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延遲滿足”,更易掌控人生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為了研究意志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他設計了一個名叫的“棉花糖”實驗。


在一間幼兒園裡,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帶他們去小教室裡坐15分鐘。

桌子上的托盤裡,擺放著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

懂得“延遲滿足”,更易掌控人生


研究員制定了這樣幾條規則,開始了測試:

1、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但沒有獎勵。

2、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3、等不住的孩子,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會馬上返回,你可以吃掉糖,但是必須放棄第二塊。

懂得“延遲滿足”,更易掌控人生


(小朋友們煎熬地與及時享樂的慾望作鬥爭)


實驗開始後,他們發現:

  • 一少部分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吃掉了糖;
  • 多數孩子猛盯著棉花糖,三十秒後等不下去了搖鈴;
  • 只有約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實驗者返回。


研究追蹤發現,孩子們的學業成績與他們等待棉花糖的能力有關。

那些擅長等待的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容易成功,而不擅長等待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體重超標,沾染毒品,成就相對很低。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科學家們對實驗者進行了腦部fMRI掃描,勾勒出了自我控制線路的腦部神經線圖。

發現,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更有耐性,從而更擅長推遲享受。

依據這種等待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爾教授提出了“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的人,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即自控力更強。

無法抵制誘惑,是我們諸多痛苦的來源之一。

延遲滿足讓我們暫時規避了諸多誘惑的打擾,從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很多男孩女孩相親,一見面就問:有車有房嗎,沒有的話轉頭就走。

快餐式的婚姻觀,常常忽略了物質條件以外,一個人的潛質,一個更美好的高質量的婚姻絕不僅僅是有車有房這些“短淺利益”所能構建的。

去年,《人民日報》曾發文“怒斥還在沉睡中的大學生不失業,天理難容”。

考上大學後的大學生:

“上課時,不是發呆、睡覺、就是玩手機,課餘生活只有吃零食、看劇、沉迷遊戲。圖書館裡沒有你的身影,運動場你更是從不邁進去……”這引發了知乎熱榜的一場全民討論。

有一位叫孟祥宇的網友精闢分析了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大學生不知道錢是怎麼掙的。

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不知道學習能夠帶來的長遠的正面影響,自然會被追劇、玩手機、睡覺這些令人愉悅“棉花糖”所吸引。

延遲滿足規避了這些不足,它建議人們,通過自我控制,來更好的管理自己。

在工作中一味求效率,量多質低,常常不得要領。

想要有所成就,往往要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付出心力,等待積累,才會遊刃有餘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個人如果能看到長遠價值,犧牲部分的短期價值,延遲一下再滿足,生活中的很多困擾便會迎刃而解。

這會給我們的生命更加高質量的營養。


二.能控制自己及時享樂的慾望,就是一種高級的自律。

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提到: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

昨天朋友吐槽說,最近不在狀態。明明有一堆事等著,就是不想幹,只想玩。

朋友的坦白讓大家大笑不已,笑過以後卻很有共鳴。

提起“偷懶”,估計誰都能說出一兩件因為偷懶而懊惱的事。

比方說學生時代懶得寫作業;

人到中年懶得早起去做運動;

女人懶得花時間去做皮膚護理;

男人懶得洗衣服做飯;

工作回來為了看會兒手機,懶得陪孩子做遊戲……

曾經為了一時享樂,懶得去做的事情,生活會一件一件討還回來。

懶得好好學習,學歷低求職難、身體發福多種富貴病、不分擔家務妻離子散、孩子缺少陪伴性格孤僻與社會格格不入。不知什麼時候,人生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亦如茨威格《斷頭王后》裡說的: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你曾經偷過的懶,未來生活都會給你打臉。”

品嚐了鼻青臉腫的碰壁,才理解了再小的成就,也從來不是一瞬間的事。

  • 五年後的你,是五年前的你做出的選擇。
  • 十年後的你,是你從現在開始努力決定的。
  • 二十年後,能否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則是不斷積累的結果。


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如果小時候,只懂得玩樂,虛度光陰,那你長大後就沒得玩,只能受更多的苦累。

《奇葩說》的第三季有一個辯題,專門討論“懶”。

辯手說:“懶惰是人的本性,我們承認卻並不以此為傲。那些你想要去做卻沒有付出行動的事情,都是你的懶惰。”

很多時候,懶就是把快樂的事情放到前面,把需要努力的事情一拖再拖。而勤快的人,都是先做完一切事情再去休息。

  • 比方說你想學畫畫。買了畫具卻把它放在牆角。
  • 比方說你要寫一篇論文,每天一千字,結果你沒寫,等到週末趕出來,最後論文可能也如期完成。但已經無法談質量,只能說你寫完了。

“做你不願你做的事情,對抗你不願意對抗的事情,把自己擺在一個不舒服的位置,才是人性之光。”

如黃執中所說:我們不得不努力向上,否則就會自然而然地掉到低處去。

為了讓人生的眼界更闊,不錯過那麼多精彩的事物、好看的風景、美好的人,而努力剋制,不被即使享樂的慾望拉入深淵。


四.赫拉克利特說過:“與心作鬥爭是很困難的,因為每個願望都是以靈魂為代價換來的。”

偷懶容意,對抗惰性艱難。今天給大家看一個寒號鳥的故事:

山崖上有一道縫,寒號鳥就把這道縫當做自己的窩。石崖前面河邊有一棵楊樹上住著喜鵲。

寒號鳥和喜鵲面對面住著,成了鄰居。

幾陣秋風,樹葉落盡,冬天快要到了。

喜鵲一早飛出去,東尋西找,銜回來一些枯枝,就忙著壘巢過冬。寒號鳥卻整天飛出去玩,累了回來睡覺。

喜鵲說:“寒號鳥,別睡覺了,趁天氣這麼好,趕快壘窩吧。”

寒號鳥不聽勸告,躺在崖縫裡對喜鵲說:“你不要吵,太陽這麼好,正好睡覺。”

冬天說到就到了,寒風呼呼地颳著。喜鵲住在溫暖的窩裡。寒號鳥在崖縫裡凍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著:“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清早,風停了,太陽暖烘烘的。喜鵲又對寒號鳥說:“趁著天氣好。趕快壘窩吧。”寒號鳥不聽勸告,伸伸懶腰,又睡覺了。

寒冬臘月,漫山遍野一片雪白色。北風像獅子一樣狂吼,河裡的水結了冰,崖縫裡冷得像冰窖。

就在這嚴寒的夜裡,喜鵲在溫暖的窩裡熟睡,寒號鳥卻發出最後的哀號:“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天亮了,喜鵲在枝頭呼喚鄰居寒號鳥。可憐的寒號鳥在半夜裡凍死了。

很多人聽著寒號鳥的故事長大,卻不自覺的做了寒號鳥。

你在短暫的快樂裡迷失,在享受中淪陷,而不是未雨綢繆地在風雨中前行,那嚴寒來臨時,你註定也沒有可以棲身的窩。

高層次的人之所以成功,之所以活得毫不費力,就是因為,他們像喜鵲一樣,早早吃過了苦,忍住了及時行樂的慾望,延遲了滿足,才會獲得更好的未來!

能夠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