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海瑞为什么敢上疏大骂嘉靖帝?

司马公昭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户部主事(六品)海瑞给嘉靖皇帝朱厚熜上了一道奏折,名字叫《治安疏》。这是一篇振聋发聩的好文章,450年余后,我们再重读这篇文章,仍然拍案叫绝。

这篇上疏的核心思想:皇上,我知道您是个厉害的人,但是这些年您没有好好工作,国事很不如意,老百姓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您的年号叫嘉靖,老百姓说是家家干净,一贫如洗。您老是觉得自己的治理成绩比西汉的“文景之治”还好,其实您不知道,您比“文景之治”差远了、差的太远了。以您这样的聪明才智,只要振作起来,好好工作,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一般人看到这些话会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气急败坏。对,常人都受不了,何况自视甚高的嘉靖皇帝。但海瑞这样说,其实不算是骂。相比后世的文官骂万历皇帝,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举个例子:万历皇帝派太监征收矿税,搞得民怨沸腾了。为此,东林党的老大李三才说:陛下有孩子,老百姓也有孩子,老百姓的孩子也要吃喝,您这样收税,是要亡国的。东林党的老二叶向高上疏说:皇上您要这么多钱又带不进棺材。

所以说,海瑞上疏给嘉靖的《治安疏》相比骂万历皇帝的并不算什么。关键是海瑞很聪明,在文中既叙述了实际问题,海瑞描述的国家状况是事实,没有捏造;海瑞又对嘉靖皇帝的聪明才智进行了肯定,给了嘉靖皇帝一个面子。再者,国家到了这样民不聊生的境地,海瑞觉得不说出来不行。海瑞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疏的,因为他真不能确保自己在上疏后能活着。

因为嘉靖皇帝是明朝最自以为是、最自以为聪明的皇帝。嘉靖皇帝之前向来以铁腕对待官员,上台之初,一次性打死17位、打伤100多位大臣。嘉靖皇帝是明朝最较真、格局最小的皇帝,其人好面子,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在位前期和中期年,泄愤杀了包括内阁首辅夏言、兵部尚书张经在内的一批大臣。所以,海瑞没死,也算一个奇迹。


其实,晚年嘉靖皇帝也变得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好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靖皇帝冤杀了内阁首辅夏言。但是老天自会有报应,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嘉靖皇帝16岁的太子夭折,嘉靖皇帝难过的几个月都缓不过来劲。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太子死后,嘉靖皇帝开始变得老实了,被上天惩罚怕了。


太子死的时候,嘉靖皇帝已经45岁,8个儿子还剩两个:裕王朱载垕、景王朱载圳。后来严嵩、严世藩父子乱政,嘉靖皇帝最后只是处死了严世藩,留下了严嵩的性命。严家父子专权乱政20年,要是换做年轻时候的嘉靖皇帝,严嵩家八成会被诛九族。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28岁的景王朱载圳在湖北封地去世,景王死后,嘉靖皇帝就剩下裕王朱载垕这一根独苗了,8个儿子,硕果仅存。换做20年前,谁敢对嘉靖皇帝骂一个脏字?六十知天命,六十岁的嘉靖皇帝也明白海瑞是个忠臣,再杀忠臣,还要遭报应。但嘉靖皇帝还是不能释怀,把海瑞关进大牢,10个月后,嘉靖皇帝去世,海瑞复出,从此一路提拔。


坐看东南了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句话出自1566年,海瑞上书给嘉靖帝的《治安疏》。

要想知道海瑞为什么敢这样骂大明嘉靖皇帝,还得先了解海瑞这个人。

时任六品户部主事(厅局级)的海瑞

海瑞,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地历史人物,对他呈上《治安疏》给嘉靖皇帝的行为引发过尖锐的争执,有人认为他是个靠狂骂皇帝而沽名钓誉之徒,有人认为他是解天下庶民疾苦的道德模范在当时的明朝),有人说他生性冷漠,性格扭曲才至如此狂妄......

然而在我看来,要公正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看,才会拨云见雾,不至雾里看花。

一、大明1566

(一)严阁老,嘉靖之幸,大明之殇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明朝著名的权臣

严嵩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先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历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北京,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后先攀附夏言,又转而害之;至此出任内阁首辅,从此擅专朝政二十年。

为固宠,严嵩想尽一切办法献媚于嘉靖帝,一方面他作为首辅全力支持嘉靖帝崇道斋醮追求长生的行为,不惜耗费浩大的国家人力、财力、物力,拼命挥霍财政资金,甚至巧立名目向百姓加税得为嘉靖帝营造斋宫秘殿。另一方面他善写青辞,更善于揣摩领会皇帝意图,嘉靖帝常要斋醮祷祀,严嵩便得以常侍帝右。

嘉靖帝朱厚熜

二十年的陪伴,让嘉靖帝离不开严嵩,甚至在心里将其视为知己,嘉靖帝好空名,往往有不好办的或是要背骂名的事便通过青辞等方式暗示严嵩去做,严嵩也每每能够体察上意,恰到好处的按照嘉靖帝的意思办理。

可以说,有严嵩这么一个有眼色、会办事的首辅,对嘉靖帝来说是一大幸事。

而在严嵩看来,嘉靖是皇帝,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不应受任何制约;臣下对皇帝只能顺水推舟,唯命是从,讨得皇帝的恩宠。这样就可以有权有势,人们都要仰其鼻息行事。至于国家百姓如何,似乎都可以不问不闻。正因为如此,所以凡是嘉靖帝喜欢听的,即使是很不该说他也说;凡是嘉靖帝想要做的,即使是荒唐可笑,他也毫不犹豫地去做,决不敢有可否,面对日渐恶化的政局,他不仅没有向嘉靖帝提出任何规谏和改革方案,而且推波助澜,使局势向更乱更糟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对大明朝和黎明百姓来说,有严嵩这么一个毫无道德、尸位素餐的首辅是巨大的悲哀!

(二)严阁老倒台,大明的新生乎?

严嵩把持朝政期间,拼命的排除异己,打压忠良,将朝堂的政治生态弄得乌烟瘴气。严嵩当首辅,让自己的儿子严世藩当工部侍郎,专门负责为嘉靖帝建宫殿。而严世藩为首的严党等人,贪欲横流,狂妄无比,官员们正常办事都要给他们送钱,升官主要靠行贿,甚至每次选任官员,严世藩等从不看德行文章,工作实绩,只管按照官职高低大小,一律明码标价出售。严世蕃狂妄至极,曾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当时的大明朝北有鞑靼,南有倭寇,官员贪腐,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造成以上种种的使严家父子遭天下人怨恨。

1562年,历任首辅几乎快有20年的大学士严嵩严阁老终于失宠,被嘉靖皇帝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其子严世藩被判斩首。

然而,到了1566年,距严嵩倒台已有4年了,首辅换成了精明持重,素有贤名的徐阶,然而大明朝堂的政治生态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改观。御宇40年的嘉靖帝任然对祈仙炼丹和寻求道家的秘方孜孜以求,以期长生不死。他一如既往的不肯上朝,一如既往的通过首辅或次辅对国家大事乾纲独断,一如既往的被自己的臣子们所蒙骗。只是为嘉靖帝写青辞的首辅换成了徐阶徐阁老,为嘉靖帝盖宫宇楼堂的工部侍郎换成了徐阶的儿子徐璠仅此而已

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局仍未摆脱,朝臣们依然像以前那样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官职,因为政见不同或利益之争在朝堂上互相攻歼。那些希望之前被奸臣懵逼的嘉靖帝能够睁开双眼,重振朝纲的正人君子仍遭排斥和打压,黎民百姓的生活依然穷困潦倒。

似乎,大明朝并没有因为严嵩这个奸臣的倒台而获得新生,那么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海瑞陷入了沉思。

二、海瑞的野望

(一)大明文官中的另类——“海笔架

海瑞是明朝是一代清官。,他以举人出身而入仕,仕途的第一站是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就在这里,他得到了“海笔架”这个后来名震天下的绰号。

儒学教谕相当于官办学校的校长,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芝麻官了。但是,海瑞不在乎官职大小,只看能否一展抱负,到任后就满怀激情地干了起来。他看到学校教学状况很不理想,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尤其是制定了严苛的制度。当然,海瑞本人是第一个带头遵守的。一来二去,南平县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改观。延平府知府听说后,便带了一班人下来视察。按照古代官场的规矩,知府大人来了,作为下级是要行跪拜之礼的。所以,当知府等人出现在县学里时,所有人都呼拉拉的跪下了,只有海瑞直挺挺地站着,只是作了个揖便没下文了。

陪同知府的南平府同知,阴阳怪气地来了一句:“哪来这么一个山笔架站在那里啊?”此言一出,全场人顿时哄笑一片。山笔架是写字是用来搁毛笔的,现状类似“山”字。而当时,海瑞身边的两个副校长都跪着,只有海瑞站着,看上去活像一个笔架,加上海瑞的“瑞”字中恰好也有一个“山”字,两相联系,更为形象。

海瑞不跪,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明朝规定,官办教学场所,孔子最大,老师无论见了多大的官,都可以不跪。其他人不是不知道这个规定,而是久在官场,不知不觉骨头早已软了而已。

没过多久,朝廷巡按御史以钦差大人的名义下来检查工作,而且又到了南平县学。和上次的情形一样,在场的人纷纷下跪,只有海瑞像笔架一样矗立着。钦差大人没了面子,十分恼火,当场喝问海瑞为何不跪。海瑞等着就钦差大人的这一问,当下就义正辞严地回答了他。钦差大人没办法,人家确实有理由不跪,但心里又气不过,当下就袖子一挥,工作也不检查,走了。这一下,海瑞可闯了祸,引起同僚纷纷埋怨。海瑞却悠然自得,我就是海笔架啊,笔架就是这个样子的啊。这事被福建提学副使朱衡听说后,却对海瑞十分欣赏,想方设法把他保了下来,这才有了他四年后升迁为浙江淳安县知县的官场际遇。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

(二)知县中的战斗机——死怼权贵

当海瑞升任淳安知县,正式成为大明官僚体系中一员的时候已经45岁了。而七品芝麻官海瑞的名声鹊起也是因为他不惧权贵,严厉巧妙的拒绝接待官员而增加地方百姓的负担。

时任闽浙总督的胡宗宪,居官雷厉风行,境内官民无不凛然畏惧。一次,他的儿子途经淳安,随带大批人员和行李,作威作福,对驿站的招待百般挑剔,并且凌辱驿丞。海瑞立即命令衙役拒捕胡公子押解至总督府衙门,并且没收了他携带的大量现银。同时在给胡宗宪的呈文中声称,这个胡公子是个西贝货,因为胡总督大人节望清高,不可能养育出这样的不肖之子,也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金银财物。

不惧权贵,不虑仕途,敢以七品官身对抗地方实权督臣者,唯海瑞耳!

严党骨干,左都御史鄢懋卿受命清理盐法,南北各省盐政均归其节制,对于这位严世藩的红人,权倾数省的钦差大臣,其他地方官员无不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而鄢懋卿也是个沽名钓誉之徒,未到一地前,先期发出公文,声称自己素性简朴,不喜承应,凡饮食供帐均宜简朴为上,不得靡费里甲。这样的官样文章在当时的大明早已司空见惯,地方官员受此公文后反而无不挖空心思以期能够巴结逢迎上差,即使钦差大人鄢懋卿本人也从未想到有人会认真对待。然淳安知县海瑞对着一通令毫不含糊,当鄢懋卿的钦差节使还未到达淳安,他就已经收到了海瑞的禀帖,上书“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海谨禀”,紧接着就把通令的原文节录于后,再接着就说台下奉命南下,浙之前路探听者皆曰,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并有金花金缎在席间连续奉献,其他供帐也极为华丽,虽溺器亦以银为之云云。最后要求钦差大人摒弃奢华的排场和搜刮,并且说,如果不能拒绝地方官这样的阿谀恭维,将来势必无法做到公事公办,完成皇上委托的任务。据说,鄢懋卿接到禀帖以后,就没有敢进入淳安,而是绕道他去。

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海瑞的性格刚强,敢于坚持原则,对于斗争有自己的一套,并不是和权贵的权势死板硬碰。成就他不败美名的不仅是他站在正确的道德制高点上,坚持的是正确的原则,还在于他自身对这些道德规范的始终坚守和处世原则的率先垂范。对于海瑞的清正廉洁、洁身自好、爱民如子等品质行为,不管是敬仰他的人,还是唾骂他的人都自诩无法做到。因为在当时的大明朝,官员们醉心的是和光同尘狗尾续貂,而不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清明。

(三)以死守道

1566年,阳历十一月,经过反复思量和慎重考虑,海瑞向嘉靖帝呈上了著名的奏疏《治安疏》。奏疏中指出,嘉靖帝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全国上下但凡有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浪费和匪盗滋炽,皇帝本人都应该直接负责。皇帝陛下天天和方士混在一起,专心于长生不死的迷信活动,是不可取的,然而只要皇帝肯重新振作起来,采取他海瑞奏疏中的几点建议,相信以皇帝的聪明睿智和雄才大略是一定能够重镇大明,造福百姓的。

《治安疏》的措辞虽然极端尖辣,但又谨守着人臣的本分。海瑞只想在严嵩这个权奸倒台后,皇帝能够翻然悔悟,重新振作起来,至少这样大明朝还是大有希望的。海瑞知道,他的《治安疏》这样毫不留情的指责皇帝的性格和否定他所做的一切,就等于是在说他嘉靖帝当了几十年的天子没干什么正事,完全是尸位素餐!

海瑞也能完全预见,自己这个当臣子的如此极端的指责当朝皇帝,以嘉靖帝刚愎自用的性格绝对不会轻易的放过他。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是死得其所。所以在递上《治安疏》之前海瑞就与家人诀别,遣散了仆人;他提前买好了棺材,上书后不逃不躲就在家里等死。

可想而知,嘉靖帝看后气的是暴跳如雷,恨不能把海瑞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但从皇帝的名声来看,因为一个素有贤名的臣子上书请求皇帝革新图强就杀之,难免会给自己留下昏聩残暴的骂名。所以嘉靖虽把海瑞关进了诏狱,但也一直没有在刑部以海瑞按照儿子诅咒父亲的罪名处以绞刑的决议上批复,就这么关着,一直没有加害于他。

海瑞,一个极端廉洁,极端诚实,又有些极端的喜欢吹毛求疵,对道德操守有着洁癖一样严格自律的人,一个敢于不畏权贵,心系黎明百姓,天下苍生的官员,他不怕死,怕的是自己内心坚持和重视的伦理道德体系在皇帝日复一日的求经为道中缓慢崩塌。

因此,海瑞才敢为天下之大不韪,希望在君君臣臣的伦理道德中坚持履行自己臣子的职责
上书嘉靖帝。他以盼《治安疏》能够将昏聩中的皇帝骂醒,从而发愤图强,他期盼以自己的死,能够使天下士林重新振奋精神,仅此而已。


陈约翰2018


海瑞之所以敢骂嘉靖皇帝,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如果嘉靖杀了海瑞,反而成全了海瑞的忠臣美名,而嘉靖却成了暴君,所以聪明的嘉靖只好选择忍气吞声。

明清两朝是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性格暴烈而且多疑,杀起人来冷酷无情,洪武四大案杀的一片血流成河,伏尸数万,很多文臣武将甚至被满门抄斩。

朱元璋之后,虽然后继的皇帝没有老朱那么残酷,但对待朝臣也没有多仁慈,不时还有大臣特别是话多的文臣被拉去打屁股,有的直接给活活打死了。

然而就是这样暴戾的大明朝廷,却产生了一群号称不怕死的文臣。王守仁创立心学后,大量的徒子徒孙把“王氏心学”奉若神明,象打了鸡血一样不怕死,特别是后期的东林党,虽然屡遭皇权打压和太监迫害,却越战越勇,直至大明灭亡。

海瑞就是这群文臣中的一份子。纵观海瑞一生经历,清廉是没的说,可并非是个好人,或者说不是有情义的人。明朝开国时,老朱给官员定的工资很少,且过去各级官员不同于现代,司机(轿夫)、秘书(幕僚)都得从官员工资扣。海瑞清廉,所以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他的女儿肚子饿,偷了一块饼,竟被海瑞打死了。

可你说海瑞没钱吧,他为了生个男孩子,却找了好几房姨太太充当生育工具。

从工作能力和情商来看,海瑞就是一个愤青,无论是在底层当官,还是当了朝廷大员,他并没有办成几件象样的实事,而且与别的官员合不来。海瑞在江西为官时,他的下属对他又恨又怕,不得不联名上书,请求把海瑞升官后调离当地。

人人贪财,可海瑞贪名。海瑞敢于与嘉靖较劲,背后站着的可是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海瑞骂的越起劲,他的名声就越大,嘉靖也越不敢动他。

可到了清朝以后,汉族的这些文臣却像消失一般,整日在三叩九拜中直不起腰来,再也没有了那种骨气和硬气。

在对待文臣问题上,明朝用刑,清朝诛心。大明皇帝与大臣较量时,一般来个痛杀,从肉体上消灭。对于被杀的人来说,死就一回,虽然人都怕死,但真到砍头也就一下。俗话说“砍头不过头点地”,讲的就是这个理,加上文臣门读了很多圣贤书,也有精神方面的鼓劲作用。

清朝入关后有很多屠城的记录,但在对待文臣问题上,看似和风细雨,手段却高明很多。一是清朝官员给的工资高,除了雍正朝比较苛刻外,康熙和乾隆两朝都比较宽松,官员贪污成风,这种“温水煮青蛙”让很多人防不胜防,时间久了,利益比骨气重要。

二是满清从制度上限制文臣集团与皇权的较量。清承明制,没有了丞相,但清朝也没有内阁,康熙朝所有的大学士和上书房重臣只是高级幕僚,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加上康熙会玩平衡,大臣之间相互制约,团结不起来。此外,清朝有一套更加繁琐的礼节,用于强化皇权的绝对权威,有清一朝,下跪成了文臣的必修课。

三是对待海瑞这样的愤青,满清比大明更有手段。清朝搞大规模文字狱,但采取的并不是完全从肉体消灭的办法,而是采用一种引而不发,人人自危的手段,杀一部分、关一部分,再把一部分贬为奴,另外发动大家搞互相举报,搞恐怖统治。

这种方式比直接杀头有效多了。过去农村人好赌钱,被抓了会罚点钱,拘留几天。公安来的时候,大家都怕,被抓了反而无所谓,反正就是关几天,再罚点钱。所以后来公安人员也学乖了,我不直接抓你,天天巡逻吓你,反而比较有效。


华哥杂谈


因为海瑞是一位直臣,他胸怀天下苍生,他有坚定的信仰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他上书严厉批评皇帝,并不是他心中没有这位君父,而是因为对嘉靖皇帝热烈的期许。

海瑞,号刚峰,海南人,自幼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母亲生性刚强,以圣贤之道教育海瑞。海瑞事母至孝,也有着耿介的性格。他以举人身份出身,从地方小官开始历练,颇有政绩,被称为海青天。

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作为淳安知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中,在目睹了一系列黑暗内幕后,他震怒了,他清醒认识到造成严党横行,贪墨横生的根源在于高高在上的嘉靖皇帝。

他上书时的身份是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一个官职不高,俸禄微薄的小官,可谓人微言轻。但海瑞是无畏的,他毕生以圣贤为楷模,于是为了正君道明臣职,他上了天下闻名的《治安疏》。

他上书时,把家人安顿好,遣散了仆人,给自己买了一套棺材,做了必死的准备。

事实上,当时上书的风险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嘉靖已知大限不远,想把海瑞留给儿子,盛怒之下,冷酷的嘉靖皇帝,完全有可能处死海瑞。杨继盛,沈炼等人惨死就是前例。



文末附上《治安疏》最为激烈的一段,或许最后一句,摧毁了高傲的嘉靖皇帝心理的最后防线。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生说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连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真正骂过皇帝,而且又骂得非常痛快的是海瑞。

海瑞之所以敢骂皇帝,主要和他的性格有关系。海瑞这个天生就是个理想主义者,天真得烂漫,天真得透明,天真得让人无法不感动。海瑞去世后,南京罢市,丧船过江岸,祭奠拜哭的百里不绝,可见,当时老百姓都知道他这股子真诚劲。

还有就是海瑞骂皇帝并不代表海瑞认为嘉靖真的一钱不值,他不恨嘉靖,而是忠心耿耿想为嘉靖朝做番事业。嘉靖皇帝之所以不杀海瑞,就是因为他也看到了海瑞的真诚。海瑞骂嘉靖,并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沽名,他是实实在在地为了皇帝为了天下。

所以,皇帝的反应才这样矛盾,矛盾之中,嘉靖把海瑞关进监狱里,却一直下不了决心杀掉。


历史有妖气


海瑞在历史上知名度极高,毕竟几千年下来一共就出了俩青天。一个是包黑炭,另一个就是海瑞,所以海瑞足够有资本成为一代名人

至于他敢大骂嘉靖皇帝,基本就是性格使然,以至于面对千古名相张居正同志,他都不放过,骂的张首辅里外不是人,相当的尴尬

可就是这样一号人,为何屹立官场多年却不倒,纵使未能进入权力中枢却也没有仕途尽毁,这是一种让人费解的现象

而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思想在作祟——阳明心学的发扬光大!

了解海瑞的动机之前,得先了解他的为人


同为阳明心学的传人,为何张居正始终不愿重用海瑞

这俩人都是务实派,两人都属于心学传人,都是知行合一的优秀践行者。只不过,张居正是真正领悟,而海瑞则由于自己的三观过正而走火入魔

海瑞的确是明朝官员中的一股清流,只是他不懂得变通,他做的所有事都可以说无愧于心,无愧于民,只是对当时的明朝无益。张居正虽然品行不如海瑞,甚至说还有一些小毛病,但他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大明

海瑞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为官,都可以做到吏治的廉明和风纪的整顿,只是他并不能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至于中央更是行不通。张居正则不然,他深知政治改革和国家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而他也能对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最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同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就缺少这种能力,所以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无效的,让人觉得可惜

张居正则是商鞅一样的优秀改革家,因为他成功了——延续明朝国祚五十年

所以,张居正不用海瑞,是因为海瑞的格局和大局观并不能够帮助到他,而是适得其反。这是海瑞的局限性,因此他不会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不会进入权力中枢

海瑞和包拯都是清官的代表,但海瑞相对来说要“差劲”的多

海瑞一生清贫,靠死工资过日子。女儿偷饼都能给他活活打死,可见其死脑筋的程度。但海瑞是个实干派,为官多年秉公执法,人民爱戴,官员惧怕;可谓是打出了知名度。甚至说,海瑞当时已经达到了人见人怕的境界,所到之处,富商抱头鼠窜,官员战战兢兢,以至于当地赋税锐减,经济发展陷入瘫痪

老百姓的日子倒没什么改变,但是这些有钱人日子不好过了,咱们老百姓就很开心啊!于是乎,对于海瑞的呼声是甚嚣尘上,一时间成为和包青天一样的存在。如此清官,讲道理应该到中央去干个什么巡视组,监察部长一类的。可为何不受重用呢?虽然海瑞一度官至高位,却始终没有进入权力的中心

矫枉过正——非黑即白的海瑞,是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在他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贫穷应该得到理解,富裕不能成为地位的象征!所以海瑞试图打破存在千年的阶级制度,立志成为人民的公仆!

未能将心学理解透彻的海瑞,只是一个知名愤青而已!

海瑞的一生,可谓是敢作敢当、毫不畏惧的一生,在旁人眼里,这就是个疯子!他这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就是因为那封名震天下的奏疏——《治安疏》

有人说,这是天下第一骂书,那只能说海瑞的言辞太过犀利了,让你忘记去看他的内容。实际上,这封奏疏中关于国家发展、吏治整顿等方面的建议十分犀利、且有很强的可行性,算是非常接地气的了!

只是很可惜,有人都被这封奏疏中的一句骂人的话所吸引,并QJ了海瑞的意志,将此疏定义为骂书!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无资财用也!每每读到此处,我总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海瑞啊海瑞,你胆子到底有多大,毕竟这是当今圣上,直呼其名就罢了、还讽刺人家?我们不难想象嘉靖皇帝看到这部奏疏后的反应,真是暴跳如雷、恨不得立刻杀了此人!

犯下大罪的海瑞却也自知,他十分淡定的在家吃饭、睡觉,只是他命人打了一口棺材给自己备用,随时准备迎接自己的死期。上疏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却依然选择这么做,明知不可以而为之的勇气,这仿佛就是海瑞这一生的写照

原本寄希望于骂醒嘉靖的海瑞,终于还是失败了!一心求死却没死成的海瑞,继续践行着他的理想和追求,为大明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海瑞的为人,也就理解了海瑞为何敢于上疏大骂嘉靖

他可以因为女儿偷窃活活将其打死,也可以为了生儿子而娶几房姨太太;他可以白菜豆腐吃大半辈子,却因为妻子和母亲的不合,连续赶走几任老婆!

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用力过猛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懂变通的人,但他更是难能可贵的人!

作为明朝的一股清流,他无愧于青天的称号;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他始终是个异类,非但不能进入主流,更不可能有巨大的贡献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看到评论说,因为骂嘉靖是找死所以海瑞不可能骂嘉靖。那么我想说,这种说法是不是就证明了如果一个人不怕死,就有勇气去骂君父了?巧的是,海瑞还真的就是这样的人。

再看一下,敢于批评、顶撞嘉靖的的臣子少吗?早在嘉靖刚登基时,为了给父母争名分,“大礼仪事件”搞得轰轰烈烈,这个时候嘉靖的阻力有多大?他的阻力就是他的这些臣子。



当时的首辅杨廷和和礼部尚书毛澄与嘉靖据理力争,类似杨慎这样的年轻人也敢说出“国家养士百年,仗义死节只在今日”这样的话。当然最后他们输了,嘉靖赢了,这些臣子死得死贬的贬。但这并不妨碍后来的人继续与嘉靖做斗争,尤其是嘉靖沉迷修道之后上疏指责他的臣子不在少数。


还有一种观点说,海瑞这些人都是忠君爱国之人,不可能对君父口出恶言。这种说法置那些忠言逆耳的忠臣们于何地,按照这套逻辑,只有事事以皇帝心意为上的奸臣小人才是真正的忠臣吧。

儒生是讲究忠君,但他们更讲究礼法,这也是他们敢和嘉靖叫板的原因,他们有从道不从君这套理论作支撑。


海瑞则走得更远,这与他耿介的性情有关。一个完全无惧生死的人,一个完全有理论支撑的行为,有何不敢?


扶摇郡主


重读海瑞的时候,突然发现海瑞绝对不是“迂腐”的存在,也不是”不懂变通”的存在更不是”妄想症”的存在!他是一座山!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透,炒米抖抖包袱,把大背景很大家聊一聊!


清朝张廷玉所编的《明史》,
里面有个《循吏传》所写到明朝的清官洪武年间30多年,占所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二。里面有一段话:“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重拳整肃下,洪武年间保持了廉洁、自律、高效的主流官场氛围。

而到了嘉靖年间,大明公司已经运作100多年了。此时的大明已经各种利益链条丛生、各种积弊堆积、官场各种潜规则横行。往往年对问题无处下手,牵一发动全身!明初在陕西几个负责缉私的小吏都可以把驸马状告道朱元璋那里。而在嘉靖年间,哪怕是二品京官在地方上被小吏打劫,都不敢声张,因为你不知道他背后通着哪个天?

所以从上到下,事实上没人对这个现状满意,谁都没有安全感。位居再高,从严嵩到张居正,贵为首辅,一等红人,在位时风光无限,落地时,要么晚年丧子,要么掘坟戮尸。而大明公司也因为底下利益链条丛生,国库空虚,几乎难以为继。

而此刻作为王阳明的心学传人们,都在面对无法撼动的“现实世道”,图求改变。


徐阶、张居正意识到只有权力,才能改变一切。而为了这个权力自己必须放弃名节,屈身事“贼”!所以徐阶隐忍可严嵩20年,张居正装孙子8年,最终以阴谋手段让自己掌握天下权柄,从而进行改革。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发明的吗?不是!桂萼在嘉靖10年(1530)留提出来了,可是一直到万历9年(1581)才得以推广到全国。期间等待了整整51年啊!这个时间成本实在太高太高!

而为了争取到拯救大明的“改革”,至少三代人付出了自己全部精力。而造成这种时间成本的浪费,恰恰是大明公司腐败的吏治,和通过正常律法无法通畅运作的“现实世道”。

而面对这个现实世道,去追求根本之法的人,恰恰就是大家觉得“顽固不化”、”刻板”、”不懂变通”的海瑞!


有人说海瑞“图名”,非也!他是“立诚”。整个大明真正做到“立诚”的惟海瑞一人耳!《治安疏》就是海瑞一生的政治理想!实现吏治清明,天道永昌,大家依法办事。大明公司的各个环节才得以顺畅运作。那样的大明才是健康,有活力的大明!

然而海瑞起于微末,他并非张白圭那样的天才,他并没有机会进国子监,翰林院,无法成为庶吉士,自己就没有资格入阁,掌握天下权柄。嘉靖28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写了一篇《治黎策》,从而中举。但是他在会试的时候,落榜了。

他从一个教谕(公办老师)出身,最终成为朝廷二品大员。靠的是“不懂变通”?非也!

海瑞在淳安当知县的时候,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结果海瑞不但打了胡公子,还没收了胡公子的金子。并且立刻修书报给胡宗宪,说:“有人假冒你的儿子,侮辱你的名声,我已经替你处理了,你就不用谢我了,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手段充满了政治智慧,你敢说海瑞古板不懂变通?


海瑞上《治安疏》的时候,被嘉靖打入诏狱,很多御史言官上书请求处死海瑞。多亏徐阶多方营救,对嘉靖说,”他带着棺材来,正是希望你这么做”。还处处打招呼,防止有小人买嘉靖得好,悄悄弄死海瑞。徐阶为什么要救海瑞?因为他懂得海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但是他对徐阶下手的时候,可是丢丢情面未讲。因为按照律法,徐阶就是强占了人家土地啊!

嘉靖本身就是个人精,身边更是人精如云。嘉靖死的时候,就有人知道海瑞不但不会死,还会加官进爵,于是恭喜他。而当他得知嘉靖死后,呼天抢地,几欲哭死!这是因为他对君主的忠贞。

海瑞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影响了后世!


直到他72岁的时候,仍然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希望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

而这些在很多循吏看来,海瑞就是个疯子。断人财路不说,简直精神病行为!真的是这样吗?大明公司如果在张居正改革之时,同时整肃吏治,后来还会有崇祯之祸吗?有人会说很难,的确很难!但是不难还需要改革吗?


张居正改革是治标,炒米不认为他就彻底成功了;而海瑞的澄清吏治是治本,炒米不认为他是失败的!他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至死不渝地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

那些身处利益链条,囿于世俗,却又不敢改变现状的人,有什么资格嘲笑海瑞?凭什么拿他所谓外放应天巡抚时,乡绅迁户,财税锐减说事?是海瑞错了吗?是那些不法士绅惧怕国法。当崇祯年间的时候,还要站在那些士绅们的立场上说话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了这等脊梁,何谈繁荣与富强?


炒米视角


提到海瑞,我们都知道他是明朝出了名的大清官,他为官所到之处无不是廉洁的气象,贪官听到了他的名字都是闻风丧胆,连忙卷铺盖走人,都怕得罪这么个大清官。而且海瑞是怼遍天下,连嘉靖皇帝都怼过,他看到嘉靖不弄政事,天天在设坛祈福,就专门上了《治安疏》,批评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要知道当时的朝廷官员都没人敢出声,就海瑞敢这样说。那么海瑞为什么敢上疏大骂嘉靖帝,他不怕死吗?

海瑞之所以敢这样,是因为他就是位敢言之人,他的性格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他对于嘉靖皇帝的行为早已经看不下去了,他觉得皇帝的行为就是在祸国殃民,按照他的性格,他一定要说出来。而且他已经安排好了后路,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知道直谏会得罪皇帝,所以他先给自己买了一副棺材,还跟自己的老婆诀别。海瑞都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直谏嘉靖帝又有什么不敢的呢。


要我说海瑞就是位理想主义者,他以为自己的一套能够改变官场的风气,但他的行为只是别人眼中的“笑柄”,在封建制度里,像他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的官员还是同流合污,欺男霸女,压榨百姓,何况嘉靖帝的时候,明朝已经是在走下坡路,官场风气已经是乌烟瘴气,海瑞就算再有想法,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也无法改变什么,只能说是徒劳无功。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是由胜利者编撰的。《明史》也不例外,九十年漫长的编修之路,其间变数不乏跃然纸上。虽然是满清钦命重臣张廷玉的终审定稿,但蓝本均出自布衣学者万斯同之手。试问,无论官修还是民修,受历史环境局限,可信度能有几何?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刚正不阿的海刚峰---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当真有庙堂骂嘉靖的底气?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先生信了,并撰写了著名的《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其后的结局是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所以,针对政治敏感性较强的话题,我们少议为好。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海瑞不可能骂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