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燈緣 故鄉情

彩燈緣 故鄉情

我自1946年6歲隨父母來到南京落戶秦淮河畔,從不諳世事的孩童到耄耋老人,至今已走過了73個春秋。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我的兒女,孫輩都被秦淮這氤氳之氣所浸潤,與秦淮河結下了深深的情緣,而其中最纏綿的是與秦淮彩燈的緣分。

彩燈緣 故鄉情

秦淮彩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東吳時期流傳至今已有1800年曆史,是秦淮文化裡最溫情,最靚麗的名片。老南京人常說:“過年不到夫子廟觀燈,等於沒有過年;到夫子廟不買張(盞)燈,等於沒過好年。”每年春節至元宵節前後,秦淮河夫子廟地區,人潮湧動,水洩不通,五彩繽紛的各式彩燈高高掛起,映紅了天地間。觀燈,品燈,買燈是南京人恆古難變的民俗。

彩燈緣 故鄉情

遙想六十多年前的我,扎一對羊角小辮。拉著母親的手來到夫子廟大成殿一帶看花燈。那份新鮮,那份欣喜,還依稀浮現在腦海深處。

彩燈緣 故鄉情

彩燈緣 故鄉情

及至八十年代初在沉寂多年之後,五光十色的夫子廟彩燈重新掛起,吸引了多少人驚喜的目光。此時,我已人到中年,有了一雙兒女,先生用一輛二手自行車載著他們,一家四口欣欣然去觀燈、品燈、買燈的歡快情景至今猶歷歷在目。女兒往往鍾愛色澤豔麗的荷花燈,兒子則往往挑能在地上牽著跑的兔子燈。在兔子敞開的“肚子”裡的小木框上,點燃一支小蠟燭,兒子興奮地牽著跑來跑去,一臉的開心和滿足。每年春節,到夫子廟看燈、買燈就是孩子心頭的期盼和幸福。

彩燈緣 故鄉情

一晃,又過了二三十年,“逝者如斯夫”,兒女各自成家,我們也老了,但每逢佳節來秦淮河畔觀燈、品燈、買燈,儼然成了一項不可或缺的儀式,一道無可替代的佳餚,並融進了更深沉,更濃厚的情感。

彩燈緣 故鄉情

2008年春節,女婿堅守在外派肯尼亞內羅畢的工作崗位上,不能回來與家人團聚。何以慰鄉愁?女兒決定買一盞秦淮花燈帶過去!這事可不簡單。當時節日未到,燈市尚未開張。她託朋友打聽,終於尋到位於老門東東頭仁厚裡扎燈老藝人王忠民師傅家。老夫妻倆得知她的來意又感動又興奮,熱情地帶她挑了兩盞中等大小的荷花燈。這燈剛剛做好,粉紅色的花瓣像仙女的裙子,淡黃色的花蕊似乎正吐出絲絲馨香,而荷葉鋪陳四方,展綠迭翠,整盞燈亭亭玉立,古樸典雅而富有活力。數日後,女兒帶著這蘊含著秦淮河水氣的荷花燈踏上了艱難而漫長的航程。一手拎著行李箱,一手小心提著這無法摺疊的荷花燈,先到上海登機,中途又在迪拜轉機。

彩燈緣 故鄉情

這荷花燈可出盡了風頭,鮮豔亮麗的色彩,逼真率直的造型一路上不知吸引了多少不同膚色旅人的駐足觀望和讚歎目光。連通關安檢的機場工作人員在例行公事時也不免多瞥了兩眼。在飛機上,女兒先放平行李箱,再把花燈妥貼地放上去。歷經24小時,花燈終於在內羅畢落地了,接機的女婿看到這來自家鄉的花燈不禁眼前一亮,驚歎不已。花燈帶進了辦事處,懸掛在廳堂裡,旋即如一道彩虹照亮了整個大廳,引來鄉親們的陣陣歡呼。花燈帶去了故鄉的問候,看到花燈猶如穿越了千山萬水來到家人的身旁,嗅到了母親河柔柔的氣息。花燈慰藉了遊子濃濃的思鄉之情。

彩燈緣 故鄉情

又一個十年過去了,今年(2018年)春,我應外孫之邀,到美國西雅圖他工作的城市探親兼旅遊。當我走進他的書房時,忽然一道紅色的光吸引了我。定睛一看,又一盞鮮豔的荷花燈懸掛在醒目的位置,旁邊還有一個紅紅的中國結。剎時,我心中掠過一絲暖意。細問之下,外孫說,他可喜歡這盞荷花燈了,做工精巧,顏色搭配看上去很協調,很舒服。他還告訴我,從小到大,年年春節去夫子廟觀燈,買燈成了習慣。他喜歡夫子廟燈會那份紅紅火火的喜慶和熱鬧,可是,前些年一直在美國求學,每年回來探親都錯過了最有家鄉特色的秦淮燈會,心中不免有些許遺憾和失落。現在工作了,終於與久違的秦淮燈會重逢了,秦淮燈會的喧騰,那份特有的情愫讓他陶醉其中,流連忘返。而後挑了一盞心儀已久的荷花燈放在一個紙盒裡小心翼翼的帶到了西雅圖,伴他度過在異國他鄉的日日夜夜。我又問他:現在燈會上新式燈可多了,又鮮豔,又新穎,非常搶眼。你怎麼還是買了一盞手工製作的荷花燈?外孫笑了:“我是看著荷花燈長大的呀!看到它,感到特別親切。而且媽媽常對我說,我們要支持傳統手工藝,不然他們就會慢慢消亡,那多可惜啊!”一番話說得我感慨萬千,誰說90後的孩子沒有鄉情鄉愁?這份思念是浸潤在骨子裡,流淌在血液中的啊!外孫帶去的豈止是一盞荷花燈?他帶去的是中華文化,秦淮情愫,家鄉的點點滴滴,展示的是一顆永不褪色的中國心!

彩燈緣 故鄉情

我想

這濃濃的鄉情,鄉愁,

這永不褪色的中國心

不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綿延五千年,長盛不衰的密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