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作者 :芦苇摇曳

引 言

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习主席告诫全军,我们千万不要做当年苏联话剧《前线》中的那个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

话剧《前线》中危机时刻,最高统帅部果断地起用了善于打仗的将领欧格涅夫,最终转败为胜。打仗就是打将。任何一场战争,都是将领智谋和胆识的较量。

我军建军之初曾有“两个前线”,至关重要,关乎党和军队的命运,即“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因敌强我弱,起义均失败了。可在这两次起义中,有两个将领在前线面对不利的局面及低落的士气,高瞻远瞩,毅然站出来,举起火把,坚定信心,将队伍向胜利的明天引领,挽救了革命,保存了武装力量,使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最终赢得了胜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2年过去了,让我们一起重回当年“两个前线”,寻找制胜的密码。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江西这块神秘的红土地上,有两个曾十分不起眼的地方,有两个人同年同月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挺身站出来,振臂一呼,挽救了危局,让红旗继续举下去,其智谋担当和远见卓识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

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永新的三湾,另一个是安远的天心圩。

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在赣西的山路上,行走着一支打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大旗的队伍。队伍中的士兵有的穿着国民党军装,有的穿着老百姓布衣,也有的穿着知识分子的褂子和长裤,但均领系一条红领带,手戴红臂章,印有镰刀、斧头和枪,代表工农兵。

这天是92年前的9月26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失败后的队伍,步履艰难地翻山越岭,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前面的山路一片迷雾笼罩。

早在7天前,面对起义失败,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前线审时度势,不再教条执行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率部向罗霄山脉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

天气炎热,行军疲劳,后有追兵,前有堵击,有些士兵觉得革命成功希望渺茫,产生了悲观情绪,离队逃亡的人几乎每个连队均有。起义总指挥卢德铭还牺牲在芦溪县一个叫三口岩的地方。

29日下午,起义部队翻越一个大山口,终于来到了永新县三湾村。此时遗留下来的战斗力量,仅剩不足1000人和48匹马。

起义部队进村后,毛泽东就住在协盛和杂货铺。

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三湾村是赣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四周大山环抱,满山竹林葱翠,溪水潺潺而过,距县城39公里,仅有十余户村民。这里尽管偏僻,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莲花经永新通宁冈的交通要道。

追兵紧随而来,此地不能久留。下面队伍向哪里走?到何处落脚?怎样才能稳定这支队伍?面对随时都有可能溃散的队伍,前委书记毛泽东蹙着眉,夹着烟,披着衣服在铺子前的小路上踱步,开始梳理秋收起义后失败的教训……

诞生了6年之久的中国共产党,依然没有拥有一支独立的军事武装。党虽然整合和影响了一些国民党军队,并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党组织(支部)都是设在团一级,连一级没有党的组织,难以直接掌握士兵。从党前期组织的“三大起义”失败来看,缺乏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一个主要原因。当下,怎样在前线把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建设成为党所领导下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呢?

一缕晚霞透过树叶,照在毛泽东的脸上,让他顿时灵感突现,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加强军队中党组织的建设。

事不宜迟。当晚,毛泽东在协盛和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其解决的措施,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

窗外秋风阵阵,屋里油灯闪烁。透过窗子的灯光,照射到远处的山坳和树林。会上,大家士气低落,气氛沉闷。陡然一阵山风吹进来,油灯忽闪一下,差点被吹灭。

毛泽东带头发言:工农革命军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只剩下这么点人和枪。我看,损失也好,退却也好,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没有健全的党组织的领导。这次暴动过程中,指挥上出现了各行其是的问题……我们还有八九百人,只要站得住脚,稳住军心,就是一支了不起的革命军队……

最终,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

忽如一阵春风来,又犹一针清醒剂,更似一声鼓劲的号角,让这支在前线濒临绝境的队伍看到了希望。

从9月29日至10月3日,用了5天的时间,毛泽东对秋收起义队伍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名称是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

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改编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通过三湾改编,部队换羽重生,焕发出了新的战斗力,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为后来上井冈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使即将溃散的队伍凝成了钢铁般的坚硬,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后来,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他作为这个队伍中的最高指挥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时形势严峻、困难重重之下,他不盲目蛮干,不怕担责,善于审时度势,其以远见卓识穿透硝烟迷雾,不仅看到了明天的前线,更看到了未来的前线,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这支刚刚成立、经过战斗洗礼的队伍走出困境,浴火重生。

这年10月下旬,距三湾300多公里的赣州安远县天心镇,时任第9军副军长的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来到这里时,主力部队在潮汕已经失败,孤立无援,给养紧缺,仅剩800多人的部队一片混乱,上下充斥着失败的低落情绪,陷入了濒临溃散的危险境地。

“朱德同志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这话是后来出自以直率坦荡、光明磊落著称的陈毅元帅之口。

三河坝战斗失败后,身处前线的朱德面对这支绝大部分都不是他的老部队、思想上和组织上相当混乱、领导起来有困难的队伍,他可借故走人,有许多人就悄悄地走了。

朱德没有走,也不会走!原本在国民党队伍里可以享受高官厚禄的他,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国内找不到党组织,竟跑到德国去寻求革命真理,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后,光荣加入党组织。在革命处于低潮之时,他想起自己的入党誓言,作为当时最高指挥员不能退缩。于是,他在前线的硝烟中毅然地站在前列,充当一面旗帜和方向,担当起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重任,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朱德深知保留这支队伍的重要性,更深知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冷静的领路人。他与毛泽东的改编有些惊人的相似——在天心圩对部队进行思想整顿。

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会上,朱德沉着镇定地说: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只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只要大家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当时在场的陈毅回忆说:“人们在前线失利时,大都失去信心,听了朱总司令的话,也逐渐坚定了,看到光明前途了,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掉的。”并且还说:“这时候,朱德同志才成为这支部队的领袖。”

最终,凤凰涅槃,在前线经过整顿整训和多方运筹,南昌起义的火种被保留了下来。

危难关头,紧要之时,前线需要有智谋和担当的将领站出来引领,需要有人振臂一呼,提振士气,形成核心,方能转败为胜。

毛泽东和朱德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极大的历史自觉,义无反顾地在前线站了出来,勇敢地选择了担起保存队伍、保存实力、保存革命火种的千钧重担;他们让身处困境的官兵看到了光明,焕发出了斗志。

历史顺理成章地选择了毛泽东、选择了朱德,官兵们更是发自内心地选择了他们,后来的朱毛红军在前线所向披靡,让敌人闻风丧胆。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在前线运筹帷幄,机智甩掉追兵,率队伍上了井冈山,开辟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天心圩整编后,朱德在前线重整旗鼓,带领剩余的队伍,策动湘南起义后,也浩浩荡荡开上了井冈山,与秋收起义部队合二为一,成立了红四军,使我党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军队,红军战斗力水涨船高,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历史雄辩地证明,毛泽东和朱德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是革命之幸,人民之福!

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话剧《前线》是当年前线的写照,也是未来前线的一面镜子。

战争瞬息万变,但有一个不变的铁律:胜利的勋章,永远挂在翘望世界军事战略高地、勇敢地向着未来战场进军的将士胸前。

今天,我们这支处在改革转型关键节点上的人民军队,将来在前线面对的一切都是未知,无论是对手、武器,还是作战样式,都发生了巨变。可无论前线将来如何变化,我们要让更多的“欧格涅夫”淘汰“戈尔洛夫”,尤其是坐镇“中军帐”里的指挥员,一定要具有远见的智谋和果敢的担当,方能夺取胜利,打赢明天的战争!

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重磅 ‖ 两人在“前线”的选择与担当彪炳千秋

主编 :李根萍

刊期 :197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