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集士港鎮山下莊村“美麗庭院”走出精細化自治之路

寧波集士港鎮山下莊村“美麗庭院”走出精細化自治之路

寧波集士港鎮山下莊村“美麗庭院”走出精細化自治之路

寧波集士港鎮山下莊村“美麗庭院”走出精細化自治之路

寧波集士港鎮山下莊村“美麗庭院”走出精細化自治之路

幾個月前,這裡房前屋後還都是居民的自有地,種菜、堆放雜物、澆築洗衣板……而如今,經過短短四個月的改造,這些曾經的“煞風景”都已大變模樣,圍牆小道、花壇樹林,每一處都妥帖安排,怡然自得。這裡,就是最近吸引不少村莊前來參觀學習的集士港鎮山下莊村。

“全村超過350戶村民參與了扮靚村子的行動,每個庭院都出自村民之手,大家不求回報捨己付出,帶給我們很多感動。”山下莊村黨支部書記舒千丁自豪地說,“美麗庭院”改造在山下莊村走出了一條精細化的自治之路,短短4個月的整村“美麗庭院”改造,美麗鄉村雛形顯現。

“從來沒有覺得村子這麼美”

七月的山下莊村,群山披綠,空氣清新。進集士港山下莊村時看到,在各家各戶房前屋後,景觀小品讓人眼前一亮,蜿蜒的鵝卵石小道、啤酒瓶堆砌的圍牆、古樸的舊磚瓦、充滿生趣的花草,其間還有一些村民正“學樣”照著鄰居的小花園進行改造。

“真的大變樣了,我在這裡生活了30年,從來沒有覺得村子有這麼美過,村前屋後鮮花盛開,環境舒適宜人,現在回家走在村子裡都感覺像走在園林裡,讓人心情特別好。”57歲的村民張千平說。

山下莊村婦聯主席賀乃芳有改造前後的對比照片,從照片上,村子的變化一目瞭然。原先的爛水塘變成了清澈的小河,黑黑的圍牆變成了有藝術氣息的牆,堆滿雜物的荒地變成了清新的小花園……

賀乃芳說,4個月間,山下莊村一改此前村前屋後垃圾隨意堆放的髒亂景象,櫻花、翠竹、精緻景觀小品在美麗庭院裡與文明公約相映成趣。

“我們共有六個自然村,建設花壇、清理面積約三百二十畝地,在這次整治建設中,把原來的爛水塘和堆滿垃圾的荒田進行集中整理改造,以每個自然村為單位共建造起五個休閒藝術的公園。此外,對村內的環境死角、屋弄、房前屋後長期堆積的生活建築垃圾等進行一次性的清理,共裝運處理掉垃圾約百多噸,目前整改過後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後都清潔靚麗。垃圾分類,分類站還有監控、臺賬等,哪家長時間沒進行垃圾分類處理都一清二楚。村規民約、文明鄉村也有精細化的試點,像五嶺村退休黨員王厚雲家,就是弘揚良好家風家訓的試點之家。”賀乃芳說。

“今天的面貌多虧有黨員”

“我們村有今天的面貌,多虧有老曹這樣的黨員,不少點子是他們想出來的。”在採訪時,有村民看著變美的村子笑呵呵地說。

在這場改造行動中,湧現出許多無私奉獻的黨員和村民。老曹--曹永嶽,就是其中一位。

曹永嶽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大的傢俱廠,這四個月來,他把村子當家,全天都撲在改造庭院行動中。

連續好幾個星期,曹永嶽都主動參加村裡夜會,出謀劃策做規劃定方案。他主動請纓,有難點,他先上。遇到村民心裡犯嘀咕的時候,老曹就會巧妙地“逐個擊破”,一個個上門做工作。

村裡有個阿婆對環境整治工作很不理解,十幾年來她家老灶的焚燒物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倒,她都倒在家門口。好幾次去和阿婆做工作,老婆婆都說這家門口是她自己的地方,怎麼自己做不了主?曹永嶽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上門耐心做工作,翻著手機給阿婆看“別人家的美麗庭院”,給阿婆許下諾言,讓她以後推開門就見到花,每天都開開心心的。阿婆終於鬆口,讓老曹去折騰。老曹想到用廢棄的啤酒瓶給阿婆家做了一面古色古香的圍牆,圍牆上還掛了幾盆鮮花,阿婆很滿意。

村裡還有很多和老曹一樣願意付出的人。村民顧荷芬清楚地記得,3月底自家荒廢的院落要改造,急缺人手,黨員志願者張千平在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放下手頭的事就趕來幫忙,這讓顧荷芬心底暖暖的,先前的顧慮全消,一起為村裡“美麗庭院”上心出力。不止張千平,村裡不少黨員代表都全身心投入到山下莊村的“美麗庭院”建設中來。據瞭解,全村共有650戶居民,現在已有350戶村民參與到山下莊村“美麗庭院”建設中來,參與率近60%。

黨員帶動、文明試點

山下莊村精細化自治有一套好方法

據瞭解,黨員帶動、村民自治、文明試點,成為山下莊村“美麗庭院”改造的要訣。

為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全村人的主觀能動性,舒千丁費了不少心思:發動黨員代表和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給村民做宣傳,鼓勵村民自己設計、自己建造,所需費用則由村裡補貼。

“我們做到讓每個家庭自主參與、自己設計、自己施工,所以每個庭院都不一樣,也更加符合村民自己的心意,他們用的也多是自家的廢舊物品,就地取材,不僅成本低,而且光設計費就起碼省了200萬。”舒千丁說。

有了帶頭人,村民齊響應,大家幹事的勁頭更足。村委會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山下莊村下轄的6個自然村的村民,都自主選舉出本村的網格長,以村網格的形式,統籌打理本村“美麗庭院”的改造工作。“村民自己選出來的網格長,不僅值得信賴,而且熟悉村情,能因地制宜地展開庭院改造工作。”

山下莊村精細化自治之路,有許多創新之處。賀乃芳說,他們沒有請設計院的設計製圖,都是由村內的專業人士與能工巧匠和願意為集體作貢獻的人們一起設計圖紙,光設計費、招投標費和監理費就省下了一筆可觀的費用。他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把村民剩下來的舊石料、舊磚瓦石板都合理地蒐集起來,用於各個地方的建設使用。此外,把本村有手藝的泥水工、石匠師及小工人員都召集起來,一起參與建造,村裡統一支付工資,既解決一定數量的求業人員工作崗位,增加一部分的經濟收入,又能減少村裡亂放建築材料引起的矛盾,真正做到自己的家園自己造。

對部分需要採購的物料,村裡組織多個村民先去談價格,談下來後以最便宜的價格進行團購,大大節省了開支。這樣不僅消除了改造的矛盾,也讓每一項支出更透明,沒有可質疑的地方。

村裡還建立三支專業隊伍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環境衛生隊、水果隊、公墓隊共70餘名,做到村民自治與專業隊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