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落差達110米,下游的魚如何游到上面去呢?一起看看吧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各種建築、設施也在越變越好,目前我國已經建成的最大項目就當屬三峽大壩了,之所以說它是最大的項目,是因為參與這項工程的工人數量最多,且沿岸為了工程而搬走的居民數量也是最多。不過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可謂是為周圍的居民帶來了諸多方便,不僅能夠蓄水發電,還能夠防洪減災。

三峽大壩落差達110米,下游的魚如何游到上面去呢?一起看看吧


但是萬事萬物都是利弊參半的,在三峽中存在著一些極為珍貴的魚種,有一些魚是需要每年逆流而上進行產卵的,但是現在由於大壩的緣故,河流的上下游被迫分開,這也就阻擋了魚兒的自由,並且整個三峽大壩落差有110米,全長足足有2300多米,因此如果上下游的魚兒想要見面的話,恐怕比登天還要難了。不過,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車到山前必有路,辦法總比困難多。

三峽大壩落差達110米,下游的魚如何游到上面去呢?一起看看吧


一般來講,普通的大壩都會在旁邊建造一條溝渠,使之成為一條只為魚兒的綠色通道,如果遇到太陡的地方,就會傾斜一些,並且分段建造,就好像是臺階一樣,魚兒就可以一點一點的向上遊了。再相對高一點的地方,則會在通道里多挖幾個小水池,用來供魚兒們中途休息一下。

三峽大壩落差達110米,下游的魚如何游到上面去呢?一起看看吧


不過像三峽大壩這樣巨大的水電站,則就需要建造一種名為升船機的東西,聽到這個名字,想必小夥伴們也能猜到它的用途了吧。沒錯,這種升船機主要是用來將魚兒們都聚集在一個特殊的水箱裡,然後抬升水位,達到與上游水位持平的高度,再開閘把魚都放出來,然後他們就會在頭魚的帶領下,在上游進行產卵等活動。

三峽大壩落差達110米,下游的魚如何游到上面去呢?一起看看吧


當然一些極其珍貴的魚種,如中華鱘等,有關部門也會採取人工培育等方法,儘可能的減少生態損失。不過小編相信,依靠我國人民智慧的大腦,總有一天一定會有一個兩全其美、一舉兩得的方法,做到經濟生態兩不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