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搬家憶——親歷改革開放40年

八 次 搬 家 憶

——親歷改革開放40年

陳 孝 忠

40年前的上世紀1960年3月,是我從範縣(當時歸山東,現系河南省),洑城公社黨委調聊城地委工作的日子,轉瞬之間已經59年了。59年來搬了八次家(改革開放前5次,改革開放後三次),悠悠歲月,酸甜苦辣,記憶猶新。

第一次搬家。1960年3月29日,天氣還有涼意,從範縣洑城到聊城240華里。我家當很少,只是母親、愛人、六歲女兒的衣、被和生活用的三腿燒煤鐵爐、小風箱、鍋、碗、瓢、盆,極少米麵等。老家高級農業社試驗田聽說我調聊城搬家,對我關心說:"搬家別坐汽車了,到範縣這40多里路又沒汽車,不方便,雖然東西不多,也不好上車,咱的馬車去禹城拉貨,路過聊城順便把你們送到聊城。"我當然很高興,也感謝家鄉對我真好,很有面子。不料"命不逢時",路途遇雨。那時,雖然是公路,但都是土路,下雨車人停行,怕踏壞路面,養路工監管必須天晴,太陽曬乾路面允許放行。好長時間等路面曬乾了,上路正行中,忽然烏雲密佈,突然又下了雨,就又得下道停車再等太陽曬乾路面放行。本來兩天時間的路程,競走了6天,路上住了5夜。心急煩燥,極度不安,特別住到農村兩戶人家。老人她們三人住到房東屋裡,用自帶的米麵做點飯,我和馬車伕盛大哥住到房東大門洞,把車放到門外,馬在門洞喂點草料。我和盛大哥,下雨打傘找供銷社開的飯店交上糧票、錢,炒一盤韭菜就花五角錢(地委機關食堂只一角錢),我讓盛大哥多吃,我們還都吃不飽。

這次搬家租房住到古樓西街路南一戶市民房中。一間小西屋約十一、二平方,屋內有房東一個小大床,一個床頭櫥,基本佔滿了房子。她們三口擠住到這張床上,我住機關雙人一間房。做飯把爐子、風箱搬到院子裡,完後再放到床底。吃水到遠處水井去挑。主要是經濟困難,不捨得花錢租大房。

第二次搬家(1960年秋末)。在地委北門西,專署北門東一戶市民家中租了一間比原住的西屋大點的北屋,約有十四、五平方。房東一張大床,找地委行政科批准,要了個二抽綠色條桌和一把椅子。做飯不用在屋外了,這家有電燈照明,晚上看書、寫日記比油燈、蠟燭亮多了。而且又是北屋,感到很高興。

第三、第四次搬家(1961年)。古樓北街路東地委家屬院,先後有一同志調動和德聊分家,恢復德州地委,原德州來的和聊城願去德州工作的同志可去德州,家屬院先後騰出兩間南屋住了幾個月後又搬到兩小間北屋(16、7平方)。據說這個院是"老哈力生醫院",都是平房、土坯牆、土地面,高低不平,牆根幾處老鼠窟窿,不斷有老鼠出現,用碎磚塊砸死,不久又從側面盜開。有一天午睡從床蓆牆洞裡爬出一條長蛇,可把我嚇的不輕。門窗透風透氣,冬天用舊報紙糊逢保暖,虼蚤、臭蟲、蝨子多,用報紙鋪到床稜上撒些"666"農藥防蟲和跳蚤。全院23戶,一處男廁所一處女廁所,常常"挨號"去廁所。這樣的家屬院,也得排號進駐。行政科叫我搬家,就特別高興,喜出望外,認為住到地委家屬院公房,不再租民房,就特別心滿意足。住公房,月租金幾角錢,租民房時,一間就近兩元錢。家屬院都有電燈照明,有專人送水三分錢一挑,挑苦水洗刷或到護城河洗衣服。1964年地委木工房做了些木箱和小櫥,每個人可允許買一件(5元錢一件),我要了件木箱,夏天放衣被,從不再用包袱放到床頭邊蓋上報紙防塵,這是我家中唯一一件屬於個人的家當。1973年住同院的劉漢民同志(地委組織部副部長)文革中幹部解放,到東阿一公社任職領導,搬家時公家用具必須全交公,一個大棕床,經行政科允許給我留下,我的一個木床送行政科。我從來沒見過睡上彈性雙人棕床,感到特別高興。在這個院住了12年。

第五次搬家(1973年)。從古城地委家屬院搬到新區地革委辦公樓後機井房處一間平瓦房。1971、72、73年是我家厄運之年。一是,愛人1962年職工精減下放戶口轉老家農村掙工分吃飯,我工資低,不能負擔全家生活,由於此,地革委家屬院分房沒我的份;二是愛人在農村十幾年,勞累過度,生活又不好,患了婦科腫瘤,1971年秋在地區醫院手術;三是同年86歲老母親骨折(股骨頭斷)需人照顧,愛人還未完全康復,1972年8月母親病故;四是1972年冬初,我又患坐骨神經疼病,不能走路,騎車上班也困難,經過領導同意,行政科允許,在辦公大樓後邊機井房處給我了一間平瓦房。這間平瓦房比城裡住的兩小間還大,20多平方,水泥地面很平整乾淨,地面不會再有鼠洞了。後在此房東又蓋了同樣七間平房,安排七戶。後來一位張大哥退休回農村,騰出的一間行政科批准又給了我,女兒結婚用,非常感謝領導和行政科的關懷。同年通過"走後門"托熟人,在老家範縣買了0.2寸木頭,請了四名單位木工業餘時間,為女兒做了一個三抽桌、椅子、一個立櫥、一個小書櫥。這才算有了自己幾件像樣的家當。老伴戶口按規定程序申報、批准從老家農村又轉來成了非農業戶口,在軍分區小工廠打工,補充家用。在此住了14年,特別是鄰居關係很好,雖然經濟還困難,但日子過的舒心滿意。

第六次搬家(1985年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正在蓬勃發展,各級黨委、政府都在重視發展經濟和各項基本建設。1984年為迎接老幹部到齡退休,撥專項資金建造了當時人稱"高幹樓"、"將軍樓"的(2層)幹休所。地委、行署老領導離休進駐。地委家屬院中騰出了部分房子,行政科給我調整了住房,搬到三間一院還有一小間廚房、一小間貯藏室和一個大門,單門獨院,水、電、暖俱全,非常高興和滿意。房子大了,把80多歲的老岳母從老家農村接來長住,把老家的傢俱(方桌、抽桌、杌子、條機等)順便來大車捎來,擺滿了房子,全家四代人天倫之樂,非常滿意。

第七次搬家(1989年3月27日)。改革開放10多年,國家和地方黨委、政府都重視城市建設,住宿建設,改變民生。機關家屬院內先後已拆平房,蓋了幾排樓房,我住的這排單門獨戶的平房,正是拆遷建造二號家屬樓的選址,行政科確定我家搬一號樓西單元一樓西戶(70平方,縣級標準),三室一廳一衛一廚。雖然是二手房,但很新。因系一樓,未用樓內廚房,院內還有一小間廚房一間貯藏室和一個大門,也是單門獨院,非常幽靜。水、電、暖、煤氣、太陽能熱水器具全,從不用再出院找廁所了,比原來平房好多了。又買了木板床和到木材加工廠定做了一個坐、睡兩用大長沙發。每屋都有電風扇,孩子每人都有自行車,一切生活用具、用品具全,安裝了家庭電話,其樂融融,喜不自禁。

在七次搬家的年代裡,基本上是福利分房,沒有個人的重要財產,絕大部分幹部、家屬居住用具都是公家配備。當時社會有個輿論,"要房比找對象都難"。特別是50、60、70年代,計劃經濟,各種物資、商品、食品等都是計劃,憑票、證供應。那個年代,吃啥沒啥,用啥沒啥,就是有啥,沒錢也買不了,就是有錢沒票證也買不了,很難滿足,更不能說好。那時人的要求、渴望也不高,基本生活、溫飽解決,有房住就心滿意足了。改革開放80年代後,也是我第六、七次搬家,看出國民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社會財富共享,國家幹部職工工資、福利逐年提高。所以住房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科學實用。這是黨中央英明領導,改革開放的成果。

第八次搬家(2001年5月)。上世紀末進入21世紀,國家實行公房改革,按規定計算交費、補貼,房權歸個人所有。地委機關家屬院拆遷蓋了九號樓,縣級標準120平方,我已退休五年,有幸分到一戶單元樓房,交了3.8萬元,這是革命一輩子至今唯一一套個人的重要財產。此樓設計比較科學合理,三室二廳一廚一衛,臥室客廳寬敞明亮,陽臺非常亮堂,壁廚設計實用。現已住18年了,還不算落後。洗浴間有浴盆、太陽能、熱水器、浴霸,水、電、暖氣一應具全。簡單裝修,像進了"天堂"。除舊傢俱淘汰部分外,又置了大餐桌、椅、三廚一組的大書櫥,三抽廚桌、冰箱、冰櫃、各房間有小空調、客廳有大空調、各屋還有吊扇、大小電視兩臺,各種生活用具、用品具全,孩子自行車、電瓶車不斷更新換代,家中除座機電話外,每人都有手機,電腦微機,而且不斷更新,四季服裝穿不完,還沒輪過來穿戴,新的又買來了,而且快件網購送到家。過去吃啥沒啥,現在吃啥有啥,而且又講科學、營養、益身,這是過去做夢想不敢想的事實現了。寫到這裡,想起來一個故事:上世紀1958年大躍進,我當時在範縣基層工作,縣委有個"二年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文件:"犁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老人能"天天吃上雞蛋",小孩"能喝上牛奶、吃上餅乾"等等,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生活。回頭看當今,那還是敢想敢幹的浮誇年代,還沒想到水、電、暖、天燃氣、電視、電腦、微機、手機等等,40年的發展,那一點不是有過之而無不極呀,現實都大大超過了。

從我第八次搬家至今年,已經又過18年了,這18年來,又是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十八大以後更加明顯,從斗室到大房,從貧困到富裕,突飛猛進,每人都有極大的獲得感。就拿筆者本人來講:建國前我在村任財糧委員,當團支書,沒有任何報酬,建國後到鄉政府、黨委做文書工作,算半脫產幹部,每月15元工資,1960年調聊城工作時,25級工資每月34.5元,改革開放初期工資21級57元。現在我退休23年了,退休金7300元。比參加工作時增加了553倍,比調聊城時增加了213倍,比改革前增加了145倍。退休時工資536元,現在比那時增加了13.6倍。這是做夢也不敢想的都成真了!

回顧八次搬家,除住房變化外,還有最深的感懷就是"路"的變化更大。第一次搬家,由於路是土路,下雨競走了六天五夜;我報到乘公交車競走了九個小時,其中自行車送我40華里2個小時,汽車七個小時,如下雨就更麻煩。主要土路高低不平,汽車也跑不快,車況又不好,棚車少,敞車上面有帆布棚,從範縣到聊城有九個站,每站停半小時、20分鐘(那時沒表,只是約計),乘客上車下車,有的車半路滅火,乘客下車推車發動是常有的事。現在我回老家一般40分鐘,最多一個小時,上午去下午回,很方便。現在是一路高速通衢,下高速進縣城到鄉鎮、到村,全是柏油路和水泥路面,從不會因下雨影響通行。據說,不久又有高鐵建成,就更加快速方便。這都是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人們幸福生活提高的結果。

回望悠悠歲月,充分看出了社會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條件和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不斷提高和快速發展,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發展變化,十九大以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英明領導下,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國泰民安,國富民強,軍強國安,黨政軍民、工農商學兵團結一致,齊心合力,緊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步伐,為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2018年9月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