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缘 故乡情

彩灯缘 故乡情

我自1946年6岁随父母来到南京落户秦淮河畔,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耄耋老人,至今已走过了73个春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我的儿女,孙辈都被秦淮这氤氲之气所浸润,与秦淮河结下了深深的情缘,而其中最缠绵的是与秦淮彩灯的缘分。

彩灯缘 故乡情

秦淮彩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东吴时期流传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是秦淮文化里最温情,最靓丽的名片。老南京人常说:“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张(盏)灯,等于没过好年。”每年春节至元宵节前后,秦淮河夫子庙地区,人潮涌动,水泄不通,五彩缤纷的各式彩灯高高挂起,映红了天地间。观灯,品灯,买灯是南京人恒古难变的民俗。

彩灯缘 故乡情

遥想六十多年前的我,扎一对羊角小辫。拉着母亲的手来到夫子庙大成殿一带看花灯。那份新鲜,那份欣喜,还依稀浮现在脑海深处。

彩灯缘 故乡情

彩灯缘 故乡情

及至八十年代初在沉寂多年之后,五光十色的夫子庙彩灯重新挂起,吸引了多少人惊喜的目光。此时,我已人到中年,有了一双儿女,先生用一辆二手自行车载着他们,一家四口欣欣然去观灯、品灯、买灯的欢快情景至今犹历历在目。女儿往往钟爱色泽艳丽的荷花灯,儿子则往往挑能在地上牵着跑的兔子灯。在兔子敞开的“肚子”里的小木框上,点燃一支小蜡烛,儿子兴奋地牵着跑来跑去,一脸的开心和满足。每年春节,到夫子庙看灯、买灯就是孩子心头的期盼和幸福。

彩灯缘 故乡情

一晃,又过了二三十年,“逝者如斯夫”,儿女各自成家,我们也老了,但每逢佳节来秦淮河畔观灯、品灯、买灯,俨然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仪式,一道无可替代的佳肴,并融进了更深沉,更浓厚的情感。

彩灯缘 故乡情

2008年春节,女婿坚守在外派肯尼亚内罗毕的工作岗位上,不能回来与家人团聚。何以慰乡愁?女儿决定买一盏秦淮花灯带过去!这事可不简单。当时节日未到,灯市尚未开张。她托朋友打听,终于寻到位于老门东东头仁厚里扎灯老艺人王忠民师傅家。老夫妻俩得知她的来意又感动又兴奋,热情地带她挑了两盏中等大小的荷花灯。这灯刚刚做好,粉红色的花瓣像仙女的裙子,淡黄色的花蕊似乎正吐出丝丝馨香,而荷叶铺陈四方,展绿迭翠,整盏灯亭亭玉立,古朴典雅而富有活力。数日后,女儿带着这蕴含着秦淮河水气的荷花灯踏上了艰难而漫长的航程。一手拎着行李箱,一手小心提着这无法折叠的荷花灯,先到上海登机,中途又在迪拜转机。

彩灯缘 故乡情

这荷花灯可出尽了风头,鲜艳亮丽的色彩,逼真率直的造型一路上不知吸引了多少不同肤色旅人的驻足观望和赞叹目光。连通关安检的机场工作人员在例行公事时也不免多瞥了两眼。在飞机上,女儿先放平行李箱,再把花灯妥贴地放上去。历经24小时,花灯终于在内罗毕落地了,接机的女婿看到这来自家乡的花灯不禁眼前一亮,惊叹不已。花灯带进了办事处,悬挂在厅堂里,旋即如一道彩虹照亮了整个大厅,引来乡亲们的阵阵欢呼。花灯带去了故乡的问候,看到花灯犹如穿越了千山万水来到家人的身旁,嗅到了母亲河柔柔的气息。花灯慰藉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彩灯缘 故乡情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今年(2018年)春,我应外孙之邀,到美国西雅图他工作的城市探亲兼旅游。当我走进他的书房时,忽然一道红色的光吸引了我。定睛一看,又一盏鲜艳的荷花灯悬挂在醒目的位置,旁边还有一个红红的中国结。刹时,我心中掠过一丝暖意。细问之下,外孙说,他可喜欢这盏荷花灯了,做工精巧,颜色搭配看上去很协调,很舒服。他还告诉我,从小到大,年年春节去夫子庙观灯,买灯成了习惯。他喜欢夫子庙灯会那份红红火火的喜庆和热闹,可是,前些年一直在美国求学,每年回来探亲都错过了最有家乡特色的秦淮灯会,心中不免有些许遗憾和失落。现在工作了,终于与久违的秦淮灯会重逢了,秦淮灯会的喧腾,那份特有的情愫让他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而后挑了一盏心仪已久的荷花灯放在一个纸盒里小心翼翼的带到了西雅图,伴他度过在异国他乡的日日夜夜。我又问他:现在灯会上新式灯可多了,又鲜艳,又新颖,非常抢眼。你怎么还是买了一盏手工制作的荷花灯?外孙笑了:“我是看着荷花灯长大的呀!看到它,感到特别亲切。而且妈妈常对我说,我们要支持传统手工艺,不然他们就会慢慢消亡,那多可惜啊!”一番话说得我感慨万千,谁说90后的孩子没有乡情乡愁?这份思念是浸润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啊!外孙带去的岂止是一盏荷花灯?他带去的是中华文化,秦淮情愫,家乡的点点滴滴,展示的是一颗永不褪色的中国心!

彩灯缘 故乡情

我想

这浓浓的乡情,乡愁,

这永不褪色的中国心

不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绵延五千年,长盛不衰的密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