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政治正確”的改編:《知否》劇版和原著有哪些差別

改編自關心則亂同名小說的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不久前開播,這部劇由正午陽光出品,既有大量的書粉群體,又有精良的製作團隊和熱門的演員班底,甫一上映,便引起了不小關注。不過,看過前幾集之後,卻發現劇版相對原著其實改編動作較大。

故事原本設定在明代

劇版《知否》沒有明確指出故事所發生的年代,但開播第一集,少年顧廷燁便追著盛長柏討論收復燕雲十六州之事,可見其歷史背景設定在北宋。第四集中又出現了皇帝無嗣,朝臣商議挑選宗室子繼位的情節,對照史實,便知道劇版參考的歷史片段大約是北宋仁宗至英宗年間。

而在原著中,雖說是架空設定,但實際上書中的官制、禮制甚至有幾個配角人物,都是以明代為依託的,衣服、飲食、器用的描寫也多有參考《紅樓夢》之處。作者在人物的吃穿用度上頗費筆墨,極力刻畫了鐘鳴鼎食之家與普通秀才、舉人家庭的貧富差距,這也成為書中年輕女孩追求高門大戶婚姻的一個重要背景。正如林姨娘曾教育墨蘭:

“你大了,該懂事了。……老太太什麼都好,就是有一樣,老喜歡絮叨什麼’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人’。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老太太是侯府嫡小姐出身,自不知道外面貧家的苦楚。一個廩生一個月,不過六七鬥米及一兩貫錢而已,我們府裡的頭面丫頭月銀都有八錢銀了,單你身上這件襖子就值五六十兩,你手爐裡燒的銀絲細炭要二兩紋銀一斤,加上你日常吃的穿的,得幾個廩生才供得起?”

林姨娘和墨蘭,以及書中許多其他女孩貪慕虛榮、追求富貴的慾望,以商品經濟繁榮、民風尚奢的明代中期為背景,是相當合適的。

歷史背景的改換也為劇情的走向帶來一些懸念。眾所周知,宋代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朝代,顧廷燁身為武將,在原著中並沒有參加科舉,而是軍旅出身,雖然文化水平有限,但平北漠、鎮南蜀,戰功赫赫,是馬上贏取功名的豪爽男兒。而劇版中,面對一個對武將限制頗多的朝代背景和註定收復不了燕雲十六州,他的命運又將如何刻畫呢?

一次“政治正确”的改编:《知否》剧版和原著有哪些差别

明蘭是穿越人士

在原著中,女主明蘭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古代原住民,而是由一個法院小書記員穿越而來,擁有現代人、成年人及法律工作者這三重身份。這也解釋了她為何年紀輕輕卻冷靜理智,宅鬥起來要口才有口才,有智商有智商,自控力和判斷力都強過幾個姐妹;儘管聰慧過人,但做事卻有原則、有底線,因而顧廷燁才說:

“我信她,不是因她三言兩語,是可看她行事。……她心裡有根線攔著,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樣的品性,也許迂腐牽扯了些,可是正直可敬。”

面對京城第一美男子齊衡的一片深情,長期追求,明蘭可以無動於衷,甚至冷言相對,只為了在這個禮教森嚴的社會中保證自己的安全;成婚以後,既然不能改變古代男尊女卑,男人三妻四妾的現狀,便整日把丈夫顧廷燁當做“老闆”,把“主母”當做自己的職業,甚至對“老闆”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會善待小妾,關心他的非婚生子。這種種行為,都是她現代人的思想決定的。

在穿越設定下,明蘭既不記得自己早亡的生母,對父親也沒有太多感情期待,抱著一種“姑且生存下去”的旁觀者心態展開了古代生活。作者一面描繪著古代大家族的日常生活圖卷,一面又通過明蘭的心理活動,對古人生活處處吐槽,雖然古代庶女生存不易,但明蘭憑藉著自己的現代人智慧一路奮鬥,屢戰屢勝,整個故事調子更偏向輕鬆幽默,讀者心情也隨著明蘭的機巧和勇敢而頗為振奮。

而在劇版中,明蘭的身世就顯得可憐許多,親眼看著生母難產死在自己面前,從小渴望父親的關懷而不得,長大後雖然對齊衡動心卻因身份低微不堪與之相配,這種種經歷都為她的命運蒙上了一層悲慘陰雲。此外,電視劇還刻意將明蘭的生存環境改編得比原著更為惡劣:父親更加偏心和冷漠,嫡母更加愚蠢和貪利,盛府邪惡勢力林小娘花樣百出,老太太請來“正家風”的孔嬤嬤沒有起到作用便退場了,而全劇的女主角——明蘭,則宛如一朵小白菜,讓觀眾為之揪心。

一次“政治正确”的改编:《知否》剧版和原著有哪些差别

電視劇版《知否》劇照

盛紘原有四個小老婆

盛紘作為一個傳統封建士大夫,在故事的開篇僅僅是個小小六品官,但也坐擁三妻四妾,除了劇中目前出現的林小娘和衛小娘,在原著中,盛老爺的妾氏還有香姨娘、萍姨娘兩位。對這幾位妾氏的來歷,原著有一段非常逗趣的介紹:

“她們的身份分別是故舊之女(林姨娘),太太陪房(香姨娘),同僚贈妾(萍姨娘),加上死去的衛姨娘是外頭聘來的民女良妾,基本上來源就齊了,明蘭暗歎一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呀!”

原著中香姨娘是王氏的陪房丫鬟,生育了盛紘的幼子、明蘭的七弟小長棟,母子倆皆老實本分,雖不受寵,但王氏也並不苛待他們,只是一概忽視而已。明蘭幼時對小長棟多有接濟,姐弟倆作為家中年紀最小、地位最低兩個庶出兒女,結成了統一戰線。小長棟為人溫和善良,長大後因為愛做好人好事,扶老人下山,得了一門不錯的親事。不過在電視劇中,為使情節更加緊湊,便將香姨娘與小長棟這兩個角色刪去了。

一次“政治正确”的改编:《知否》剧版和原著有哪些差别

電視劇版《知否》劇照

男主角的提前登場

劇版相對原著最大一處改編,是男主角顧廷燁的提前出場。在電視劇第一集中,就有小廷燁與小明蘭的投壺對手戲,男女主角不打不相識,就此種下因緣。此後,更是將顧家與盛家的故事“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詳細刻畫了顧廷燁的在愛上明蘭之前的成長經歷。因此,聰明的觀眾很容易猜到,按照言情劇“男一霸道且命中註定,男二溫柔卻有緣無分”的套路,風度翩翩的齊衡最後必然是個炮灰,放蕩不羈的顧廷燁才是這部劇的第一男主。

而在原著中,作者的敘事則更為巧妙,不落俗套。在全書的前四分之一中,男主顧廷燁一直以“京城寧遠侯家不成器的浪子”形象暗藏在人物對話中,直到明蘭長大成人、談婚論嫁之前,僅出現了寥寥數次;一直到全書的三分之一處,才正式作為明蘭的夫婿候選人浮出水面。不少書粉都表示,看這部小說“站錯了兩次CP”(一次齊衡,一次賀弘文),誰知道男主角竟然是這個臭名昭著的顧廷燁?只能說原著的表現手法更像真實人生,不到最後一刻,誰知道跟自己共度下半輩子的人是圓是扁呢?

一次“政治正确”的改编:《知否》剧版和原著有哪些差别

電視劇版《知否》劇照

劇版的人物性格有所改動

就目前播出的劇集來看,劇版人物性格的構建相對原著稍嫌單薄。以盛家老太太為例。在原著中,老太太的性格中包含一個強烈的對比,即外冷內熱;眾人皆知她年輕時候潑辣叛逆,老了更是性子孤傲,極難伺候,居所也如庵堂一般冷淡。但老太太在遇到明蘭以後,卻漸漸對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小孫女傾盡所有關愛,這也是祖孫線之所以感動讀者的重要原因。但在電視劇中,老太太的脾氣不像書裡描寫的那樣孤傲,總得來說還是較為溫和、慈祥,更像一個普通人家的老祖母。不知隨著劇集的展開,對老太太的沉痛往事和倔強性格是否會進一步挖掘。

另一個改動比較大的人物則是盛紘。盛紘在劇裡表現的既無腦又無用,在家庭中偏心,在朝廷上慫包,完全失去了一家之主、一個古代士大夫的智慧和尊嚴,被觀眾戲稱為“渣爹”。但在原著中,盛紘並不能算一個反面人物,書中甚至有好幾處誇讚他為人為官的長處:首先,盛紘年輕時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到了中年也是個氣質美男子;其次,他在上級面前不亢不卑,長袖善舞,能跟頂頭上司齊衡他爹談笑風生;另外,他政治眼光敏銳,曾多次點撥長柏為官之道,並在朝局動盪時果斷讓兒子外放;更別提他為人圓滑,與同僚多有交好,也因此攀上了幾門不錯的姻親。最重要的是,作者不止一次指出,他確實是個不錯的父親,並不像劇中表現的那樣偏心與盲目,雖然看重仕途和名聲,但並不影響他對兒女是真心關愛,從不拿他們的終身幸福來換取利益。對於盛紘這一人物,作者是嘲諷之意多過貶低。

相比之下,劇版的盛紘顯得有些輕浮和愚蠢了。尤其是當他面對皇帝的責問時,竟需要回想小女兒的話來奏對,這就未免太看不起科舉出身的士大夫了,幾近兒戲。不知在未來的劇集當中,隨著林小娘的下線,盛老爹的形象是否會迴歸原著,恢復理智。

一次“政治正确”的改编:《知否》剧版和原著有哪些差别

電視劇版《知否》劇照

關鍵角色之間感情缺乏鋪墊

目前看來,劇版《知否》最大的不如人意之處,恐怕是關鍵人物之間的感情缺乏鋪墊。原著中最為重要、也是最能體現明蘭真性情的一條感情線,是明蘭和祖母的祖孫線——甚至高於了男女主角的愛情線。但是在劇中,祖孫倆的感情是如何產生的,卻幾乎毫無交代:在明蘭歸老太太撫養之前,祖孫倆沒有一場單獨的見面和對話戲,而在第四集開頭,直接出現祖母在船上抱著明蘭,感情大爆發,悲聲道:我們明丫頭,有人疼!這個場景是電視劇的原創,非常動人,但感情來得太快,未免讓人有些難以消化。

一次“政治正确”的改编:《知否》剧版和原著有哪些差别

電視劇版《知否》劇照

在原著中,老太太要在盛家三個女孩兒中間挑選一個養在身邊,原本只是為了解悶。當老太太讓三個女孩自己表態,是否願意跟祖母住,三個女孩各有一番說法:墨蘭舌燦蓮花,如蘭期期艾艾,而明蘭則抓住了這次機會,回答得實在又暖心:“父親說,老太太生病是因為沒人陪著,有人陪著,老太太就不會生病了,生病很難受,要吃苦藥的,老太太別生病了。”從而順利來到老太太身邊。正是從這一次開始,老太太開始對明蘭另眼相看;但至此為止,她仍沒有對明蘭投入太多感情,只是在慢慢觀察和引導這個女孩,不願給她太多寵愛,怕把她的心養的太大,反而害了她。祖孫倆在明蘭漫長的閨閣歲月裡,漸漸感受到對方的關懷和真心,才產生了相依為命的感情。

相比祖孫線,齊衡對明蘭的感情來的更加突兀。在原著中,齊衡和明蘭幾乎沒有太大交集(甚至不如賀弘文),但是電視劇出於劇情需要,必須推出一個有存在感的男二,於是就把齊衡的戲份大大增加。可是第四集齊衡甫一出場,沒有太多人物介紹,便開始開始暗戀和追求明蘭,圍追堵截,私相授受,讓觀眾有些摸不著頭腦。

在原著中,作者為齊衡和明蘭的初次見面,設置了一場乾淨利落又妙趣橫生的群戲:課堂上先生問“立長還是立賢”,眾兄弟姐妹爭執不休,而明蘭巧施小計,誆了幾個丫鬟來當場爭辯,用小兒女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既給出了答案,又沒有過分露才。這場戲的作用一箭多雕:首先表現了明蘭聰慧卻要賣萌藏拙的小性格,以及她站隊盛家嫡系的立場,其次交代瞭如今朝堂上的政治形式和立儲風波,讓府裡的嫡庶之爭成為朝堂的小小縮影,為故事大背景埋下伏筆;最後是齊衡在課堂外恰巧聽到這番官司,緊跟著走進來,在書中首次登場,並從此注意到明蘭。此後,再有齊衡出入壽安堂,喝到明蘭做的魚湯,覺得明蘭乖巧可愛,日久生情種種,便成自然。

劇版改掉了“封建糟粕”情節

原著中,華蘭出嫁後,頭胎產下一個女孩兒,此後便傷了身子,未能再孕。老太太找來賀家老太太替華蘭診治,並叮囑華蘭不要再管家,“當務之急,是生個兒子”。

在劇中,這段情節的演繹與原著幾乎一摸一樣,只是老太太的臺詞變成“生個孩子才是正事”。編劇和導演細心地捕捉到了原著“生兒子”的“封建糟粕”,堅持在改編過的劇本中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樣”。雖是好心,但是這樣一改,反倒不符合古人“生兒子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了,且劇情交代華蘭已有了一個女兒,此處老太太的意思顯然是希望她能產下嫡子,在婆家才能站穩腳跟,電視劇這樣一改,反而妨礙了觀眾對故事歷史背景的理解。

總的來說,文藝作品想講好一個故事,就應使故事符合它發生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邏輯,時時刻刻、字字句句追求“三觀正”和“政治正確”,未免太過小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