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朱增勇:仔豬調運和一定量肥豬調運仍是必要的

「專欄」朱增勇:仔豬調運和一定量肥豬調運仍是必要的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朱增勇

非洲豬瘟疫情給我國生豬生產帶來了極大威脅,對行業管理方式和產銷、流通格局提出了重大挑戰。在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嚴防、撲滅疫情的前提下,養豬業產業鏈如何建立新的產銷格局以適應新形勢值得研究。美國和德國兩大生豬生產國的生豬產銷格局可為我國未來生豬產業發展提供一定借鑑。

一、生產要素推動美、德養豬業佈局呈現明顯的區域化特徵

兩國生豬生產區域化特徵都很明顯,主要是依據生產要素優勢逐漸形成的。

(一)美國生豬養殖集中於玉米、大豆種植帶

美國的生豬育肥主要分佈在中西部的玉米和大豆種植帶。其玉米主產區在五大湖的西南部,即美國的心臟地帶(Heartland Region),愛荷華和伊利諾伊是全美玉米產量最多的兩個州,合計約佔全美的三分之一,其餘前10位分別為內布拉斯加、明尼蘇達、印地安納、南達科他、堪薩斯、密蘇里、威斯康星和俄亥俄,合計佔美國玉米總產量的近90%。由於美國實行大豆和玉米輪作,大豆主產區正好涵蓋了其玉米主產區。2016年心臟地帶育肥成本為47.38美元/英擔,北部新月地區則高達56.64美元/英擔,兩者僅飼料成本就相差15.3%。飼料原料的優勢又帶動了糧食主產地區生豬養殖的工業式生產。2016年,生豬存欄量最高的10個州中有9個來自這些地區(北卡羅來納除外),合計佔71.5%。其中,愛荷華一直是最主要的生豬主產州,且存欄量佔全國總量的比重不斷上升,在2016年達到30.1%。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的生豬養殖就出現了明顯的地區分工:非玉米帶區主要從事仔豬繁育,玉米帶邊緣區則專注於仔豬哺育,之後斷奶仔豬被運到愛荷華州等低玉米價格的玉米帶進行專業化肥育。

「專欄」朱增勇:仔豬調運和一定量肥豬調運仍是必要的

(二)德國生豬育肥集中於交通發達的邊境區

德國育肥豬的養殖主要聚集在靠近荷蘭邊境的西北部下薩克森州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兩州豬場數量超過全國的1/3,生豬存欄量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德國生豬育肥的“西北部集聚效應”是與當地的歷史發展和地理優勢分不開的。這裡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海港,靠近荷蘭、比利時、丹麥等生豬生產國,高速公路和水路等交通運輸條件發達,為生豬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德國生豬產業第二大聚集區為東南部的巴伐利亞州,該州屬阿爾卑斯山區,主要飼養種豬,搞仔豬繁育,所以場均存欄規模較小,主要是因為該州生產的仔豬多數都被運到德國北部進行育肥。

二、專業化分工與訂單式合作提高了生產效率

高度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是歐美髮達國家養豬業的普遍特徵。訂單生產促進了專業化生產的快速發展和銷售模式的轉變,進而帶動區域化分工。

美國政府鼓勵“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由於養豬基礎設施缺乏,北卡羅來納州養豬業採用了大型企業+農場主訂單的一體化經營模式,90年代中期,該州80%以上的出欄生豬是通過這一模式生產的。這種生產模式推動了該州生豬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降低了養殖成本,帶動其在90年代初成為美國的第二大生豬產區,並且建成了Smithfield旗下的當時全球最大的生豬屠宰廠,佔美國屠宰量的8%。

「專欄」朱增勇:仔豬調運和一定量肥豬調運仍是必要的

訂單農業的發展帶動了養豬業繁殖、保育、育肥的分工和合作,銷售生豬也由點拍賣市場(自繁自養銷售模式)轉向直接銷售渠道(訂單生產),70%生豬銷售由活體轉變為以胴體為單位計價。與此同時,以愛荷華州為代表的傳統玉米帶生豬養殖區為了緩解競爭壓力,調整養豬業的產業結構,紛紛採用了訂單生產模式。1992年,全美訂單化生豬養殖場比例僅為3%,到2014年已達65%。

德國的養豬場大體可以劃分為種豬場、繁育豬場和育肥豬場三類,各環節之間由產銷合同銜接。2017年,德國共有養豬場約24,500家,生豬存欄2715萬頭,其中自繁自養的比例不到1/3。

兩國總的發展趨勢是,專業化分工特徵明顯。自繁自養養豬企業並非主流,主要在於其生產效率大大低於專業化分工飼養。經濟上的比較優勢是形成分工的主要動因。

三、生豬屠宰廠與育肥場的區域匹配度高,產品主要以冷鮮肉形式流通

歐美髮達國家的屠宰產能主要集中於生豬主產區,生豬產品以冷鮮肉作為主要流通形式,但仍然存在跨州的活豬屠宰運輸。

儘管以產地屠宰為主,但由於養殖產能和屠宰產能並不能完全匹配,美國生豬調出主要發生在生豬產能較高的州,生豬調入州主要為屠宰能力較大的州。該國屠宰產能集中度較高的州包括愛荷華、北卡羅來納、伊利諾伊、明尼蘇達、密蘇里、印第安納和內布拉斯加等。譬如Smithfield在北卡羅萊納建的最大屠宰場,日屠宰能力可達3.45萬頭;JBS在明尼蘇達和愛荷華都建有屠宰能力超過2.1萬頭/天的屠宰場。但是由於生豬產能較大,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生豬需要外調,但主要集中於中部地區。2017年主要調出州為愛荷華、明尼蘇達、俄克拉荷馬、南達科他、堪薩斯、俄亥俄和科羅拉多,其中愛荷華州的調出量超過1500萬頭,其育肥豬本地屠宰率為66.9%。明尼蘇達州的生豬本地屠宰率僅為55.2%,伊利諾伊州則需調入34萬頭育肥豬。

「專欄」朱增勇:仔豬調運和一定量肥豬調運仍是必要的

德國生豬屠宰同樣呈現高度規模化。2017年前5家屠宰企業Tönnies(通內斯)、Vion(維楊)、Westfleisch、Danish Crown(丹麥皇冠)和Müller Gruppe合計佔德國生豬屠宰量的67.7%。德國面積相對較小,運輸距離短,因此屠宰產能並未全集中於產區,例如第二大屠宰企業Vion在德國有6 家屠宰廠,3家位於主產區下薩克森州和巴伐利亞州,3家建於非主產區,其中位於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屠宰廠距離主產區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400多公里。

在主產區建設屠宰場方便就近屠宰是主流,但仍然存在跨州活豬調運作為屠宰產能不均衡的補充,豬胴體計價、冷鮮肉運輸是美國和德國生豬和豬肉流通的突出特點。

四、防疫制度保障了區域間種豬、仔豬、待育肥豬大量調運的安全性

美國生豬調運歷史較長,其中包括仔豬/種豬、育肥豬及自加拿大進口仔豬/育肥豬的調運。1970年美國跨州活畜調運量僅3000萬頭,到2001年就增加到5000萬頭,生豬調運量佔總量的27%。2017年僅仔豬跨州育肥調運量就達5524萬頭,許多大型的自繁自養養殖場需要遠距離調運斷奶仔豬到育肥場,尤其是愛荷華、明尼蘇達、印第安納、密蘇里、伊利諾伊、堪薩斯等主產州。其中,玉米帶生豬調入量佔總調運量的70%以上。北卡羅來納是主要仔豬調出州之一,每年調出400萬頭,包括向距離1700公里外的愛荷華州運輸仔豬、保育豬,愛荷華的出欄肥豬則會運往2900公里外的加利福尼亞進行屠宰。此外,2000年以來加拿大每年還會向美國出口仔豬和育肥豬500-1000萬頭(其中用於屠宰育肥豬100-300萬頭)。

德國活豬長距離調運主要為仔豬和種豬跨國調入。其西北部靠近荷蘭、丹麥等生豬生產國,每年從這些國家進口1500-1600萬頭的母豬和仔豬。2015年進口的1570萬頭母豬和仔豬中,53.1%來自荷蘭,42.8%來自丹麥。荷蘭和丹麥每頭能繁母豬可提供有效仔豬數達到29.8頭和32.1頭,通過歐盟主要生豬生產國的這種區域化分工,發揮了荷蘭和丹麥仔豬生產優勢的同時,德國可以專注於生豬育肥效率的提升。

「專欄」朱增勇:仔豬調運和一定量肥豬調運仍是必要的

重視獸醫防疫系統建設是提高生物安全能力、強化活豬調運監管的基礎。美國聯邦法規對調運生豬的鑑別、運輸提出了嚴格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類管理疫病,對動物疫病分別實施禁止(如非洲豬瘟、豬瘟、豬傳染性腦脊髓炎、豬傳染性水皰病)、限制(如豬布魯氏菌病、豬偽狂犬病)、不限制(如豬萎縮性鼻炎、豬流感等)跨州調運的制度;二是按照分區分群管理的原則,設定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動物的不同調運監管要求(可供選擇),並由認證獸醫簽發跨州調運獸醫監督證書(CVI);三是動物衛生狀況的確立要以實驗室檢測作為依據,並據此實施用途管制;四是調運動物必須具有完備的官方標識,從而提高疫病追溯能力;五是運輸設施要確保清潔衛生,並滿足動物福利要求。

歐盟除相應法規要求外,運輸車輛需要安裝GPS系統,並立法對運輸司機進行相應的培訓,設立育肥豬/仔豬運輸裝載密度標準等。

五、對我國生豬產業發展的啟示

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分工是產業發展趨勢,生豬就地屠宰、冷鮮肉調運為主也將會是未來中國生豬產銷發展的主流,但仔豬調運和一定量生豬調運對於推動產業細化分工提升效率、維持生產穩定性和連續性、彌補屠宰產能佈局偏差是必要的。加強我國基層獸醫體系建設,提高生豬生產的生物安全,生豬調運前的科學檢測、調運過程中嚴格防疫監管才能保障生豬生產和生豬產品流通的可持續性和安全性。因此,要防治非洲豬瘟,需要提高養殖場戶/企業的生物安全措施,科學防疫、嚴格監管才能真正降低疫病風險傳播,提高區域間活豬/仔豬流通的安全性,保障生產的可持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