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商丘姓氏探祕(26)


97 正直孫姓(1)

孫姓多源。一是源於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是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二是源於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其後代就以孫為姓。三是《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春秋時齊厲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孫為須無,須無子無宇之少子名書,字子佔,為齊大夫,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樂安,孫武為其後。”四是源於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五是源於荀姓。漢朝時,漢宣帝劉詢為了避“詢”音之諱,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於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另外還有源於冒姓、因故改姓、賜姓的孫姓。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自春秋戰國以來,孫姓發生了幾次大的遷徙。秦漢以後,孫姓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明朝時期,孫姓是第十四位大姓。當代孫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在山東、京津、河北大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蘇皖北部、河南東端都有孫姓分佈。

商丘自古有孫姓,宋朝時曾經出過一個名人孫諤。

據《商丘縣誌》記載,孫諤,字元忠,睢陽人。其父孫文用以信厚著稱鄉里,死後諡慈靜居士。孫諤少年時就挺出眾,為張方平所器重,中進士,調哲信主簿,選為國子直講。陷於虞蕃獄案,被免職。

元祐初年,孫諤被起用為太學博士,升任太常寺丞。宋哲宗選擇後嗣,太史被陰陽拘忌之說迷惑,孫諤上疏太皇太后說:“家人僻陋的話,不足以定大計,希望由聖明的皇上考慮決斷。”出任利、梓路轉運判官,召授禮部員外郎、左正言(官名)。

紹聖(宋哲宗趙煦年號)年間整治元祐黨人,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黨爭,孫諤覺得不應該,說:“漢、唐朋黨的禍害,其教訓並不久遠。”起居郎、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的蹇序辰疏言:“朝廷前日正司馬光等奸惡,明其罪罰,以告中外。惟變亂典刑,改廢法度,訕讟宗廟,睥睨兩宮,觀事考言,實狀彰著,然蹤跡深秘,包藏禍心,相去八年之間,蓋已不可究質。其章疏案牘,散在有司,若不匯緝而藏之,歲久必致淪棄。願悉討奸臣所言行,選官編類,入為一帙,置之一府,以示天下後世大戒。”孫諤又進言說:“朝廷應示以信用,以靜安定天下,請如以前詔書,一切不問。”

孫諤曾侍對皇帝,論星宿天文變故與災異,希望修身省心,廢除臨幸西池及在寢宮內降旨授官。皇帝每每擔心御史臺諫院缺乏人才,孫諤說:“世間豈會缺乏士人,只是陛下不知道而已。”立即開列可以任用的二十二人。權臣章惇厭惡孫諤違背自己,讓他出任知廣德軍,移知唐州,提點湖南刑獄。

徽宗即位,孫諤恢復為右司諫,首先論大臣邪佞正直、政事可以廢置因革者,皇帝稱讚他的耿直。議論的人打算以群臣封事付外詳細論定,孫諤說:“君主不秘密就會失去臣子,這樣將加速忠臣的禍患,不應宣示洩露。”於是停止。孫諤升任左司諫,不到一個月,因病去世。當時都說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