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的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尤其是抒情性艺术作品通过时空意象的描绘,所达到的景真,情深,意切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就把诗分为三境:“物镜,情境,意境。”从唐代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到宋代的“妙悟说”清代王世贞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都认为诗歌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更令人沉吟玩味,难以忘怀,也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更是明确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一文中认为画山水时应当会心。从上面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得一个重要标准。

传统美学的意境

传统美学的意境

传统美学的意境

笔者认为,关于意境有下面三方面特点:

1 意境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意境首先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空灵境界出现,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将其分为虚与实两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由此可以看出,意境的实的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学,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而虚的部分,及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一向豪迈的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后两句是诗的第二层,转入议论,是虚笔,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诗人借用六朝时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推陈出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了回答,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他让辛渐代言:虽然自己多次遭到打击,被排挤陷害,但绝不会同流合污,向恶势力低头;要一尘不染,如玉壶冰心,晶莹洁白!

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了实境创造意象的目的,体现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灵魂和统帅地位。

2意境是一种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从来就追求一种“韵外之至或,味外之旨。”魏晋时期王弼就提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就是力求突破言,象的有限性,追求意的无限性,以有限表现无限,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典诗文追求言外之意,中国古典音乐追求弦外之音,中国绘画追求画外之情,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无限的意境。正如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所讲“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3意境是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馈满眼”,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例如商周青铜器,楚辞,汉赋等,堪称“错彩镂金”之美,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以及宋代定窑的白瓷和龙泉窑的青瓷等,堪称“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这个一个境界被称为“天趣,天然,天真,以自然天”的品格来表示,而天的对立面是人工的巧,这种自然纯真正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十分重视的一个品格。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大力提倡这种风格,李白认为诗“贵自然”,“清真”,杜甫则强调作诗应当“直取性情之真。”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一种自然天真审美趣味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巨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