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温州少耕地,有中国“东南第一山”之称的雁荡山矗立在温州西部,驱赶着瓯江和飞云江自西向东流进东海,到了河流平缓的地方,才有了几处冲积平原,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正是因此得来。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地缘因素造就了温州人“向外走”的性格,自改革开放起,温州就开始以农村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而闻名。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家庭工业看浙南”这个说法让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蜂拥到温州考察,甚至造成了温州城长时间的交通大拥堵;但在接下来的20年里,炒房团、煤老板以及民间借贷让人们看到了温州人的另一面。

当我们踏上温州这片土地的时候,心里正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在温州这个地方,还有真正的农民吗?况且我们的目的地是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泰顺,这是温州辖下的一个县城。如果说“一分田”的耕种困境能都逼着温州人出走各地,何况只有“半分田”的“乡下”?

廊桥之乡的白毛猕猴桃

泰顺有猕猴桃,这种原产于中国的物种在全国广泛分布,泰顺是原产地之一。最适宜这种作物的生长条件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猕猴桃喜水但又怕涝、喜光但又怕阳光直射,能养好它们,确实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每到泰顺猕猴桃成熟的季节,温州人会直奔他们的“后花园”而来。如果白露之后来,还能够买到野生的猕猴桃,当地人叫它们“毛藤梨”,采摘野生猕猴桃也是他们一年一度的生计。

对中国人来说,猕猴桃是一种年轻又古老的水果。说它古老,在2000年前的《诗经·桧风》中就有关于猕猴桃的描写:有苌楚,猗傩其枝——湿地里长着猕猴桃,它的枝条显得婀娜多姿。“苌楚”说的就是猕猴桃。

但千百年来,猕猴桃在中国的地位一直都是野果,我们更熟悉的是它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奇异果”,这是新西兰人赋予猕猴桃的名字,并以此占据高端市场。

1904年,新西兰北岛西海岸汪加努女子学校的女教师伊莎贝尔来到了宜昌,她在雾渡河采摘了猕猴桃种子带回新西兰,送给了农场主爱里生,6年后,猕猴桃在新西兰结果。

1940年,新西兰北岛几个猕猴桃果园已经有了可观的产量,1952年,猕猴桃鲜果首次出口到英国伦敦。由新西兰培育出来的品种被逐渐引种到澳大利亚、美国、丹麦、荷兰、南非、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1980年,仅新西兰栽培猕猴桃12300公顷,年产量达2万吨,独占世界市场。

反观我国,直到1978年,猕猴桃的栽培总面积都还不足1公顷。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对猕猴桃进行资源开发研究和规模栽培,原产于我国的59个猕猴桃品种被人们逐渐发掘。40年后,中国已经成长为了世界猕猴桃产量第一大国。

我们并不知道泰顺人在猕猴桃种植上也搞出了“花样”,一路上只顾着惊叹青山绿水。行车到达仙居桥,这里路行狭窄,但一路的流水、瀑布、竹林、古村指引着我们不断向高处攀岩,一切都让我们觉得此行不虚,因为这是猕猴桃最喜欢的生长环境。

当我们到达仙居桥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踏上了泰顺县著名古道——岭下古道的终点,泰顺县境内有多条山间古道终结于仙居桥,自此转向“大道”,前往温州。仙居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桥是泰顺县最长的木拱桥,青瓦灰木。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1993年冬,彭尚进进山挖药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株果型非常大的白猕猴桃树,于是便挖过来准备进行培育。

为了能够更快地取得成效,彭尚进曾经向省农科院的技术专家咨询,但得到的答复却让他有点灰心。原来,这种俗称毛冬瓜的野生猕猴桃在全国很多地方仅作为观赏性植物进行少量栽培,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为此,彭尚进曾经想放弃,但直觉告诉他或许结果并没有那么悲观,于是他默默坚持。看着彭尚进没日没夜地忙于侍弄这从山上采来的野果树,耽搁了自家果园的管理,家人对他颇有微词,只是看他每天这么辛苦家里人不想再给他增加压力,也就没有多说。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经过五六年的培育,2000年第一批大果终于育成,在泰顺县林业专家的支持下,彭尚进将白猕猴桃果实送到上海的相关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指标高得惊人。

经检测,这种白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猕猴桃的3-5倍。猕猴桃本就被誉为“水果之王”,而这种白猕猴桃可谓是“水果的王中王”。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这样的结果让彭尚进喜出望外,经过继续培育,果实性状稳定后,这种白猕猴桃被定名“华特”。

2008年,这一品种取得中国植物新品种权,这意味着在25年保护期内,全球所有华特猕猴桃的种植都必须得到彭尚进授权。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我们第一次到达彭尚进的果园时,正是9月中旬,华特猕猴桃长在树上,通体白色,果实瘦长,彭尚进在陡直的山坡上爬上爬下养护,施用羊粪催肥、用中草药剂杀菌,山下的水稻已经收割,鸭子正在浅水里嬉戏。

等到我们第二次考察时,华特猕猴桃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我们第一次尝到了果实:甜度适中,酸度偏高,清口无渣。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穿上皮夹克去北京

2018年3月,“华特猕猴桃”入选熊猫指南春榜,彭尚进的故事在熊猫指南团队内部流传,我们都称他为“山中隐士”,这符合人们对一个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定位——当地人引以为傲,但在更广大的区域里则变得籍籍无名,这是农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在泰顺当地,彭尚进对华特猕猴桃的推广不遗余力,从2004年起,彭尚进建立了泰顺县尚进农林专业合作社,组织猕猴桃的生产。他深知品质决定产品的生命力,所以从办社之初,就严把质量关,从病虫害防治到果实采收分级,他都一丝不苟。现在,彭尚进自己的猕猴桃园有160亩,向县内推广种植华特猕猴桃5200亩。

在11月熊猫指南秋榜发布现场,彭尚进从泰顺赶了过来。他的的华特猕猴桃放在竹篮里,旁边挨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褚橙。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彭尚进获得熊猫指南2018“农业大师奖”

发布会上,彭尚进获得了熊猫指南2018秋榜的“农业大师奖”,这是对中国匠心农人典范的表彰。但是会下,他却一直站在桌旁,只要有人走过来盯着猕猴桃看上两眼,他就开始介绍自己的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猕猴桃的3-5倍”。这套说辞刻在了他的脑子里,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

我问彭尚进:“以前来过北京吗?”

他回答说:“2015年来过一次,参加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

这位久居深山的温州人走出来的时候不多,3年前,他穿着一件锃亮的皮夹克,斜批着“全国劳动模范”的红绶带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在这个五年一次的全国评选中,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还在种地的农民。

彭尚进是温州人,我看着他向每个人介绍的时候,不禁想起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遍布的温州推销员,他们让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离不开温州制造——人们脚上穿的皮鞋,腰上缠的皮带,身上穿的衣服,手上拿的打火机,脸上架的眼镜,总有一样产自温州。

温州人这种架势被称为“温州精神”,当这种精神在商业市场上几乎消失殆尽的时候,我们在温州最偏远的农村里发现了遗存。

廊桥之乡走出来的温州“遗存”

现在,彭尚进也进军工业了,这是温州人蜚声海内外的手艺,他们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先驱者。

彭尚进生产的是一款叫“好层果”的猕猴桃酒,他随身带了一个小包,掏出猕猴桃酒的宣传册送了我一份,宣传册里写着:2015年,这家酒厂开起来了,现在正在全国招商。


图:亢晓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