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盟军两大统帅: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

1944年夏季,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遭受毁灭性的失败,荣耀的胜利对盟军来说已属稀松平常。在西线,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僵持,英美军终于打开了局面。

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艾克手下两大将:高调的巴顿和低调的布莱德利

8月,德军在法莱斯战役中遭到严重失败,其第7集团军以及西线装甲集群的主要单位不是被包抄合围就是损失了几乎全部装备。到9月,英军已经越过了法比边境并洞开了通向比利时的门户。9月3日,英军禁卫装甲师解放了布鲁塞尔;9月4日,安特卫普落入英军第11装甲师之手,而在英军的右翼,美军第1集团军在比利时的那慕尔跨越了马斯河,而巴顿的第3集团军也在法国的梅斯渡过了摩泽尔河,深入到了洛林地区。这使盟军最高统帅部意识到:德国在法国北部的败局已定,他们甚至乐观地预期,西线战事可能在1945年新春到来之前就能结束。

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德军“婴儿师”的顽强让德军逃脱法莱斯口袋

然而一个需要立即考虑的问题便摆在了盟军面前:接下去该怎么办?蒙哥马利认为“现在终于到了该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并直冲柏林的时候了。”可是当时的艾森豪威尔却有另一种看法:所有的盟军部队应该在一个宽大的正面向着德国本土齐头并进。但由于蒙哥马利的一再坚持,并考虑到当前的德军确实已经被打败并处在后撤之中,所以艾克最终还是勉强地同意了蒙哥马利的建议,但同时他也命令巴顿的部队向洛林乃至萨尔地区继续推进,这样就能迫使德军在两个相距十分遥远的战区内分散他们的防御力量。以后的战事便是这两个方向上的“市场一花园”和“阿登反击”,而在这两个战役中,盟军都遭受了挫折,并最终使盟军退出了柏林之争。

基于这种考虑,刚刚晋升元帅的蒙哥马利在9月派遣3个空降师深入荷兰腹地,执行代号“市场一花园”的作战行动,以实现从齐格菲防线北端跨越莱茵河、攻入德国本土的战略目标。

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希特勒和他的“救火队长”莫德尔元帅

然而在战线另一端,德军却远非盟军所认为的已经崩溃,德军的千里大撤退,让盟军产生了巨大的战略误判。德军虽然在诺曼底地区损失大量人员和装备,但在法莱斯口袋中,由于盟军行动的迟缓,德军几乎是成建制的逃出了他们的几乎所有单位,这样经过了战火考验的骨干力量被保存了下来,这使得他们在得到后方补充后能迅速形成战斗力。随着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法莱斯,德军纷纷快速地从法国西南、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后撤。虽然盟军以最快的速度尾随追击,但却无法大规模地切断并包围这些德军,这使盟军在诺曼底战役后并没有取得一个决定性的战略胜利,也未能如东线那样大规模成建制的消灭德军的基本力量,而希特勒正是凭借这些力量,能够在西线稳住阵脚,甚至还能发动反击。

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阿纳姆战役中被俘的盟军空降兵

而这时英美盟军情报的巨大失误,还有高层统帅部的将领们的盲目自大和乐观(后来德军发动阿登反击战时,几乎所有盟军高级将领不仅不知情,甚至还统统都不在指挥部里),这两个原因使得英美盟军在以后的战事中再未取得能够媲美东线苏军那样巨大的战绩,沦为了二战的配角。

现在德军已经有步骤地停止了自诺曼底战役以来的不断后撤,重新回过头来集结一切可以集结的力量,同时希特勒也源源不断把后备力量增援过来。德军决定将正在各条战线上逐渐逼近德国本土的盟军阻挡在德国大门之外,而第一个撞上枪口的正是自得意满的蒙哥马利。

莫德尔其实并不知道蒙哥马利的空降计划,他被希特勒紧急从东线调来荷兰当救火员,而他手下当时只有临时纠集起的几支互不相属的德军部队。然而他却抓住英军计划的漏洞和行动的拖沓,以仅有的少数装甲部队碾压了盟军的缺乏重装备的三个空降师,再以步兵部队层层设防,阻止了英国装甲部队的推进,挫败了盟军夺取阿纳姆大桥的计划,结果“市场一花园”变成了“遥远的桥”,这场胜利不仅让盟军由北部沿最短路线突入德国核心地区的战略最终失败,也使得德军重新看到了扭转乾坤的希望。

之后在荷兰的迟滞作战中,年轻的德国伞兵成为了防守荷兰南部战线的主心骨,他们利用荷兰当地成网络状的运河地形,成功的把盟军拖入阵地战中,而装备着豹式坦克的装甲连在战场上东奔西走充当战地消防队,一次次打退盟军装甲部队对己方脆弱防线的冲击。经过不懈的努力,德军最后居然保住了马斯河防线。

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英军在荷兰战役中一筹莫展

盟军从诺曼底开始的千里大进军停滞了,从阿拉曼一路杀来的英军,从此之后,再也没能打垮他们对面的德军。随后长达150天的欧弗隆以及马斯河突出部战役,没有给盟军带来任何有价值的回报,它在1944年那个冬天发行的报刊上,从未获得过任何“战略性胜利”的评论。德军被节节击退,但他们却成功地保住了在荷兰的完整的战线,虽然在悬殊的实力对比下被英军逼得步步后退,但德军一直都未崩溃,他们最终坚持到了到柏林沦陷,德国最终投降。而有意思的是,当初盟军撤退的敦刻尔克,也扛住了英军的多次进攻,同样坚持到了最后。

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血腥的许特根森林战役

同时在另一个方向,感觉良好的巴顿和布莱德利,领着他们的部队烧着汽油,风驰电掣般穿过上千公里的无人防守地带,来到洛林和萨尔地区,这里他们遇到了崎岖的地型以及连绵不断的森林,当然也有严阵以待的德军防线。许特根森林之战从9月持续到了12月,如同在荷兰一样,依靠地形拼死抵抗的德军虽然也被屡屡击退,但他们同样成功地维持了完整的战线,并挡住了盟军前进的步伐,双方三十万人的伤亡,使许特根森林成了血腥的森林。实际上,许特根森林战役是西线最后的血腥战役,双方的伤亡远超过阿登战役。许特根森林之战后一个月,德军发起了“阿登反击战”,而这时,疲惫的美军正在休整。

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英美盟军的尴尬作战

阿登反击战中的德军

现在看来,阿登战役不仅是个神话,还是个笑话。参战的英美军24个师有60万人,还有绝对的空中优势,结果前期被打得丢盔卸甲,后期让德军几乎全身而退(参照两个月后的春晓作战,这在东线是无法想象的,而春晓作战德军投入的力量还比在阿登的强大)。至于德军帐面上虽有23个师,但实际上仅仅只有25万人。

神话般的巴斯通包围战更是个笑话,被围的美军有第101空降师(满员四个团)、第10装甲师一部和106师余部,还有第8军的全部重炮,实际上远比包围他们的德军要强大,而所谓的物质缺乏,仅仅持续了两天,空投就来了。

包围巴斯通的德军明面上有五个师参与了围困(前期只有一个国民师),但实际上只是三个国民掷弹兵师(基本上属于民兵序列),一个伞兵师(还要担负阻击巴顿的解围)和教导师的部分步兵兵力,德军的坦克和突击炮也没有包围圈里的美军的多(时候很多101师的人认为,即使巴顿不来解围他们都能顶得住,其实他们胆子再大点主动打出去,德国人肯定是挡不住的),而且德军的炮兵还没跟上来,更不用说天气一好就有铺天盖地的盟军飞机压来。

德军真正的进攻仅仅维持了两三天,还是几次营级规模的试探性进攻,没有组织过一次全面的进攻。后来因为盟军空军的压制,改围困了。其实德军主力真正的进攻方向,在北萨尔斯一带,他们企图冲向安普卫特,如当初法国战役那样分割英军和美军。而他们被英军击退后,分割盟军的计划遭到失败,再加上巴顿的三个装甲师从南面压来(被那个缺编的伞兵师阻挡了五天),最后只得全面撤退。而巴顿的部队,也并没有截断德军的退路,而是让德军保持着几乎所有建制全身而退了。

有意思的是,在“阿登反击战”前,德军所有“正常思维”的将领都反对这个作战,唯独希特勒坚持,并在计划上亲笔写下“不得修改”,就如同当初法国战役一样。其实按伦德施泰特的建议,仅仅开展一个战役级别的包围战,应该是稳赢的。但这时的元首急需一个战略级的胜利才能解决问题了,只是希特勒忘了在法国战役中,德军可不仅仅只有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还有150万步兵部队跟在后面,而在阿登,他可变不出150万步兵来。

而另一方面,盟军统帅部表现又如何呢?开战前,就是“什么也没有做”,面对德军如此巨大的战役准备,拥有绝对空中和无线电密码优势的盟军居然毫无察觉,而1940年6月德军就是从阿登杀出的,这才过了几年啊,他们就忘了。艾森豪威尔甚至还给蒙哥马利打赌说,在这个圣诞节前可以结束战争,为此还挺认真地订下了一笔小小的赎金。(几年后在朝鲜又是一个圣诞回家,老美看来老不长记性)

阿登攻势并不是西方史界吹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最后一次反攻,希特勒最后通一搏输了个精光”,实际上就是这些部队,稍加补充后,在两个月后在东线发动了“春季觉醒攻势”,在巴拉顿湖畔,希特勒企图以他的“一流部队”击败苏联的“二流部队”(想学孙膑赛马),但结果却是他的“一流部队”被苏军的“二流部队”仅仅一周便打垮,并从布达佩斯一直被撵到维也那,最后苏军士兵在毫无抵抗的音乐之都大街上集体开香槟。

阿登战后,西线的莫德尔在精锐被抽干后,依靠几十个国民师的老弱病残,苦苦支撑莱茵河防线。而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几百万盟军又在休整了,他们居然仅仅把德军赶回出发地就算交差了,追都懒得追一下。直到春暖花开,他们才从温暖的营房出来,轻轻松松跨过莱茵河,这时,希特勒已经明令放弃西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