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溫州少耕地,有中國“東南第一山”之稱的雁蕩山矗立在溫州西部,驅趕著甌江和飛雲江自西向東流進東海,到了河流平緩的地方,才有了幾處沖積平原,溫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說法正是因此得來。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地緣因素造就了溫州人“向外走”的性格,自改革開放起,溫州就開始以農村家庭工業和專業化市場而聞名。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裡,“家庭工業看浙南”這個說法讓全國各地的政府官員蜂擁到溫州考察,甚至造成了溫州城長時間的交通大擁堵;但在接下來的20年裡,炒房團、煤老闆以及民間借貸讓人們看到了溫州人的另一面。

當我們踏上溫州這片土地的時候,心裡正是抱著這樣的念頭——在溫州這個地方,還有真正的農民嗎?況且我們的目的地是有著“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泰順,這是溫州轄下的一個縣城。如果說“一分田”的耕種困境能都逼著溫州人出走各地,何況只有“半分田”的“鄉下”?

廊橋之鄉的白毛獼猴桃

泰順有獼猴桃,這種原產於中國的物種在全國廣泛分佈,泰順是原產地之一。最適宜這種作物的生長條件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獼猴桃喜水但又怕澇、喜光但又怕陽光直射,能養好它們,確實需要大氣候,也需要小氣候。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每到泰順獼猴桃成熟的季節,溫州人會直奔他們的“後花園”而來。如果白露之後來,還能夠買到野生的獼猴桃,當地人叫它們“毛藤梨”,採摘野生獼猴桃也是他們一年一度的生計。

對中國人來說,獼猴桃是一種年輕又古老的水果。說它古老,在2000年前的《詩經·檜風》中就有關於獼猴桃的描寫:有萇楚,猗儺其枝——溼地裡長著獼猴桃,它的枝條顯得婀娜多姿。“萇楚”說的就是獼猴桃。

但千百年來,獼猴桃在中國的地位一直都是野果,我們更熟悉的是它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奇異果”,這是新西蘭人賦予獼猴桃的名字,並以此佔據高端市場。

1904年,新西蘭北島西海岸汪加努女子學校的女教師伊莎貝爾來到了宜昌,她在霧渡河採摘了獼猴桃種子帶回新西蘭,送給了農場主愛裡生,6年後,獼猴桃在新西蘭結果。

1940年,新西蘭北島幾個獼猴桃果園已經有了可觀的產量,1952年,獼猴桃鮮果首次出口到英國倫敦。由新西蘭培育出來的品種被逐漸引種到澳大利亞、美國、丹麥、荷蘭、南非、法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1980年,僅新西蘭栽培獼猴桃12300公頃,年產量達2萬噸,獨佔世界市場。

反觀我國,直到1978年,獼猴桃的栽培總面積都還不足1公頃。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才開始對獼猴桃進行資源開發研究和規模栽培,原產於我國的59個獼猴桃品種被人們逐漸發掘。40年後,中國已經成長為了世界獼猴桃產量第一大國。

我們並不知道泰順人在獼猴桃種植上也搞出了“花樣”,一路上只顧著驚歎青山綠水。行車到達仙居橋,這裡路行狹窄,但一路的流水、瀑布、竹林、古村指引著我們不斷向高處攀巖,一切都讓我們覺得此行不虛,因為這是獼猴桃最喜歡的生長環境。

當我們到達仙居橋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踏上了泰順縣著名古道——嶺下古道的終點,泰順縣境內有多條山間古道終結於仙居橋,自此轉向“大道”,前往溫州。仙居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橋是泰順縣最長的木拱橋,青瓦灰木。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1993年冬,彭尚進進山挖藥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株果型非常大的白獼猴桃樹,於是便挖過來準備進行培育。

為了能夠更快地取得成效,彭尚進曾經向省農科院的技術專家諮詢,但得到的答覆卻讓他有點灰心。原來,這種俗稱毛冬瓜的野生獼猴桃在全國很多地方僅作為觀賞性植物進行少量栽培,基本上沒有什麼經濟價值。

為此,彭尚進曾經想放棄,但直覺告訴他或許結果並沒有那麼悲觀,於是他默默堅持。看著彭尚進沒日沒夜地忙於侍弄這從山上採來的野果樹,耽擱了自家果園的管理,家人對他頗有微詞,只是看他每天這麼辛苦家裡人不想再給他增加壓力,也就沒有多說。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經過五六年的培育,2000年第一批大果終於育成,在泰順縣林業專家的支持下,彭尚進將白獼猴桃果實送到上海的相關機構進行檢測,結果指標高得驚人。

經檢測,這種白獼猴桃的維生素C含量是普通獼猴桃的3-5倍。獼猴桃本就被譽為“水果之王”,而這種白獼猴桃可謂是“水果的王中王”。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這樣的結果讓彭尚進喜出望外,經過繼續培育,果實性狀穩定後,這種白獼猴桃被定名“華特”。

2008年,這一品種取得中國植物新品種權,這意味著在25年保護期內,全球所有華特獼猴桃的種植都必須得到彭尚進授權。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我們第一次到達彭尚進的果園時,正是9月中旬,華特獼猴桃長在樹上,通體白色,果實瘦長,彭尚進在陡直的山坡上爬上爬下養護,施用羊糞催肥、用中草藥劑殺菌,山下的水稻已經收割,鴨子正在淺水裡嬉戲。

等到我們第二次考察時,華特獼猴桃已經到了成熟的季節,我們第一次嚐到了果實:甜度適中,酸度偏高,清口無渣。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穿上皮夾克去北京

2018年3月,“華特獼猴桃”入選熊貓指南春榜,彭尚進的故事在熊貓指南團隊內部流傳,我們都稱他為“山中隱士”,這符合人們對一個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定位——當地人引以為傲,但在更廣大的區域裡則變得籍籍無名,這是農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在泰順當地,彭尚進對華特獼猴桃的推廣不遺餘力,從2004年起,彭尚進建立了泰順縣尚進農林專業合作社,組織獼猴桃的生產。他深知品質決定產品的生命力,所以從辦社之初,就嚴把質量關,從病蟲害防治到果實採收分級,他都一絲不苟。現在,彭尚進自己的獼猴桃園有160畝,向縣內推廣種植華特獼猴桃5200畝。

在11月熊貓指南秋榜發佈現場,彭尚進從泰順趕了過來。他的的華特獼猴桃放在竹籃裡,旁邊挨著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褚橙。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彭尚進獲得熊貓指南2018“農業大師獎”

發佈會上,彭尚進獲得了熊貓指南2018秋榜的“農業大師獎”,這是對中國匠心農人典範的表彰。但是會下,他卻一直站在桌旁,只要有人走過來盯著獼猴桃看上兩眼,他就開始介紹自己的獼猴桃:“維生素C含量是普通獼猴桃的3-5倍”。這套說辭刻在了他的腦子裡,也是他最引以為傲的。

我問彭尚進:“以前來過北京嗎?”

他回答說:“2015年來過一次,參加全國勞動模範的表彰大會。”

這位久居深山的溫州人走出來的時候不多,3年前,他穿著一件鋥亮的皮夾克,斜批著“全國勞動模範”的紅綬帶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在這個五年一次的全國評選中,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個還在種地的農民。

彭尚進是溫州人,我看著他向每個人介紹的時候,不禁想起在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遍佈的溫州推銷員,他們讓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離不開溫州製造——人們腳上穿的皮鞋,腰上纏的皮帶,身上穿的衣服,手上拿的打火機,臉上架的眼鏡,總有一樣產自溫州。

溫州人這種架勢被稱為“溫州精神”,當這種精神在商業市場上幾乎消失殆盡的時候,我們在溫州最偏遠的農村裡發現了遺存。

廊橋之鄉走出來的溫州“遺存”

現在,彭尚進也進軍工業了,這是溫州人蜚聲海內外的手藝,他們也因此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先驅者。

彭尚進生產的是一款叫“好層果”的獼猴桃酒,他隨身帶了一個小包,掏出獼猴桃酒的宣傳冊送了我一份,宣傳冊裡寫著:2015年,這家酒廠開起來了,現在正在全國招商。


圖:亢曉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