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三千多年前,夏朝末年。

洛陽西邊,有一條河,叫伊水,伊水的上游,也就是現在的欒川縣的地方,有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叫有莘國。

有一天,有莘國的一個女子到伊水邊去採桑。突然,她聽到桑樹林中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荒郊野外,怎麼會有嬰兒的哭聲?女子很好奇,循聲找過去,結果發現在一棵老桑樹的樹洞中,居然有一個嬰兒,但周圍卻沒有人。

這個採桑女把嬰兒抱出來,怎麼辦?估計她也沒成家,當然無法收養這個孩子。最後,她把這個可憐的孩子交給了國君。

國君也感到很奇怪,這是誰家的孩子?就開始派人調查嬰兒的來歷。

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幾天後,大臣們回來報告說,這個嬰兒的的母親住伊水邊,在她懷孕的時候,她夢見神人告訴她:“若看見石臼裡出水,就向東跑,別回頭。”第二天,她吃驚地看見自家石臼裡果真湧出水來,她就趕緊告知鄰居們這個預言。大家連忙向東狂奔了二十里,到了一片桑樹林邊,大家稍微喘口氣。這位母親忍不住回頭一望,自己居住的村莊已經被洪水淹沒了。但是,她這一回頭卻違背了神人的告誡,一瞬間,她的身體變成一株空心桑樹。這就是這個嬰兒生於空桑的原因。

大家聽聽,這個大臣也真夠膽大,敢當面編出一段神話故事來忽悠國王。當然,也可能是他調查出了實情,但無法說出來,譬如,是哪個奴隸主貴族的血脈,顧及名聲身份,將孩子遺棄了。不能說,只好編出一段離奇的故事來搪塞。但是,不管大臣們的報告是否屬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離奇的報告對嬰兒是有利的。國君聽了估計也是半信半疑,但最終還是決定將這個孩子收養在王宮裡,命令自己的御廚負責養育他。

這個孩子沒有名字,因為他是在伊水邊揀到的,有莘氏國君索性讓他姓伊,取名為摯,叫伊摯。“尹”是官名,是後來這個孩子發達做到“尹”這個官職後,被人稱為伊尹。

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酈道元《水經注"伊水》記載:“伊水自熊耳東北流經鸞川亭……世人謂伊水為鸞水,故名斯川為鸞川。崔融所云:鸞川即盧氏東南百八十里之鸞川。”(這裡說的“鸞川”就是現在的欒川。)

“昔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注:川,象形字,河流的意思。伊川就是伊水),得嬰兒於空桑中。言其母孕於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顧望其邑,鹹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獻之,命養於皰,長而有賢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

小伊尹很聰明,在御廚養父精心養育下,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烹調食物方法,練就了一身高超的烹飪本領,甚至比起養父的技術還要好很多。有莘氏國王自然非常喜歡,就讓伊尹專門負責他家的烹調。

機會來了,非常喜歡學習的伊尹正因為沒有學習書籍而發愁呢,這下好了,他常常精心做幾道拿手好菜,來哄主人開心,順便借幾本書來讀讀。這樣,伊尹的學識漸漸淵博了起來。莘王一看,這個廚師伊尹的學識竟然比他家裡的其他家庭教師都要好,那就讓他再教教自己的孩子們學習吧。

於是,伊尹成了雙重身份,既是有莘氏國王的御廚,也是國王的家庭教師。伊尹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甲骨文)的家庭教師。

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由於伊尹經常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遠近聞名,時間一長,伊尹就出慢慢出名了。最終引起了湯王的注意。

湯王是誰?

是這樣的,伊尹所處的時代是夏朝末年,當時,夏王朝有許多諸侯國,商湯國是其中之一。而有莘氏又是商湯這個諸侯國中的一個更小的諸侯國。湯王是商湯的國王。

伊尹精通廚藝之道,特別擅長做湯,湯王和伊尹的認識緣於一鍋湯。

根據當時的制度,屬國國君每年要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進獻給自己的君王。有一年,莘王從現在的欒川出發,來到現在的偃師,商湯國的國都,向湯王進貢。他今年進獻給湯王的是一鍋鵠(hú)鳥之羹,也就是一鍋天鵝湯。

湯王看到莘王的貢品很不高興,伊水也算是物產豐富吧,怎麼拿鍋湯來給糊弄寡人!

剛想發火,莘王解釋說:“君王,這是我吃過的最美味的湯羹了,好的東西我不敢自己一個人享用,我讓我的廚師給你做了一鍋鮮湯獻給您。”

湯王心裡更不爽了,這個老摳的傢伙!拿碗湯來也就算了,還強詞奪理說這是最好吃的,你當我三歲孩子啊,這麼好糊弄。

但是湯畢竟已經做好了,聞起來挺不錯的,這東西真有這麼好嗎?嚐嚐再說。

於是湯王端起碗嚐了一口。呀,妙!香侵肺腑啊,他一口氣喝完了這碗天鵝湯。真是天下美味啊!喝完,湯王立馬傳旨,要見這個做湯的廚師,要大賞這個廚師。

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於是就有伊尹和商湯的第一次見面。

湯王說:“你給本王說說,你是如何做成這個美味的。”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述了伊尹這段高論,他不但講了自己對廚藝的理解,而且順勢論述治理天下的智慧。

咱們聽聽。雖然有點難懂,不過喜歡廚藝的朋友,真正搞明白了這些道理,你絕對會成為烹飪高手。

伊尹說,烹調美味,首先要認清原料的特點:“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美味的三類動物,生活在水中的氣味腥,食肉的氣味臊,吃草的氣味羶。

怎樣做出美佳餚味呢?主要依靠水、火、味的調節,

味道的根本在於水,美味要從水開始。“凡味之本,水最為始。”

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酸、甜、苦、辣、鹹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決定了味道,燒煮九次味道變九次。這中間掌握火候很關鍵,一會兒火大一會兒火小,通過疾徐不同的火勢可以滅腥、去臊、除羶,只有這樣才能做好,不失去食物的品質。“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伊尹說,調味這件事,一定要用甘、酸、苦、辛、鹹,但放調料的先後次序和用量的多寡,它的組合是微妙的,都有各自的道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

伊尹說,烹飪的全過程集中於鼎中的變化,而鼎中的變化更是精妙而細微,語言難以表達,心中有數也更應悉心去領悟:“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

伊尹說,經過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之品,應該達到這樣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乖乖,湯王心想,一碗湯裡有這麼多學問呀!

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湯王本來只想聽伊尹介紹介紹烹調,誰知道,伊尹侃侃而談,從調味開始,又談到各種美食,告訴商湯,要吃到這些美食,就要有良馬,成為天子。而要成為天子,就必須施行仁道。“治大國如烹小鮮”治民猶烹飪,關鍵在於火候和調味。火候要適中,要慢火慢燉,調料要適中,才能使湯味鮮美;治民要順應民意,才能得到萬民擁戴。

其他大臣越聽越憤怒,大膽伊尹,你就一個小小廚師,有什麼資格在朝堂上談論國家大事,大家都等著湯王來懲罰這個膽大妄為的廚師。

誰知道湯王越聽越喜歡,他知道自己終於遇上了治國安邦的良才了,他和伊尹在朝堂之上暢談了很久。 於是接下來就有了“重金聘知己,順便娶老婆”的千古佳話。

《帝王世紀輯》曰:“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湯聞以帑聘,有莘之君留而不進,湯乃求婚於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於湯。”

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經過這次深談,湯王知道伊尹的才能,他幾次派使臣用豐厚的禮金去聘請伊尹為自己效力,請有莘氏國君放行伊尹。可當時法律規定,奴隸必須全力聽從主人的差遣。莘王不願意呀,好不容易碰到這麼好的廚師、家庭教師,怎麼能說讓你領走就讓你領走呀。

湯王實在是愛才心切,為了獲得伊尹,他採取了迂迴戰術,提出要娶有莘之女。

讓自己的女兒為湯王妃,這是高攀君王的好事呀,有莘氏國王當然十分歡喜,滿口答應。

但湯王提出附加條件是必須讓伊尹做為隨嫁的侍從陪其女出嫁於商。有莘氏國王權衡再三,最後只好忍痛割愛,放行伊尹。伊尹就這樣被當做嫁妝陪嫁了過來。

湯王很高興,不辭勞苦,親自迎親求賢。他騎馬從國都偃師出發,途經伊川、嵩縣,來到到鸞川,在今天欒川縣赤土店鄉與冷水鄉交界處和伊尹相見,此地名曰:“遏遇嶺”。伊尹感激成湯的知遇之恩,終於答應出山,成湯聘伊尹為右相。

欒川伊河邊桑林裡,一個女人撿到了個棄兒,最後成了中華烹飪始祖

中國歷史上終於開始了第一個明君賢相的故事,這對最佳組合,開始勵精圖治,最終滅掉了殘暴不仁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伊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精英廚師。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 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被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 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