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學說—脾

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統攝血液。擅長升舉,喜燥惡溼。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長夏之氣相通應。

主運化

脾主運化可以分三點,

第一運化水谷,這很簡單就是消化吸收食物,所有的消化吸收都是由脾為主要功能器官的。所有的和消化吸收有關的疾病,都離不開健脾這條路,只是情況不同,細分不同罷了。

全身所有的營養物質都是由脾臟吸收進體內的,成為水谷之氣,經過肺氣的結合成為胸中宗氣,再結合心的化赤作用就成為血液,供應全身。

第二運化水液,我們中醫裡面除了有血液,還有水液運行通道也就是三焦,這個暫時還沒有現代研究可以和它相匹配。作為人體三大掌管水液的臟器(肺脾腎)之一,脾臟相當於自來水廠的角色,所有單位的自來水都是由脾臟生產供給的。而且肺作為加壓供水站,腎作為汙水處理廠,中間也是靠脾臟來聯繫的。

一旦脾臟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全身水腫的情況,這種水腫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一按一個坑的水腫,這種情況容易發現,另外一種就是按不出坑來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會出現眼睛水腫,手指發脹難以攥拳,全身沉重,尤其是早上格外明顯。

第三是運化廢物,其實脾臟運化外界的同時也會運化人體自身,相當於人體內的監察系統,一旦發現不正常的細胞也會組織免疫系統消滅掉。總是就是一切壞的東西都會清除。當脾的功能下降了,免疫能力也會下降,輕者經常感冒,重者腫瘤癌症都會產生。

簡單的比如感冒咳嗽,有時候病情比較複雜嚴重了,最後就是怎麼都好不了,給病人用上健脾的方法,很快就痰消病癒了。再比如腎炎腎病綜合徵的病人,從腎論治效果不理想的時候,加用健脾的方法,以後天補先天,病情可以得到轉機。

再比如腫瘤的病人,可以說絕大多數方子裡面都要加健脾補脾的藥物,而不是一味地抗腫瘤,就是因為脾胃強了,身體自己就可以抵抗疾病。所以中醫前輩常有萬病不治求之於脾的說法。

脾主統血

脾主統血的說法其實歸根結底是氣能攝血的問題。因為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也就是說氣是血的統帥,氣能夠統領和規範血,讓血規規矩矩的運行,統帥能力不行了,血就不聽話到處亂跑,形成出血。

我們又知道脾是主運化水谷的,人身所有的氣都是從脾胃運化進來的水谷之氣變化而來的,脾的功能下降,水谷之氣不足了,自然全身的氣都不足,也就不能統帥血液了。所以說脾主統血。

脾氣主升

脾氣主升是說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因為脾的位置是在中間。心肺都在上。所以脾運化的水谷之氣必須要往上走。才能進入心肺。合成宗氣然後化赤成血。

而且中焦有脾胃,互為表裡。胃氣是以下降為主。這樣才能保證食物是往下走的。其實這個原理就像我們的換熱器一樣。中間的熱水一定要往下走,溫度越來越低,外面的涼水要從下往上走,溫度逐漸升高。只有兩個運動方向,互相相反。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把水谷精氣提取出來。


五臟學說—脾


另一個脾氣主升是說他能升舉內臟,但是這一點我更喜歡用脾在體合肉來解釋。放在後面說吧。

喜燥惡溼

脾作為運化水谷的臟器,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換熱器一樣,只是脾是由很多很多這樣換熱器組成,每一個小管道都是很細小的。所以就需要這些小管道是乾燥通風的,如果被稀泥或者粘痰或者水液堵住了,脾得運化功能就會嚴重受損了。所以脾喜燥惡溼。

現代生理學裡面也提到腸道的吸收。是通過細胞膜各種通道進行的。查生理

在體合肉,主四肢

脾主一身之肌肉。全身的肌肉都有賴於水谷精液的營養,才能長得豐滿壯實,脾氣虧虛,肌肉得不到脾氣的滋養。就會無力萎縮。四肢的靈活運動最有賴於肌肉。而且也是肌肉活動的最好的外在表現。所以四肢的表現是否良好直接反映出脾氣的虧虛或充盈。

其實脾主肌肉並不僅僅是四肢的肌肉。也包括身體內部的肌肉。我們身體的所有臟器能夠固定在身體中。都是靠的肌肉和韌帶的連接。你比方說我們的胃和腸能夠在肚子中不掉出來。是因為有腸繫膜和懸韌帶。把胃和腸掛在我們腹部的後壁上。如果脾氣虧虛。這些肌肉和韌帶都沒有力量。就會被臟器的重量拉長。就會出現胃下垂,腸下垂,腎下垂,脫肛,子宮下垂。所以也有人把這一部分功能稱作是脾的升舉內臟功能。

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口作為整個消化道的最上端。自然和脾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吃飯香不香,嘴裡面能不能嚐出味道來,反映的都是脾臟的運化功能是不是正常。

而且唇作為口的最外面,唇色紅潤飽滿。說明脾氣健旺。唇色淡白沒有光澤。就說明脾氣虧虛。

在志為思

思考功能和脾臟的功能相關密切。每天思考事情特別多的人。首先影響的是食慾。在一個思考問題的時候,很少可以運動。運動減少也會減弱脾臟的功能。兩個原因相加,所以思慮太多的人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悶,頭暈目眩。

在液為涎

涎是指的比較清稀的口水。可以理解為具有消化功能的唾液。脾氣健旺的人,吃飯的時候唾液分泌旺盛。脾氣虧虛的人,吃飯的時候唾液分泌比較少。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脾氣虧虛比較嚴重。不能夠控制唾液流出的時候。就會出現口水流的特別多。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或者見於腦梗偏癱的病人。

與長夏之氣,相通應

這個地方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脾氣和長夏之氣相通。長夏是說夏至到處暑。大約就相當於三伏天。這個時候所有的生物都會出來活動。最為符合土生萬物的現象。而且長夏的時候。又熱,溼氣又重。最容易傷到脾胃。出現身體沉重。胸悶不舒。拉肚子。沒有食慾。所以認為他們兩個是相通的。

我比較贊同脾主四時。就是土是萬物生長之源。所以一年四季都是他有關,脾胃也應該是一年四季都相關。

而且其他幾個臟器在相通應的季節都是臟腑的功能表現加強,比如說春天肝氣的生髮作用加強,一個是生長代謝速度加快,再一個神經興奮性會增加,感覺特別想運動。

夏天心氣和火氣相合所以心臟病的人夏天會感覺比較好過,心裡比較舒坦。

秋高氣爽,肺的宣發肅降特別順暢所以感覺呼吸特別舒服。冬天寒水收引和腎臟收藏作用相合,人就特別想貓著,那都不想去,也不願意活動。

所以同氣相求都是加強臟器的功能而不是損害臟器的功能。所以不能因為長夏脾胃容易生病,就說明長夏和脾胃相關。

五臟學說—脾

在中醫路上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