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碼精靈分析: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愛“催促”的家長才是拖累!

小碼精靈分析: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愛“催促”的家長才是拖累!

小碼精靈分析: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愛“催促”的家長才是拖累!

題記:能讓老母親一秒破功的,莫過於四個字:時間緊迫


1

自從當了媽,有那麼幾句話,每天至少說了上百遍。

“快點!”“怎麼這麼慢?”“要遲到了!”“我讓你快點你聽到沒?”

從起床開始,就陷入了一場和娃“爭分奪秒”的大戰。

兒子昨天睡得有點晚,今天早上費盡力氣,才把他從床上拖起來。

緊接著,就開始了“我催他後退”的慣常模式——

“快快快,去洗臉,一會遲到了。”

他眨巴著眼睛說:“媽媽,我還沒玩玩具呢。”

沒辦法,直接動手,我把他抱到了洗手檯前。剛轉身去拿毛巾,他一個箭步躥了出去,抓起了零食就打開往嘴裡塞了一把。

好不容易把臉洗完,催他刷牙,他又不緊不慢地說:“我還沒吃完呢,你還催我啊?”

看著他細嚼慢嚥地把最後一口吃的嚥下肚,老母親感覺頭頂都快冒煙了:


“快點刷牙,再不出門就遲到了!”

雞飛狗跳地刷完牙,我穿戴整齊站在門口對他喊:“快穿鞋,我要走了啊!”

一秒鐘戲精上身,他又開始表演,伸著脖子蹬著腳,怎麼也穿不進去。

嘴裡還嚷著:“媽媽,你幫幫我啊!”

結果就是我連拖帶拽沒好氣,拖他出門,他還一臉無辜很是委屈。天啊,從起床到出門,感覺自己的血槽已經空了一半。

能讓老母親一秒破功的,莫過於四個字:“時間緊迫”。

什麼關注、傾聽、尊重的育兒準則,統統抵不過:“快遲到了。”

小碼精靈分析: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愛“催促”的家長才是拖累!

2

不知什麼時候起,“越催越慢”成了困擾我的頭號難題。為了讓親子關係不在“催催催”的道路中徹底擱淺,我決定好好反思一下。

仔細回想,在我小時候,媽媽也每天從我起床就開始施展“催功”。

可是現在我並沒有成為雷厲風行的那種人,反而順利地成為了一個“慢性子”。有事沒事總喜歡磨蹭磨蹭,在磨蹭中竟然有一種安心的快感。

換位思考下來,猛然發現,父母愛催促,對孩子來說危害頗深:

1、打擊孩子的主動性。

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原本剛剛想要去做一件事,卻被別人搶先要求了,一下子就覺得索然無味不想做了。

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前些天,我帶兒子從外面回來。剛進家門,我放好東西順口就對他說了一句:“快去洗手啊。”結果,剛走到衛生間門口的兒子又折了回來,走到我面前生氣地說:“我正要去洗手,你還說啊說的。”

那一刻,我理解了他憤怒的點。

我把他的“主動性”變成了“被驅使”,他原本因自律產生的自豪感一下子就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不被信任的憤怒感。

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有主動變好的驅動,但父母的催促越密集,孩子的主動性就越沒有施展的空間。

時間久了,憤怒感還會觸發逆反,甚至讓孩子愛上磨蹭。

小碼精靈分析: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愛“催促”的家長才是拖累!

2、不利於“秩序感”的養成。

孩子天生具有內在的秩序感,並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完善。秩序感本身,是孩子產生自律的基礎。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很多時候,我們的催促實際上是在要求孩子用自己的秩序來向父母的秩序做妥協。

比如,我們催促孩子快點出門,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上班快遲到了。我們催促孩子快點吃飯,可能是因為我們想要早點出門逛街。

催促過於頻繁和嚴厲,還會使孩子形成簡單服從而懶於思考的習慣。

3

對於催娃,本身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我們催的不情不願,孩子聽得滿不開心,還不利於親子關係,真是頭痛。

不過,催娃做為一個保留手段,仍需要慎用。

首先需要區分的是,哪些情況下不能催,哪些情況下“套路催”。

在下面這些情況中,儘量做到不催娃:

1、“全神貫注”時不催娃。

當孩子處於全神貫注的探索狀態中時,我們要儘量尊重孩子的節奏。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與孩子之間的“衝突”:

想拉著他去遊樂場,他卻蹲在路邊專注地看起了螞蟻。想抓緊時間出門,孩子卻努力地繫鞋帶繫了5分鐘。

當孩子全神貫注的投入在一項新技能的拓展,或者新事物的觀察,或者自己喜歡的遊戲中時,父母的催促,會成為一種打擾,不利於孩子專注力和秩序感的形成。

2、“結束收尾”時不催娃。

結束收尾階段的催促打斷,不利於孩子在完整的自主活動中創建成就感、節奏感和責任心。

當孩子處在收尾階段時,比如,搭積木即將完成、剪紙已經剪了一半時,儘量給孩子的“收尾”工作讓出時間。

我們可以提醒孩子下一步的行程和錯過的結果,讓孩子把控收尾節奏,同時也形成“有始有終”的行為習慣。

小碼精靈分析: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愛“催促”的家長才是拖累!

3、“延遲滿足”時不催娃。

延遲滿足是自律的基本原則之一,有時候會自發地發生在孩子身上。自律的孩子註定能走得更遠。

比如,得到一塊糖卻捨不得吃,在手裡握很久以後再慢慢地吃掉。買了一塊蛋糕,把奶油留在最後慢慢吃。

這些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延遲滿足”的意願,孩子將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強化自己的延遲滿足能力。


4

除此,我們還有許多不得不催娃的時刻,矛盾的主要焦點,集中在日常的生活流程上。

不肯刷牙、不肯寫作業,超過睡覺時間了,還想多玩不肯睡。

此時,一味地讓步只能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做事習慣。

但是催促的方法仍然需要注意。

1、與孩子明確流程。

幼小的孩子對時間概念模糊,但對流程卻有更好的理解。

儘量與孩子建立起規範化的生活流程,如:“飯前飯後洗手”,“晚飯以後才可以看動畫片”,“先洗漱後講故事,然後上床”。

孩子在“固定流程”的生活中,往往能夠獲得安全感和掌控感,也更易於使孩子遵守規則。

2、責任清晰,強調“失去”。

催促常常會發展成為一場“拉鋸戰”,原因是父母比孩子更著急。此時,本該屬於孩子自主承擔的責任,卻轉移到了父母身上。

我們需要使孩子明白,他需要為自己的時間安排負責任,並承擔自然結果。

當孩子磨蹭時,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溝通:

“如果我們遲到了,你就會錯過幼兒園的早餐了。”

“如果不盡早去洗漱,今天我們就失去講故事的時間了。

3、要事先行,先吃苦後享受。

其實即使是成人,也有很多人受困於“拖延症”。看似是將痛苦延後,但實際上痛苦之前的快樂時光,也是伴隨著焦慮的,並不快樂。

先解決重要問題,感受痛苦和困難,但之後得到的是更大的快樂和完全的放鬆。

孩子需要在人生早期擁有更多這樣的體驗,獲得“要事先行”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不僅能改善孩子磨磨蹭蹭的習慣,還能有效避免孩子養成拖延症的心態。

小碼精靈分析: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愛“催促”的家長才是拖累!

5

教育家盧梭說:“在早期教育上,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

孩子,作為來到這個世界的“新人”,在他們的眼睛裡,有太多被我們忽視的美好。

有時候,當催促即將脫口而出,不妨蹲下來,看看孩子的世界裡正在發生著什麼。

靜待花開,不僅是對花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溫柔。焦慮被放下時,才能夠看見陽光滿室、樹影婆娑。

親愛的孩子,你慢慢來,陪你慢慢長大,於我已是最美好的時光。

現在 英語是全球化的基礎語言

10年後 編程是AI時代的通用語言

學習編程

我們不是培養孩子成為程序員

而是在趣味創作中

歷練孩子的數理邏輯和創造力

成為未來AI時代的佼佼者

小碼精靈,趣味少兒編程,創造無限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