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棣在夺取皇城之后就可以控制全国军队?

白酒族长


首先,我们先分析建文时期军队是掌握在谁的手里的。

洪武末年,明朝的开国功臣经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基本所剩无几。当时,朱元璋为御虏防患,同时为取代清洗功臣后留下的权利空白,将诸皇子分封在全国各地重镇,特别是秦、晋、燕、宁等九个塞王,都各拥重兵,坐镇一方。

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

由于朱允炆即位后,一年内连削五王,导致诸藩王对朱允炆不满,在朱棣起兵靖难时,手握重兵的藩王,或半推半就一起造反(宁王),或暗中支持(蜀王蜀王 ),或保持中立(楚王、辽王等)。

朱棣打进南京城后,终于建文的中央军基本被打光,只剩下驸马梅殷带领的一部分军队,也在宁国公主的劝说下投降。剩下的藩王军队更是不会反对朱棣。

其次,朱棣起兵是有名有份的,不是无故造反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允炆在朱元璋尸骨未寒之际,一年之内,连废五王,甚至逼的湘王举家自焚,如此酷烈的手段对待诸王,给了朱棣清君侧,靖难的口实。

同时,当时秦王、晋王已死,朱元璋活者的儿子中,朱棣最为年长。所以,朱棣是有足够的名分及威望继承皇位的。

第三,朱允炆去哪儿了?

朱棣进南京城后,宫中起火,朱允炆就不见了,如果他没死,及时出现,忠于朱允炆的带兵将领,还可以以他为核心,继续抵抗朱棣。但是,朱允炆再也没有出现,其他人也没有名义反抗朱棣啊。

最后,朱允炆的出身,以及即位后削藩的手段,使得当时很多文武大臣对朱棣抱有同情心,在朱棣造反时,保持中立。靖难之役,说白了就是朱家的内战,除了特别忠于朱允炆的文臣,对其他人来说,不过换个皇帝,大明又没有亡。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早就看得非常清楚,只要攻占京师,就能大功告成。所以在几年的拉锯战之后,他建议朱棣直取京师,那里兵力空虚,不要忙着去攻占其他城市。

那么,朱棣攻占南京之后,为什么可以轻松控制全国,为什么没有军队起来和他对抗?

最根本的一点,是能打的武将要么战死,要么被俘或者投降,基本没有人了。

比如曾经挂帅的耿炳文、李景隆,都在南京被朱棣控制。曾经的大将当中,顾成早早被俘,陈晖、平安等人在建文四年的灵璧之战中被俘,南京被占之后,盛庸、何福投降。

可以说,朝廷的许多军队都打光了,南京失守时,一些忠于建文帝的官员都在外地招兵,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外,朱元璋的一些女儿嫁给了武将的后代,他们是反对朱棣的重要力量。其中,七女儿大名公主嫁给李坚,但在滹沱河一战中受伤被俘而死。十一皇女南康公主嫁给了胡观,建文三年兵败被俘。

实力最强大的是梅殷,娶了朱元璋嫡女宁国公主。朱允炆对他寄予厚望,任命他为总兵官,率军镇守在淮安。朱棣率军南下时,向他提出借道,被拒绝。南京失守后,宁国公主给梅殷写信,让他率军投降,梅殷痛哭听令。他是最有实力、最有可能抗拒朱棣的干将。

另一股可能起来支援南京、反对朱棣的力量,是分封各地的藩王。在朱元璋最初的设想中,当中央政权受到威胁时,各地藩王应该起兵捍卫。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受到这些藩王的反对,他们更倾向于自己的兄弟朱棣,指望他们站出来反对朱棣,是不现实的。

其他的,比如西平侯沐晟在云南掌握着一支部队,他们和各地的军队一样,听命于朝廷。但是,靖难之役的本质是皇室内部的权力争斗,外围的将领是不敢主动选边站队的。

所以,就如姚广孝预料的一样,只要占领南京,便大功告成,没有军队起来反抗。


于左


朱棣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造反持续时间长又最终上位的一个人物,而且朱允文上位后并没有失去民心这一点,跟王朝更迭更是不一样。

所以可见朱棣个人的本事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是碾压一切的,这个也是他夺取皇城以后就掌握天下很重要的一点。

再一个就是朱棣封国力量的强大,他所治理燕国,其军事力量甚至可以强到与整个国家单挑的地步,这也是他能够打持久战的根本。夺取皇城,控制天下,对他而言只是一种锦上添花。

还有一个就是亲情关系,朱元璋肯定是对这个儿子偏爱有加的,朱棣和朱元璋感情深厚。要不然以朱元璋杀功臣杀的不眨眼的个性,这个富可敌国又野心蓬勃的朱棣,朱元璋绝不会允许他活两集。事实也证明,朱棣确实如他老子一样,虎父无犬子,得到了天下的认可。

皇城固然重要,但却是如袁术手中的那块传国玉玺一样没用,最重要的还是本身具有的实力。


芒砀山孔夫子避雨处


第一,谁有实力和朱棣打。不夸张地说,徐达、蓝玉这些人去世(被杀)后,没几个人是朱棣的对手了。朱棣麾下的军队常年在北方和鞑靼人的军队打仗,战斗力爆表,内陆的军队在这点上比不了。其他有能力和朱棣扳手腕的藩王不是死了就是疯了,谁还来帮忙?就算没死没疯,那不站到朱棣那边一起收拾要把自己逼死逼疯的侄子就不错了,还帮忙打仗?

第二,老朱家内部的权力争斗,怎么参与?朱棣靖难,说白了就是皇家内部的权力争夺,和玄武门之变没什么区别,谁赢了,天下还是朱家的,国家还是大明王朝,地方官员还能该干嘛就干嘛。如果不是朱允文的死党,那就安心守好地方,不参与为妙。不然万一跟错了老板,岂不是死的很冤?

第三,人家靖难时你猫着不吭声,人家登基了,你跑出来不服从命令?那不是找死死什么?前面都说了,你要没和燕王对着干,那就安心当你的官就行,新皇登基一般不会一开始就找麻烦(朱允文找麻烦,结果把自己麻烦没了),反正都是朱家的皇帝,朱棣还是太祖的亲儿子,拥戴就是了,站到对立面就是找死。


胖胖的小豌豆


因为靖难战争 是朱姓内部的王位争夺战 谁打赢了也不会改朝换代 皇帝还姓朱 臣子们也还是臣子 朱棣本就是朱元璋爱子 论才能当年没坐上皇位 本身就很吃亏 所以各地的官员 武将都很小心 两边都不敢得罪 也大有人坐墙头草 观望的 朱棣若赢随时倒向朱棣 而且朱棣为他的造反 编了一个很恰当的理由 就是朱元璋有命 藩王无事不得进京 但如果中央朝政被奸臣把持 架空皇帝 危害国家 藩王就应群起而讨之 朱棣宣布现如今皇帝身边都是小人 诸藩都是当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封的 目的是外御蒙古 保家卫国 现在奸臣挑拨离间 忽悠皇帝撤藩 这是改了先帝立的规矩 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 若有外敌入侵 无兵可御 因此将矛头指向 向朱允文献计撤藩的朝臣 直到攻破南京 朱棣找不到朱允文 还找了一具烧焦的尸体 冒充朱允文 当着众人的面抱着尸首大哭 说皇上啊 臣来晚了 让你被奸臣放火烧死了…… 虽然荒谬 但是 既然打赢了 也就名正言顺了 不是这也是这了 既然名正言顺 各地有不服的将领 就是跟奸臣同党 为祸国家的 都是给老朱家打工的 一个是他儿子 一个是他孙子 何必分那么真呢 各地文武不傻 肯定都承认朱棣皇位了


岁月是把杀你刀02


唉,一声长叹,这还要先说说我们的老盆友李景隆,李景隆,李文忠之子,将门之后。就是这哥们前前后后败光了60万军队,居然没有被军法从事。他带50万军队来讨伐朱棣的时候,朱棣闻之大喜,笑道:‘李九江,纨绮子弟耳,易与也’。意思就是这人只是个纨绔子弟,打败他,so easy!

这是军队,能打的精锐被败光了。剩下能打的都在朱棣麾下,最最能打的朵颜三卫也被朱棣用计从宁王手里赚走了。

靖难之役,开始的时间1399年8月6日,结束时间是1402年7月13日,总体时间三年不到,这要归功于选择的进攻路线,这样战争就降到了可控范围内,这么短的时间基本不太可能出现其它强大的军事力量。安史之乱是755年12月16日到763年2月17日,有7年多的时间,俗话说:夜长梦多。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

民心,民心就是土地,土地就是民心,朱元璋很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丈量土地等等一系列利民举措。享位三十一年,在这三十一年,奠定了老朱家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我们老百姓有了土地就好说话,所以即使有人煽动,也就站队朱叔叔或朱侄子,没有第三队。


地包天的朱老板!

将,能打的,都给朱老董事长弄到阎王爷那里报道去了,后起之秀,朱允炆这边的也就盛鏞、铁玄、平安数得着的几个。坐上皇位之后,朱棣老板还不忘关心了一下平安:平保儿犹在也?然后平安就死了。话说,老板的话术水平就是高!

到朱棣渡江时,北边已尽在掌握,南边无兵也无将,全无斗志,民心未乱,天下自然尽在掌握!



朱棣大老板先竭陵,后继位,苦尽甘来!


三十三和七十七


因为明朝那些将军都是武将,而不是军阀,军队不是他随便调动的,而且,皇帝死了,新皇帝还是朱家的,他们为了谁反呢?

朱棣造反,是在大明王朝的前期,前期是中央集权做的最好的时候,这时候中央对地方有优势,地方武将只是武将,没有人事权、财权、地方政权等,同时还受地方文官的掣肘,理论上同级别的武将低于文官。

这样的武将,是无法将军队军阀化,也就不能像袁世凯那样,让军队成为私人部队,这样你怎么让整支军队跟着你造反呢?

朱棣占领南京,朱允文死了,地方文官集团接受新朝庭的政令,这就说明他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了,

武将这时候是没有办法不听调令的,你想造反,起码需要手下将领都是你提拔的吧?后勤补给需要地方文官提供吧?这些都没有,你造反做什么?为了谁造反?

武将造反只有是他能完全拥有这只军队,同时他有机会做皇帝,不然,凭什么让别人跟着你卖命?你这为了一个死去的皇帝造反?


南朝四百八十寺


给谁打工不是打工 叔叔打侄子 对外人来说就是看戏 戏没唱完 自然还要选择站队 戏都唱完了 直接喊万岁就完了 大明刚刚开国 兵权财权都在中央 谁要替建文出头 也要考虑下钱袋子 三天不拨粮草 哪个大头兵跟着你混 武将都是空架子 拿什么清君侧 剩下那些王爷 本来就担心被建文削藩 还会去替他出头吗 朱棣可是打着保护王爷们既得利益的大旗造反的 你说他们站哪边


用户77709669912


第一,是常备军的主力已经被消灭,主将盛庸,铁铉被杀,大部分将领如平安等已经投降。第二,是很多文臣武将认为这是朱家的家事,外臣不便干预。第三,说明朱允文登基以后的施政方针没有得到朝内外的支持,对他失去信心而被抛弃。


随遇而安41432


友情提示一下 那些小体系会服从美制体系结构的可能非常大 不具备可以团结的能力 可以用墙头草来解答 美制体系是一个由众多个体的体制组成的 对庞大体制天生具有危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