路線,這樣戰爭就降到了可控範圍內,這麼短的時間基本不太可能出現其它強大的軍事力量。安史之亂是755年12月16日到763年2月17日,有7年多的時間,俗話說:夜長夢多。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

民心,民心就是土地,土地就是民心,朱元璋很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丈量土地等等一系列利民舉措。享位三十一年,在這三十一年,奠定了老朱家在老百姓心裡的地位。我們老百姓有了土地就好說話,所以即使有人煽動,也就站隊朱叔叔或朱侄子,沒有第三隊。


地包天的朱老闆!

將,能打的,都給朱老董事長弄到閻王爺那裡報道去了,後起之秀,朱允炆這邊的也就盛鏞、鐵玄、平安數得著的幾個。坐上皇位之後,朱棣老闆還不忘關心了一下平安:平保兒猶在也?然後平安就死了。話說,老闆的話術水平就是高!

到朱棣渡江時,北邊已盡在掌握,南邊無兵也無將,全無鬥志,民心未亂,天下自然盡在掌握!



朱棣大老闆先竭陵,後繼位,苦盡甘來!


三十三和七十七


因為明朝那些將軍都是武將,而不是軍閥,軍隊不是他隨便調動的,而且,皇帝死了,新皇帝還是朱家的,他們為了誰反呢?

朱棣造反,是在大明王朝的前期,前期是中央集權做的最好的時候,這時候中央對地方有優勢,地方武將只是武將,沒有人事權、財權、地方政權等,同時還受地方文官的掣肘,理論上同級別的武將低於文官。

這樣的武將,是無法將軍隊軍閥化,也就不能像袁世凱那樣,讓軍隊成為私人部隊,這樣你怎麼讓整支軍隊跟著你造反呢?

朱棣佔領南京,朱允文死了,地方文官集團接受新朝庭的政令,這就說明他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了,

武將這時候是沒有辦法不聽調令的,你想造反,起碼需要手下將領都是你提拔的吧?後勤補給需要地方文官提供吧?這些都沒有,你造反做什麼?為了誰造反?

武將造反只有是他能完全擁有這隻軍隊,同時他有機會做皇帝,不然,憑什麼讓別人跟著你賣命?你這為了一個死去的皇帝造反?


南朝四百八十寺


給誰打工不是打工 叔叔打侄子 對外人來說就是看戲 戲沒唱完 自然還要選擇站隊 戲都唱完了 直接喊萬歲就完了 大明剛剛開國 兵權財權都在中央 誰要替建文出頭 也要考慮下錢袋子 三天不撥糧草 哪個大頭兵跟著你混 武將都是空架子 拿什麼清君側 剩下那些王爺 本來就擔心被建文削藩 還會去替他出頭嗎 朱棣可是打著保護王爺們既得利益的大旗造反的 你說他們站哪邊


用戶77709669912


第一,是常備軍的主力已經被消滅,主將盛庸,鐵鉉被殺,大部分將領如平安等已經投降。第二,是很多文臣武將認為這是朱家的家事,外臣不便干預。第三,說明朱允文登基以後的施政方針沒有得到朝內外的支持,對他失去信心而被拋棄。


隨遇而安41432


友情提示一下 那些小體系會服從美製體系結構的可能非常大 不具備可以團結的能力 可以用牆頭草來解答 美製體系是一個由眾多個體的體制組成的 對龐大體制天生具有危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