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大自然孕育了河流,河流又哺育了城市。自古以來,城市的興起與繁華都和河流的繁衍有著魚水相依的不解之緣。許多時候,河流就是一個城市的代名詞,是一座城市的魂魄,是一座城市的母親。這些流經於鄭州的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黃河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烈盆地,流經青、川、甘、寧、蒙、陝、晉、豫、魯九省(區),在山東省的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黃河從鞏義的曹柏坡入鄭州市境,經鞏義、滎陽、市區、中牟的北部,至中牟的狼城崗出境,境內長160公里,距入海口786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8786平方公里。黃河進入鄭州境後,河床由窄變寬,水勢平緩,泥沙逐漸淤積,至市區邙山頭以下形成"懸河",高出南岸地面2~7米,1949年後,花園口站實測黃河特大洪水223萬立方米/秒(1958年7月17日),次大洪水153萬立方米/秒(1982年8月2日),最小流量16立方米/秒(1981年6月7日),正常流量200~800立方米/秒。黃河為鄭州提供大量水源,對鄭州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起著重要作用。黃河在鄭州境內的支流有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

伊洛河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洛河發源於陝西秦嶺,伊河發源於豫西欒川伏牛山北麓,兩河在偃師楊村匯合後稱伊洛河。它至鞏義回郭鎮流入境內,經芝田、康店、孝義、站街、南河渡,在神北注入黃河。全長447公里,在境內長378公里。河寬200~300米,最窄處在黑石關約100米。常年流量50~6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曾達9450立方米/秒(1958年)。支流有狂水河、乾溝河、曹河、天波河、塢羅河、後寺河、西泗河、東泗河、石子河等季節性河流。流域面積803平方公里。

汜水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①發源於新密尖山鄉,北經鞏義的米河,滎陽的廟子、劉河、峽窩、高陽等鄉(鎮),在汜水鎮口子村注入黃河,常年平均流量為13立方米/秒,幹流長391公里,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河床寬10~15米,年正常流量為058~22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371立方米/秒。支流有水頭河,源於滎陽市廟子鄉,長8公里;玉仙河,源於浮戲山東側,長21公里;小關河,源於竹林寺一帶山溝,長105公里;劉河,源於滎陽,長13公里。②東漢時期水名。古稱氾水。東漢以後寫作汜水,沿用至今。水出浮戲山(今稱五指、五枝、五至嶺)東麓,今新密市尖山鄉田種灣村,北流入滎陽市區西南部,西北流入今鞏義市東南部。先後匯車關水、楊蘭水、蒲水而北流。再入滎陽境,經其西部,北流注入黃河。《山海經·中山經》:"浮戲之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即指此水。西漢劉邦四年(前203年),楚大司馬曹咎為漢兵所敗,自剄於此水之上。參見"汜河"條。

枯河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古稱"旃然河",源於滎陽白楊村旃然池,東北流經滎陽王村、高村、廣武及邙山區古滎,在保合寨北入黃河,河槽寬30米左右,河水正常流量02~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曾達970立方米/秒(1957年)。天旱則涸,故稱枯河。全長406公里,流域面積267平方公里。

賈魯河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發源於新密市白寨的聖水峪和二七區的冰泉、暖泉、九娘廟泉,東北流經侯寨、市區西部西流湖,至北郊老鴉陳折向東流,經柳林、姚橋,再經中牟的白沙,繞縣城東南至胡辛莊流入尉氏縣,後至周口市入沙潁河,再入淮河。全長2558公里,境內長137公里,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99億立方米。它的支流主要有:索須河、賈峪河、賈魯支河、金水河、熊兒河、七里河、潮河、東風渠、小清河等。賈魯河以往水量充沛,古時可通舟楫。據郊區歷史洪水痕跡調查:特大洪水曾達3590立方米/秒(1835年);次大洪水1680立方米/秒(1906年);1949年後常廟站實測較大洪水400立方米/秒(1956年);正常流量2立方米/秒。它是市區工業、生活用水第二水源。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賈魯支河

是賈魯河南面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市區西北五龍口、南陽寨一帶,東北橫貫老鴉陳鎮,沿花園口鎮南側東入中牟境,匯入賈魯河,河道全長34.5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雙洎河

洧水發源於登封陽城山,溱水發源於新密白寨鎮雞絡塢,二水於新鄭、新密交界處的交流寨南匯合後稱雙洎河。東西流經新密、新鄭,至高辛莊流入長葛市境,幹流長84公里,河床寬30~500米,鄭州境內長355公里,流域面積1357平方公里。它最大洪水328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5立方米/秒,正常流量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澤河、洪河、寺溝河、黃水河、蓮河、楊家河、梨河、柳河、高路河、梅河等。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潁河

發源於登封市西石道鄉李家溝,東流橫貫全市入白沙水庫,壩下即入禹州市境內。幹流長57公里,河床寬20~300米,流域面積107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260,最大洪水5130立方米/秒(1956年6月),正常流量03~05立方米/秒。主要支流13條,其中少陽河,源於少室山南麓,長129公里;少溪河,源於少室山北麓,長241公里;雙溪河,源於嵩山南麓,長14公里;五渡河,源於嵩山東麓,長167公里;石淙河,源於嵩山北麓九龍潭,長357公里;佛洞河,源於薈萃山,長10公里;王堂河,源於熊山山脈的掛寶山,長112公里;白坪河,源於熊山山脈的密臘山,長149公里;馬峪河,源於箕山南麓,長137公里。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索須河

索須河是賈魯河的主要支流,因索河和須水河匯流而得名。索河發源於滎陽西南山廟,北經城關、廣武入中原區;須水發源於滎陽賈峪北,經中原區須水、溝趙,在中原區大榆村匯流後稱索須河。後東流至花園口、祥雲寺入賈魯河,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正常流量05立方米/秒。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東風渠

原為1958年春人工興建的引黃灌溉渠道,渠首五孔庫閘建在邙山區花園口鎮崗李村東北,往南與索須河、賈魯河交匯,至市區白廟折向東南,在管城回族區穆莊北入七里河。幹流原長42公里,索須河、賈魯河以北渠道廢除後,渠首從臬村閘處開始,全長197公里,流域面積1919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2000~1/3000。建有公路橋11座,涵洞3處,攔河閘4處,排洪能力20~135立方米/秒,為市區及郊區的排洪汙河道。有金水河、熊兒河、七里河、潮河等支流流入。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金水河

①發源於鄭州二七區侯寨鄉老胡溝的梅山北麓。元《賈氏說林》:"子產死,家無餘財,子不能葬。國人哀之,丈夫舍玦佩,婦人舍珠玉以賻之,金銀珍寶不可勝計。其子不受,自負土葬於邢山。國人悉輦以沉之河,因名金水。"另據清乾隆《鄭州志》:"金水河俗稱泥河,以其來自金方,故名金水。"全長27.6公里,呈西南-東北流向。經黃龍崗、郭家嘴、黃崗寺、金海水庫入市區,穿過淮河路、隴海路、嵩山路、鄭州大學、人民公園、二七路、人民路、紫荊山公園、城東路,東經燕莊、聶莊、姚寨,在八里廟注入東風渠。流域面積7414平方公里。上游河床坡降1/100~1/200,河床切深平均25米左右,平均寬60米,黃崗寺至金海水庫段寬達200米。河道上主要建有淮河路橋、嵩山路橋、中原路橋、建設路橋、南陽路橋、人民路橋、黃委會橋、城東路橋、金水路燕莊橋等公路橋樑14座,隴海、京廣鐵路橋5座。1998年市區沿河兩側建成濱河公園。②亦名天源河。北宋人工渠,北宋建隆二年(961)春,命陳承昭率水工開鑿。自滎陽東導京水東流,經今鄭州市北境,入圃田澤(今鄭州市東、中牟縣西),又經中牟縣城北,東至板橋出中牟,入祥符(開封)界,抵汴京城西,架渡槽,越汴水,入汴京城。東出汴京,匯入五丈河。全長約90公里。金代淤廢。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黃水河

古稱黃水、黃崖水。發源於新密市曲梁鄉牛庵村,向東南流經新密市曲梁鄉,至新鄭市郭店鎮馮寺村入境,經新村鎮、城關鄉至和莊鎮傅莊村西入雙洎河。境內長22公里,寬5~10米,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暖泉河,河道上主要建有老觀寨水庫(中型)、望京樓水庫、馮寺水庫、李唐莊水庫,沿岸建有提灌站56處,可灌農田3萬畝。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潩水河

古稱潩水,《水經注》:"潩水出其阿而流入陂。"發源於新鄭市具茨山主峰風后嶺西南坡白龍池泉,向東流經千戶寨鄉,至觀音寺鎮又東南流至

潩水寨入長葛市境,境內長16公里,寬5~10米,上游千戶寨鄉境內為季節河,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河道上建有青崗廟水庫、趙陳莊水庫、範河水庫、五虎趙水庫、楊莊水庫、唐寨水庫。沿河還建有範河、祝崗、黃崗等提灌站,可自流提灌農田7萬畝。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梅河

古稱長明溝水。清《新鄭縣誌·山川志》:"又東出新鄭境長明溝水,今名梅河,發源新鄭北蘇家橋。"新鄭市薛店鎮嶽村西北200米處。向東、南流經薛店鎮、龍王鄉,至八千鄉趙樓村入長葛市境,境內長25公里,寬3~5公里,上游薛店鎮境內為季節河,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沿河建有小型提灌站,可灌溉農田0.3萬畝。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潮河

古稱役水,清乾隆《新鄭縣誌·山川志》:"役水出縣北。"今名潮河,發源於新鄭市郭店鎮河裡王村南,北經小范莊水庫、管城區小魏莊、圃田鄉營崗,由小孫莊匯入東風渠。全長34.1公里,寬3~5米,流域面積143.2平方公里。河道上建有小范莊水庫(小型一類)、小魏莊水庫、曹寺水庫,可灌溉農田1萬餘畝。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七里河

古名龍鬚溝。後因最近處距鄭州老城七里得名。源出新鄭市郭店鎮半坡橋村附近,分兩道流入管城回族區。西源進入十八里河鎮劉灣村北流,東源進入南曹鄉蘇莊北流,到圃田鄉岔河村北匯合為一。向東到中牟縣白沙鎮經雍莊、後潘莊入東風渠。長63.8公里,河床寬30米,流域面積741平方公里。河上建有公路橋6座,鐵路橋5座,排水涵洞6座,倒虹1座,小水庫5座。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洧水

發源於登封市馬嶺山南側,經登封市的大冶、弋灣入新密市,流經平陌、超化、來集、大隗、曲梁5個鄉鎮,至交流寨入新鄭市至代灣匯入雙洎河,長34.9公里,流域面積319平方公里。河床寬約100~500米,正常流量為1~2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3280立方米/秒。支流有綏水、溱水、微水、澤河等。沿岸建有李灣、雲巖宮、禹寨等中小型水庫,東方紅、紅衛等灌渠及12個提灌站,可澆灌農田11萬餘畝。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溱水

古稱潧水、鄶水。發源於新密市白寨鎮北董溝附近的老鍋崗。東南流經尹家臺、梁山、王寨河、馬寨、張灣、曲梁、古城寨至交流寨注入雙洎河。全長28.5公里,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河床寬100米左右。王寨河以上為季節河,以下為常年河。流量1~2立方米/秒。沿河建有張灣、河西馬、曲梁、廟朱等小型水庫。灌溉面積670公頃。溱水下游東岸的古城寨,為古鄶城遺址。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鄶水

古河名,即溱水之俗稱。《水經注·潩水》(註文):"鄶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詩》所謂溱與洧者也,世所謂之為鄶水也。"即指此水。參見"溱水"條。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古河名,即"溱水"。亦即鄶水"鄶"字之訛。《水經注》一水二名,又將"鄶"字"阝"旁換作"氵"以名水,古"會"、"曾"二體,又混一,故"澮"成潩",今見之《水經》、《水經注》均用作"潧"。《水經》:"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即此水。參見"溱水"條。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熊兒河

源起於鄭州市區西南與新鄭市交界處的鐵三官廟。為季節性排水河,由西南向東北流注,至潘家村再經鄭州老城南部,至飛機場專用線向東會七里河,接東風渠,全長21.4公里,流域面積777平方公里。由於源頭枯竭,加之沿途汙染,現已淪為一條汙水溝。傳說古代有名熊兒的人,帶領群眾挖河排洪,保護莊田,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故名熊兒河。明清時期,曾立有碑記。後因修治河道,石碑沒入地下,不知其處。後人或誤書為"熊耳河"。河道比降1/1000,建有交通橋14座、鐵路橋1座、攔河閘1處、渡槽2處。下游排洪能力80立方米/秒,是鄭州市城市防洪骨幹河道之一。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小清河

源出中牟縣境南部三官廟鄉晶店村東南,北經黃店鄉到刁家鄉宋家村東流入丈八溝。季節性排水河,以河水清澈得名。長30公里,河床寬15米,最大流量6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80.4平方公里。匯入灣洪溝、郝營溝、侯莊溝、蔣家溝、馬河等5條支流。河上建有橋樑18座、涵洞12座,沿河滯洪區1處,水庫1座。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丈八溝

古名八丈溝。源於新鄭市北部薛店鎮佛潭村,入中牟境後經八崗、黃店、張莊、姚家、韓寺、刁家6鄉鎮。由胡辛莊東南入賈魯河。長53公里,流域面積396平方公里。河床寬35米,最大流量120立方米/秒。匯入張家莊、焦溝、河劉溝、湛莊溝、單家溝、小清河等6條支流。河上建築物有橋樑18座,跌水閘5座,涵洞8座,水庫4座,滯洪區2處。排澇能力70~120立方米/秒。

子節水

又名襄荷水。發源於新密市尖山下寺溝子節溪。因水出子節溪,故名。經米村鎮月寨、範村、慎窯、方山、於灣,到牛店鎮的郭灣注入綏水。全長11.5公里。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楊河

發源於新密市來集鎮如堂廟附近,經馬武寨、紅石峽、大隗鎮、河屯入洧水。全長10公里,中游建有紅石峽小型水庫1座。

澤河

古稱馬關水、敏水。發源於新密市苟堂鎮境的七敏山,經孫家莊、玉皇廟、養老灣、苟堂、靳寨、山頭灣入洧水。全長約15公里。

綏水

發源於新密市西北五指嶺綏溪,沿登封、新密兩市交界處的鳳凰山南流,經登封市的土觀、玉臺折而東南,進入新密市牛店鎮境,經月臺、李灣、石匠窯、牛店、譚村灣、補子廟、張灣、打虎亭、夏莊河、城關鎮的東瓦店,超化鎮的湖地、龍潭,到河西注入洧水。全長34公里,河床寬100~300米,流域面積319平方公里。建有李灣水庫和總長49公里的南北乾渠,可灌溉土地1680公頃。

顧家河

古稱泂水,今以中游岸邊的顧家河村為名。發源於少室山南麓蓮花寺。東南流經清微宮、三王莊、文村、顧家河、袁橋、遊方頭匯入潁河。全長12.9公里,河床平均寬60米。流域面積59.2平方公里,沿河有核桃園水庫和瓦窯溝水庫。

太后廟河

又名石崖河。因流經太后廟,故名。季節性河流。發源於少室山南麓,流經清涼寺、石崖河、太后廟、黃村、雷村,於大金店東南匯入潁河,全長13.7公里。河床平均寬度70米,沿岸有書堂溝、雷地、姜家窯、鄭溝水庫,上游有嵩山風景名勝區之三皇寨景區。

後河

古濦水,季節性河流,源出登封市西部的當陽山西側,因流經後河村,故名。源頭分為三支,東支起小車溝,中支起青楊溝,西支起眼乾河,匯入水磨灣,東南流經宋溝、後河、閻坡、莊頭、畢家村,於大金店村西南入潁河,全長20.3公里,沿岸有陳家門(內有外字)等水庫。

這些流經於鄭州的60多條河流,不僅是省會風水之源更是文化之源

少林河

又稱水牛屯河、少陽河,源於少林寺西南,故名,起於少室山梯子溝,東北流經少林寺、郭店入少林水庫流向東南,經玄天廟、西十里鋪、馬莊、王莊、耿莊、大王村、任村、郭村、少陽寨入潁河,全長24.1公里,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70米。沿河有少林水庫、馬莊水庫和少林水庫東干渠,上游處為嵩山風景名勝區之少林寺景區。

書院河

又稱雙溪河,在登封市中部,因流經嵩陽書院,故名。發源於太室山南麓,由嵩山寺、法王寺、老母洞三支匯流於書院後,流向東南,經登封市、過菜園,至北旨村南納沙鍋河,再經河門(內有外字)、石橋入潁河,全長14公里,流域面積3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60米。沿河有嵩嶽寺、書院兩座水庫,上游處為嵩山風景名勝區之嵩陽書院景區。

五渡河

俗稱焦河,古謂五渡水,因河道曲折多端,古時登封至陽城必沿此水來往渡過五次,故名。上游三支:南支源於迎仙閣,東流納中嶽廟聖水池水至新店東南入中支;中支四里河,源於青崗坪,流向東南,至新店東南納南支,至五渡村西會東支;東支名焦河,源於塔灣,流向東南。全長16.7公里,河床寬60米,沿岸有水庫,上游處為嵩山風景名勝區之中嶽廟景區;下游有觀星臺、周公廟、王城崗遺址和八方遺址等。

石淙河

又稱平洛溪水,因河水擊石淙淙有聲,故名。在登封市東北部,源於太室山北麓的九龍潭,河道呈西北東南向,流經唐莊鄉西部,橫貫盧店鎮中部,納平洛溪,於告成村東入潁河。全長35.7公里,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100米,沿岸有水庫、乾渠、電灌站,下游處於嵩山風景名勝區之觀星臺景區。

馬峪河

古稱淓水,在登封市東南徐莊鄉境內。河流經馬峪川,故名,源於小紅寨東麓,西南起梁家門(內有外字),匯箕山南麓諸小溝溪流向東北,全長13.7公里,河床平均寬50米,沿岸有王屯水庫和天河水庫。

白坪河

在登封市南部,因流經白坪,故名。發源於密臘山東側,起白坪鄉程窯,經石門裡溝,納南窯水,流向東北,至白坪鄉駐地東匯南寨溝、東白坪、沙鍋窯水入券門水庫,至東金店入潁河。全長14.9公里,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70米,沿岸有水庫。

王堂河

又稱蔡溝河,在登封市南部,因流經王堂水庫,故名。發源於送表鄉劉樓北坡,東流經安莊、梁莊,至大金店西南匯入潁河,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29.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60米,沿河有王堂水庫和群英大渡槽,下游有負黍城遺址。

玉臺河

亦稱綏水,在登封市東北部,唐莊鄉東北境,因流經玉臺村,故名。有三源:西源於五指嶺西南的石門裡溝,中源在五指嶺南的何家嶺,二源匯於井灣村北,流向東南。東源在五指嶺東南的龍池,沿登密交界線南流,至曹家門(內有外字)轉向西南,經花峪三源相會,全長13.7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70米,沿岸有井灣水庫和寺溝水庫。

狂河

在登封市西部,發源於馬鞍山南麓距君召鄉周窪村北約1.5公里的山谷裡,南流至謝村,西南流至海諸北,西至王莊,東匯君召東河,至潁陽鎮竹園村南納常寨河,經劉村至郭寨西南納潁陽河出境入伊河。全長18.1公里,流域面積140.5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50米,沿岸有水庫、乾渠和電灌站。

送表河

又名洗耳河,在登封市西南部,因在送表鄉境內,故名。季節性河流。支流有三:西支稱西送表河,源於送表鄉西南碾盤窪,東流經馬窯;中支源於馬家寨北,南流經東送表;東支稱東送表河,源於上老墳溝。境內長4公里,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15米,沿岸有蓄水池。

和溝河

在登封市西南部,因源於和溝村附近,故名。季節性河流。起於貫寶山西側四方溝,西流經和溝,於黑龍潭西轉向南流出市境,入汝州。境內長4公里,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沿岸有和溝水庫。

佛洞河

在登封市東南部,宣化鎮境內。季節性河流。因流經佛洞,故名。發源於嵩山餘脈薈萃山西側,流向西南,經申家溝、三岔口、佛垌、朱垌、鐘樓,注入白沙水庫,長10公里,流域面積58平方公里,河床寬35米,沿岸有佛垌水庫。

君召東河

在登封市西部君召鄉境內,因流經君召村東,故名。季節性河流。源於鞍坡山南麓陳家溝,南流經黃城、陳窯、君召、胥店,至王莊東入狂河,長8公里,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30米,沿岸有陳窯水庫和水塘。

常寨河

在登封市西部,因流經君召鄉常寨村,故名,又因源於倚箔峰南麓,古稱倚箔水。北起君召鄉郝窯,流向西南,經範堂、大呼沱至常寨西南入潁陽境。又經夏莊、莊王,至竹園村西南入狂河,長8公里,流域面積45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30米,沿岸有水庫。

潁陽東河

在登封市西部潁陽鎮境內,因流經潁陽村東,故名。古以其源於八風山南麓稱八風溪,屬季節性河流。北起琉璃巖,南流至王窯納李窪水,至袁寨西納西範寨水,至郭寨南入狂河,長11公里,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40米,沿河有宋窯、青泉溝、西範寨、後河、楊窯水庫和宋窯水庫西乾渠、東干渠及電灌站。

乾溝河

古稱休水,上游稱暗河,中游稱滑城河,下游稱青龍河,發源於鞏義西部轘轅山麓,由南向北沿鞏偃邊境至劉村西北入洛河,全長2735公里,寬5~30米,境內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沿途有趙城水庫、桑家溝水庫等。

曹河

源於鞏義市魯莊鎮南部山區,至回郭鎮李邵村北入洛河,全長1905公里,寬10~30米,流域面積36平方公里,坡降118%。中游魯莊河段稱東溝,下游回郭鎮河段稱西河溝。上游於1958年建有曹河水庫。

沙溝河

源於鞏義市白雲山北麓,張嘴寨、東候、北候三條溝水於北候北匯流,又稱仨溝河,經北羅北入洛河。屬季節河,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

天坡河

源於鞏義市西村鎮南部山區。上游支流有二,東為講山北麓諸水,古稱白桐澗水,又稱車園河;西為白雲山南麓各水,古稱九山溪,又稱山東河。兩水於李家窯匯合北流天坡水庫,在芝田南入塢羅河。長約15公里,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

塢羅河

源於鞏義市夾津口鎮南部山區、五指嶺西南部山麓,古稱長羅川,又稱羅水。上游支流有涉村南河、夾津口羅漢寺水、凌溝水、姜溝河等,北流至塢羅又西北經羅口、芝田、北石等村入洛河,全長309公里,流域面積238平方公里。1958年塢羅建有中型水庫,有灌溉之利,長羅川有古道稱羅口道,為鞏登交通要道。

石子河

源於鞏義市南部山區五指嶺北麓,上游大峪、二峪、三峪溪水匯流後,稱三峪河,西北流入洪河水庫,東匯雪凹水後向西北,稱為洪河,再西北匯胡腦水,過慈雲寺稱後寺河。再匯黃牛寨水,經後寺河水庫,至南山口出峽谷,北流,稱為石河道。經過鞏義市區至石灰務村西入洛河,全長403公里,寬10~80米,流域面積964平方公里,坡降15%。慈雲寺附近建有後寺河水庫,有灌溉之利。

西泗河

源於鞏義市大峪溝鎮南部山區,古稱市水,又稱泂水。薛莊、新山、民權等山水經水地河、白河、黃冶河,至老城東北入洛河,長1932公里,流域面積567平方公里。

東泗河

源於鞏義市大峪溝鎮東南部山區,侯山和伏山之間。古稱魏氏河。大峪溝以下稱嶽楊河,經過整理河道,改河造田數百畝,北流又稱駐駕河,再北經北窯灣入洛河,長1927公里,流域面積674平方公里,坡降083%。中游有涼水泉水庫,有灌溉之利。

小關河

源於鞏義市竹林、段河、水道口等山溝諸水。小關以下全年有水。經口頭向東至兩河口匯入米河。長105公里,寬12米,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玉仙河

源於鞏義市新中鎮南部石城山,古稱石城河。老廟以下稱廟路河。因通過玉仙聖母廟而通稱玉仙河。至靈官殿出峽谷向東北經茶店、溫堂入米河。長21公里,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有小龍池泉水注入。上游兩側為浮戲山風景區,有雪花洞、老君洞、玉仙廟等多處景點。

水頭河

源於滎陽西南廟子鄉,上游稱反坡河。北流至水頭入鞏義市,經米南入米河。長8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

米河

源於鞏義市東南山區,上游支流主要有劉河、水頭河、玉仙河。古稱鄤河,俗稱泥河,至兩河口東北經草店北入汜水河。幹流總長25.15公里,流域面積131.3平方公里。

水潰溝

發源於中牟縣大孟鄉賀崗,流經大孟、倉寨、官渡3鄉鎮,在官渡鎮大王莊匯入賈魯河。全長2078公里,流域面積1123平方公里。2000年進行了全線治理,動土方5163萬立方米,治理標準5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

大孟溝

發源於中牟縣萬灘鎮王莊,流經萬灘、大孟兩鄉鎮,在大孟鄉三官廟村注入賈魯河。全長2017公里,流域面積82平方公里。2000年進行了全線治理,動土方4037萬立方米,治理標準3年一遇除澇、10年一遇防洪。

石溝

發源於鄭州市郊區石橋村,流經中牟縣萬灘、劉集、大孟3鄉鎮,在大孟鄉石獅冉匯入賈魯河。全長256公里,流域面積為1201平方公里。1999年中牟縣對境內河道進行了治理,動土方833萬立方米,治理標準5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

堤裡小清河

發源於中牟縣鄭庵鎮,流經城關、姚家、韓寺3鄉鎮,在韓寺鎮瓦灰郭注入賈魯河,全長2078公里,流域面積1123平方公里。由於該河坡降較緩,加之支流多來自沙區,挾沙較多,極易淤積,排洩不暢。1949年後,曾五次進行疏浚治理。

滎澤

古水澤名,亦作熒澤,熒波。位於今鄭州市區西北,邙山區古滎鎮東窪地。《史記·夏本紀》:"滎播既都。"孔安國曰:滎,澤名,波水已成遏都。《尚書·禹貢》:"滎波既豬(瀦)。"滎波,此及今文並雲"滎播",播是水播溢之義,滎是澤名。鄭玄曰:"今塞為平地,滎陽人猶謂其處為滎播。"按:滎播即指滎澤水而言。《左傳·宣公十二年》:"楚潘黨逐之,及滎澤。"《後漢書·郡國一》:河南郡滎陽縣下有"熒澤"。均指此澤。戰國時與黃河中游及濟水相通。西漢平帝后,漸淤為平地。

熒澤

即滎澤。《左傳·宣公十二年》:"楚潘黨逐之,及滎澤。"《後漢書·郡國一》:河南郡滎陽縣下有"熒澤",均指此澤。參見"滎澤"條。

滎波

即滎澤。《尚書·禹貢》:"滎波既豬(瀦)。"即指此。參見"滎澤"條。

萑苻澤

古水澤名。故址在中牟縣城東板橋村南北一帶,一說在鄭州市區南邊五里堡附近。春秋鄭國奴隸起義處。《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國多盜,聚人於萑苻之澤。大(太)叔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即指此地及此事。

制澤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澤名。在今新鄭市區東北14公里,龍王鄉龍王村和蒲莊村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制田邑一帶,悉多陂澤,總其名曰制澤。《水經注·洧水》:"二城以東,悉多陂澤,即古制澤也。"即指此。

圃田澤

古水澤名。位於中牟與鄭州之間,今中牟縣城以西至鄭州市郊。為古豫州之大澤,天下九澤之一。春秋時曾名原圃,戰國又名囿中,面積"東西四十餘里,南北二百餘里"。自戰國魏惠王引黃河水入澤,又掘鴻溝下注潁水後,澤面逐漸縮小。北朝和唐、宋時期南北二十餘里(今縣城西北楊橋村以南至縣城西白沙村以北),東西四十餘里。明正統十三年(1448),黃河徙道中牟,淤為平地。

囿中澤

即"圃田澤"在戰國時期的另稱。《史記·魏世家》:"秦七攻魏,五入囿中。"即指此澤。見"圃田澤"。

原圃

春秋時期鄭國苑囿名。以其地先為原圃澤(即圃田澤)得名。在今鄭州市區東與中牟縣西,為當時鄭國遊獵場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記載:"鄭之有原圃。"即指此地。

淳澤

亦"圃田澤"之遺蹟。在中牟縣劉集鄉祥符營以西至白沙鎮白墳以東地帶。明代,被黃河淤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