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臨摹」由分析到實踐:風格-動作-方法!

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在書寫過程中,由於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

裡選用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神龍本)、唐代李邕《李思訓碑》以及宋代米芾《秋山詩帖》這三個作品,讓大家體會行書臨摹一般用筆規範與結構技巧。

Ps:大家在臨帖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分析原帖的大致風格歸屬

強調掌握基本動作的規範

對臨與背臨交叉進行

限時臨帖與自由臨帖交叉進行

首先看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神龍本):

「行書臨摹」由分析到實踐:風格-動作-方法!

《神龍蘭亭》

擁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美稱,乃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撰並書,全文共28行,324字,“之”字出現20次,且俱不相同。其中以唐馮承素摹本最為近似真跡,稱為《神龍蘭亭》。元代郭天錫曾贊《神龍蘭亭》:“書法秀逸,墨彩豔發,奇麗超豔,動心駭目,毫鋩轉摺,纖微備盡,下真跡一等。”

「行書臨摹」由分析到實踐:風格-動作-方法!

《神龍蘭亭》局部

臨帖時,特別注意線條之間的迴環、連轉和映帶關係。在線條方面,不僅要注意其紙面上的連帶痕跡(牽絲),還要注意其在空中完成的(在紙面上不可見)微妙用筆動作;佈局、結字方面,注意字形內部,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三個層面上的空間關係。

其次我們來看唐代李邕《李思訓碑》:

「行書臨摹」由分析到實踐:風格-動作-方法!

《李思訓碑》局部

碑全程為《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用行書寫成,可謂碑之變格,書法瘦勁,線條渾厚圓穆,凜然有勢,結字開合有度,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顧盼有神,雄厚的力量感中不乏透露著淡淡文雅。

「行書臨摹」由分析到實踐:風格-動作-方法!

臨帖時,必須以中鋒來體現其圓渾、具有厚度感的線質,避免偏鋒帶來的視覺效果上的薄、弱。結構上要把握開合變化的規律,並著重掌握重心處理方式,緊——松、粗——細、疏——密的對應參照以及長線條的穿插使用。

最後我們看宋代米芾《秋山詩帖》:

「行書臨摹」由分析到實踐:風格-動作-方法!

米芾《秋山詩帖》

帖乃紹聖元年十月米芾所書,全文共5行28字。其運筆如刷,筆力雄健爽利,結態造勢寬展肥美,實為米芾中年書法之精品。

為米芾字的精要處在於用筆上的中側並施,所以在臨帖時要注意,點畫輕重跌宕,對比強烈,結體隨意賦形而奇正相生。米字的用筆和結體中有許多相當個性化的特徵,故在臨帖時要多加觀察與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