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密探零零发


历朝历代,实权派二号人物很多结局都不能善终,恭亲王奕訢算好的,几经沉浮,最终的结局虽黯淡,但总归还是得了个寿终正寝。


评价风云人物,人生谢幕前后能否得到足够的尊重是一个重要标尺。恭亲王在这一点上,还是可以瞑目的。

1898年上半年,恭亲王病重期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都曾亲自到恭王府探望病情,除了用各种方式对恭亲王本人表示关心、慰问,帝后二人还就恭亲王身后的国家大事,与之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谈。

恭亲王对于清廷的社稷江山意味着什么,在这一刻很明了。

据说,恭亲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光绪交代了两件事,一个是告诫,一个是推荐。

恭亲王告诫光绪,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

当光绪询以朝中人物谁可大用时,恭亲王首先提到了李鸿章,但因他甲午战败积谤太多,一时难以重用,跟着他又推荐了三个人,朝中可重用荣禄,地方可重用张之洞、裕禄。

光绪最后又问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师翁同龢。恭亲王毫不犹豫地说,翁同龢是国家罪人,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交代完这些,1898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初十,长期担任大清”总理“并受封世袭罔替亲王爵位的爱新觉罗·奕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5岁。

恭亲王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亲自前往恭王府悼念,对其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赐谥号为”忠“,配享太庙,入京师贤良寺。此外,慈禧太后还特别下令”辍朝加两日“,朝中服丧从3天改为5天,同时,皇帝素服十五天,这是有清一朝人臣罕见的哀荣。

与恭亲王掰了三十年手腕,慈禧太后最终送出一个”忠“字,这里应该有感激,有无奈,也有愧疚。

对这个”忠“字,民间有个更直接的解释,恭亲王奕訢,一生为奴。

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曾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之所以能继承大宝,众多野史演绎都将他描述成了投机取巧者。道光狩猎考察的时候,故意不杀生;道光病重时,专心跪地痛哭。靠着这一套专攻仁孝的表演,他最终赢了文武双全、锋芒毕露的奕訢。

还有另一种说法更夸张。说道光最先立的太子乃是奕訢,按立储家法将名字写在黄绫上的时候,被一个内监看到”末笔甚长“,据此这内监便怀疑是”訢“字,于是其事在宫中便悄悄地宣扬了开来。道光听闻到传言,以为奕訢暗自揣摩圣意,四处散播,不够成熟持重,难以担当大任,故知而恶之,乃将奕詝代替了奕訢。

很显然,所有的野史演绎隐隐中都有为奕訢鸣不平的味道,而这种心有不甘又不得不甘的心态似乎也伴随了奕訢的一生。

咸丰奕詝也是奕訢额娘带大的,排行四六的两兄弟小时候的感情很好,但随着奕詝登基,忌惮他这六弟的才华能力,不久两人的关系便疏远了。

到后来,这种疏远就成了一种冷酷的打压。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京城,狼狈逃往热河的咸丰为收拾烂摊子,这才重新启用奕訢。奕訢的能力果然名不虚传,临危受命收拾残局,他不仅赢得了英法洋人的尊重,更借机在京城培植出了自己的势力。

这为他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咸丰不久死掉后,属于奕訢的机会终于来了。慈安、慈禧东西两宫联合他以一套缜密的政变计划最终扳倒了咸丰留下来的顾命八大臣。

政变成功后,奕訢与两宫分权,晚清就此出现了两宫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并行的格局。

这阶段,奕訢权倾朝野的同时,也为清廷带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没有奕訢的即定调又理事,清廷败亡可能得提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奕訢给腐坏的清廷续了命。

要说这阶段的奕訢没有”多尔衮“之心,可能也不客观。

但因为他的威望尚有欠缺,性格也不够刚猛,加之慈禧又是百年难遇的政治女强人,所以在必然而来的权斗中,他慢慢地就败下了阵来。

联手共治仅仅过了四年,慈禧便祭出狠手,一举拿下了他的”议政王“头衔。

这意味着什么?他不再是权力的主宰,从此成了帝王家的奴才。

但因为其人确实有治国大才,慈禧将他的身段打压下去后不得不继续用他,这一用就是二十年。

这是奕訢劳碌的二十年,也是他伴君如伴虎的二十年,也是他一步步沉沦下去的二十年。

到了1884年,慈禧以“委靡因循”为借口,彻底撸去了他的一切职务。说白了,才能榨干了,终究还是不放心,只能彻底拿下。

奕訢真正销声匿迹,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此后他在家赋闲了十年。

这十年,奕訢是个什么心态呢?

这十年,奕訢常去京西古刹戒台寺。戒台寺内有棵”卧龙松“,驰名京师,很少题字留墨的奕訢,却为这棵树题了”卧龙松“三个字。

如此不避嫌地自比”卧龙“,心境何等地悲鸣!

十年后,1894年,清廷再陷危局,无人可担大任下,慈禧又一次把奕訢抬了出来。只是此时的奕訢再不是那个救危局的恭亲王,他的锋芒已被磨光,身体也坏了。

碌碌无为苦撑四年后,终于撒手人寰。

从首次登上权力舞台处理1860年的危局,27岁恭亲王的面相就给人沧桑苦命的感觉,这大概也是皇权逻辑下的一种宿命。

一步之差,一世深渊。


黑句本


2005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一生为奴》,讲的就是恭亲王的事迹,陈宝国用高超的演技诠释了他的一生。

恭亲王奕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子女亦少有成才,颇有贤王之称,后半生弼亮忠贞,尽瘁国事。当然,网上盛传本该由他继承皇位,却被哥哥咸丰夺去,无疑是夸大了。恭亲王有他的短板,锋芒外露,也不够稳重,真的他上台也未必能振兴大清,毕竟他也是制度中的人。外国来华之人何天爵如此评价他,

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咸丰帝去世之后,恭亲王在政治上也想投机一把,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驾崩不久,奕訢与两宫太后暗中联合,发动乐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中,奕䜣比较开明,支持洋务运动,善于与洋人打交道,清朝一度有中兴气象,但是在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面前,一直被打压,最后无奈退出晚清政局。

“甲申易枢”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之一,之后支撑大清帝国的三驾马车之一慈安去世,慈禧已经无所制约。在中法战争中,慈禧抓住恭亲王奕䜣的过失,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至此恭亲王下野。

慈禧得以独揽大权,原军机处奕䜣的的人马李鸿章等或降或撤,全班休致,至此奕䜣由人生巅峰跌倒人生低谷,此后长达十年赋闲在家。但是慈禧也用人不当,“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甲午战败后,朝中一时无人,慈禧不得不勉强任命奕䜣为军机大臣。

但此时他已经年老体弱,愈发保守和看重虚名,又看透慈禧揽权的私心,遂模棱圆滑,委蛇因循,朝野对其失望之极,可是他不这样做又萌如何?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奕䜣站在了光绪皇帝的对立面,顽固的支持慈禧,也可以谅解,我们不可夸大变法的实际作用。同年死去,享年66岁。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仔细研究奕䜣,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满清的功臣。

这个外号鬼子六的家伙,其实比他四哥咸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做皇上,属于有眼无珠。

事实上,奕䜣虽然是亲王,但一点没有满清贵族的昏庸和保守。相反,他颇能接受新鲜事物,锐意进取。

但是奕䜣本人性格孤傲,不懂得拍马屁拉关系,最终没有成为皇上,也成为过河拆桥的可悲卒子。

咸丰上台以后,对奕䜣是打压的。咸丰其实很清楚,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弟弟奕䜣。而奕䜣几乎是当时满清贵族里面最强的几个,咸丰的儿子估计也仍然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咸丰不但生前尽量排斥奕䜣,甚至死时都不允许他来热河吊孝,其实就是限制他的权力。

然而,咸丰做梦也没想到,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慈禧,竟然忽悠了慈安太后,然后联手奕䜣干掉了肃顺等八大臣,掌握了军权。

只是,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半文盲妇女,压根不懂得治国,所以国家大事交给奕䜣这个议政王负责。

而奕䜣坐这个位子,也很称职。他一方面大搞洋务运动,一方面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以及西北回孽叛乱。

事实证明,洋务运动虽然算是扯了一个大淡,最终在甲午灰飞烟灭,但至少延长了满清30年阳寿。

而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北回孽叛乱,也为满清延长20年阳寿。

如果不是奕䜣,恐怕甲午战争压根不可能有什么黄海海战,什么铁甲舰打仗,而是日军摧枯拉朽攻入中国腹地,满清亡国。

只可惜,奕䜣此人压根不是合格的政客。

这家伙性格颇为有趣,萨沙很喜欢他。奕䜣平时平易近人,酷爱布库摔跤,经常去旗人视为的相扑营打架。因为他干瘦又不高,经常被人打败,摔在地上,他也不说什么。

萨沙记得有一次,奕䜣和一个大胖汉摔跤,眼见就要输。傍边奕䜣的部下召集,暗中喊了一声出左腿,结果打赢了。

谁知道大胖汉和他的旗人朋友,不知道这是奕䜣,勃然大怒,怒骂:两个人摔跤,傍边还有人指点,这他妈要脸不要?

奕䜣这才下不来台,高呼:混账东西,我是王爷。来人,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结果旁边围观的旗人赶忙劝:王爷赎罪,他们都是粗人说粗话,不要和他们计较。

被骂的奕䜣也就算了,悻悻而去,之后还是来摔跤。

旗人对奕䜣很爱戴,认为他毫无架子,根本看不出是王爷。

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平易近人,让慈禧太后很不满认为他不顾身份,多次训斥他。

同时,慈禧太后当时希望获得所有权力,奕䜣这人如果识相,就应该主动交权,不然恐怕性命难保。

谁知道,奕䜣这人脾气臭,竟然和慈禧吵架。

慈禧曾说:大胆奕䜣,没有我和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哪有你议政王的位子。

奕䜣竟然硬顶:臣不明白了,议政王是祖宗留下的制度,怎么变成太后赐的了。

结果呢?

推翻肃顺刚刚4年,1865年慈禧就废除了奕䜣议政王的职务,从此奕䜣开始夹起尾巴做人,权力失去大半。

即便如此,奕䜣也全力推进洋务运动。

可以说,奕䜣作为体制内的人,推行洋务运动已经是最大最大的改革了。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容恩有人敢和他作对,1884年把奕䜣剩下一点点权力也废除了,让他退休。

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䜣的才华,又让他当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只是此时奕䜣已经六十多岁,身患各种疾病,又老又病,难以胜任,没几年就死了。

一般认为,奕䜣是从道光开始,皇族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遗憾的是,他的本质任然是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做多也就搞搞洋务的皮毛而已,自然挽救不了帝国灭亡的命运。

其实,一个人往往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限制了自己的才能的发挥。

如果奕䜣是个革命党,他恐怕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吧。


萨沙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谈到恭亲王,喜欢他的人称他为洋务派领袖、晚清难得的贤王,贬抑他的管他叫鬼子六。有人说他是汉奸,也有人说他是同光中兴第一功臣。但是似乎他就很快地从政治舞台中离开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甲申易枢”说起。恭王在帮助慈禧扳倒肃顺等人以后,获得了“议政王”的头衔和领班军机的职务,一时成了最有权柄的大臣。但是很快他和慈禧的矛盾就尖锐了起来,并且差点就被撸掉了所有荣誉,靠着他涕泗横流才捡回来一些。

但是这终究不管用,1884年也就是甲申年,慈禧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罢黜以恭王为首的所有军机大臣,改用礼亲王世铎为领班、醇亲王为掌枢的军机班底,把大权全部收归自己。这样,慈禧就完成了对朝政的彻底控制。而有能力有资质的恭王,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了。

直到甲午战败以后,恭王又被请出来主持朝政,但是此时的他由于反复被打压,已经彻底失去了三十多年前的锐气,反倒事事谨慎保守,碌碌无为的过了几年以后,在戊戌变法时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青言论史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人称“鬼子六”。奕䜣是晚清皇族中最有现代眼光的一位,当年与兄长咸丰帝争夺皇位失利,一直未受咸丰重用。直到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奕䜣才有机会与慈禧、慈安太后联手,发动政变,逮捕了咸丰皇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坐上了议政王和军机处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此时的奕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执掌军机处期间,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对内整肃,对外开放,发起了洋务运动。对于恭亲王执政期间的表现,历史上有个专门评价,叫“同治中兴”。

1884年,执掌军机处20余年的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罢免,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成员全部开缺。几十年一直处于权力巅峰的奕䜣一下落入谷底,非常不适应,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其能力、才华、人脉、出身、学识,都远远超出慈禧太后,为什么却斗不过她呢?想来想去,最后得出了结论:都是名分惹的祸。假如当年奕䜣即位当了皇帝,以其才干和眼光,虽然不敢说可以挽救清廷命运,但至少可以延长这个王朝的寿命,甚至有可能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恭亲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此后10年奕䜣一直在此赋闲,历史学家姜鸣在《天公不语对枯棋》中如此写道:“从此,恭王只能寄情园林和唐诗,他在这个花园里消磨着才华和生命,集唐人诗句,写成八卷的《萃锦吟》,虽说是玩弄技巧的笔墨游戏,有的诗还刻意显示淡漠政治,韬光养晦,但其中仍有不少诗篇抒发了忧郁的心境。”

被罢官10年后的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在国家用人之际,慈禧又一次将恭亲王推上了政治前台。此时奕䜣已经62岁,不仅身体渐入老境,思想也日益保守、顽固,与当年意气风发的洋务派领袖判若两人。中日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恭亲王也无力回天。1898年,奕䜣病重,不久去世,期间慈禧和光绪皇帝多次过府探望。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奕䜣对这个皇帝侄儿多次表达了反对之意——当年的激进改革派,最终竟然反对维新变法,这个变化颇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䜣虽然逝去100多年,但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恭王府尚存。奕䜣在此居住了40多年,这座王府也见证了晚清历史上的许多政治风云,诸位如有机会去北京,可到此一游。


民国年间那些事


爱新觉罗-奕訢,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以(1833年1月11日)出生,号东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曾被道光帝有意立储,未成,道光帝遗照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到咸丰五年,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授命作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国、法国和沙俄进行谈判,并鉴定《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皇太后联合,发动辛酒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头衔。从咸丰十一年到光绪四年,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期间在同治四年,遭西太后慈溪疑心,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政治中心),光绪十年,因大清在中法战争中失利,被慈溪罢黜,史称“甲申易枢”,直到光绪二十年,大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善后之名义被起用,光绪二十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再度担任军机领班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1898年5月29日),病逝,谥号“忠”,

其孙溥讳世袭恭亲王爵位。


Trafalgar18051021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1833年1月)。

他为人精明能干,生于乱世却锐意革新,使衰落的清王朝一度呈现出“中兴”的气象,因而被尊为“贤王”,然而这位聪明且富有才略的恭亲王最终仍然是位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身为皇子时,天资聪颖的奕䜣就受到道光帝宠爱,他的兄长奕詝虽然是嫡子,却平庸无能。

本来奕䜣本来很有可能问鼎帝位,但没有料到奕詝有个好老师杜受田。杜受田老谋深算,精通权力斗争,最终在杜的帮助下,道光最终选择了咸丰奕詝。

奕䜣则成为恭亲王。这时,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北伐,直逼北京。咸丰帝诏令奕䜣成立京城巡防处,而后又令其担任任军机大臣。

在这段时期,咸丰帝和奕䜣的兄弟情谊还算是比皎和睦的,但是随着奕䜣生母康慈太贵妃的去世,两人的关系逐渐破裂。因为咸丰帝10岁时,其生母孝全成皇后过世,由于也年龄尚幼,无人照料,道光帝便令奕䜣生母静贵妃抚养之。咸丰帝继位后,尊静贵妃为康慈太贵妃。康慈太贵妃本以为自己亲自抚养过咸丰帝,能够得到皇太后的尊号,然而咸丰帝却无此意,这令康慈太贵妃颇为遗憾,后来因为这件事,奕䜣和咸丰心中有了芥蒂。

后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出走避暑山庄,奕䜣留下来和洋人谈判但也以求和告终,不过慈安、慈禧太后急召其来避暑山庄,密谋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奕䜣也从中获益,被晋升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总理朝政。

不过,慈禧是不可能真正让奕䜣掌权的,起初,在政治上慈禧太后和奕䜣颇为相得,慈禧太后需要借助奕䜣的能力挽救国家危局,而奕䜣也可以凭借慈禧太后的支持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然而不久,两人的关系出现了矛盾。奕䜣为人自视甚高,商议政事时常挺身而出质疑太后旨意。慈禧太后心高气盛,对奕䜣的质疑顶撞逐渐感到不满,就这样在慈禧当政期间,奕䜣三次被黜。

经历了权力场上的大起大落,令奕䜣心灰意冷,他自此远离朝政,以养病为名躲到北京西山的戒台寺,一直隐居了10年。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国势危急。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奕䜣被召回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然而,反复浮沉磨平了往日的棱角,也挫败了他的锐气,往日的“贤王”已经变得暮气沉沉,毫无作为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䜣病故,终年67岁,谥为“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历史有妖气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下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宦海沉浮的一生。

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亲兄弟,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孝静成皇后。

1853-1855年,任领班军机处大臣;1861年,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奕欣同两宫皇太后合谋发动针对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后,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1861-1884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1884年,因对中法战争失利负主责被慈禧太后罢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慈禧太后重新启用;1898年病逝于北京恭亲王府,终年66岁。


(恭亲王 奕欣)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动乱时局。此时的大清国犹如漂泊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面对惊涛骇浪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整个大清朝亦处在一片内忧外患之中;整个国家看上去已是一副夕阳晚照的残景。

奕欣真正走进清朝的历史前台,是在其四哥咸丰皇帝避难之时。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咸丰皇帝携带年幼的皇长子载淳以“巡狩木兰”的名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此时的奕欣受咸丰皇帝指派留京负责同洋人议和。奕欣不负重托与英法相继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最终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城,挽救了大清朝的命运。

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之后,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咸丰皇帝生前的顾命八大臣。帮助慈禧太后从他们手中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成为当时清廷数一数二掌握实权的大臣。后来奕欣又担任负责对外交往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时的奕欣成为总揽清廷内政外教的第一号人物,权倾朝野。

面对晚清的内忧外患,为求强求富,抵御外来侵掠。奕欣大力支持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随着奕欣的声望和精明能干得到朝野大臣的肯定与赞赏赞赏,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于是慈禧太后想尽办法对奕欣进行打压,试图削弱他的势力。

宦海沉浮,潮起潮落。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慈禧太后以恭亲王奕欣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为由免去其议政王及其他一切职务。这是奕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以军机处对于战与和始终拿不定主意,贻误军机导致清军节节败退为由,免去以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全班人马;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又重新启用奕欣为总理衙门大臣,并统领海军,虽然奕欣也会办理军务,但终没能有很大作为;


(影视剧中的恭亲王奕欣)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欣病死于北京城,至此走完了他波澜起伏,起起落落的一生。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乱世,虽也有济世抱负之才,终没能彻底施展。他既是晚清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精明强干的实践者与杰出外交家。造成他一生官场悲剧的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原因,也因为自己上头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嫂子,时时处处受到打压排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能说奕欣生不逢时!

结语: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从咸丰皇帝登基那天起,就注定他的一生是以悲剧收场。


小司马说


恭亲王奕䜣最终的结局是病死,可以称为善终。而且他死前也是领班军机大臣,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但这表面的风光,无法掩盖他一生的起伏,甚至是失意。

奕䜣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咸丰活着时,顾忌奕䜣对自己的威胁,因此把他冷落一边,不加以重用。

直到咸丰病死,慈禧联合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后,奕䜣才真正站上清廷的舞台中心,成为议政王。这段时间,是奕䜣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他总揽朝政,支持洋务,成绩斐然。所谓的同治中兴,实际上就是由奕䜣一手造就的。

但奕䜣的能干,引来了慈禧的顾忌。于是,慈禧借故革除了奕䜣的一切差事,包括议政王的头衔。后来因为一大群朝臣的劝谏——包括醇亲王,慈禧才不得不作罢,恢复了奕䜣的差事,但并未恢复其议政王的头衔。

此后的奕䜣,行事开始有所顾忌,时刻收敛自己。但即便如此,慈禧还是无法容下他,最终把他赶回家养老去了。此后整整十年,奕䜣郁郁寡欢,眼看着清廷一步步溃烂,却有劲使不上。

这十年,是奕䜣最痛苦的十年。

直到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引咎被撤,慈禧无人可用,不得不重新启用年迈的恭亲王奕䜣。但事已至此,奕䜣已经无力回天。四年后,奕䜣郁郁而终。

临死前,光绪皇帝去探望他,问他对朝中各位重臣的看法,奕䜣对李鸿章、张之洞给与了褒扬,认为他们是国之柱臣。但对翁同龢给与了严厉的批评,忠告光绪不可重用此人。

应该说,奕䜣是一个有胆有识之人,很有治国才能。可惜,他对权术不够熟稔。在与慈禧的数次斗争中,都被慈禧打败了,最终不得不赋闲在家,退出舞台中心。

如果奕䜣能够击败慈禧,取得更大的话语权,那么清朝不至于溃烂至此。

看着国事已不可为,晚年的恭亲王奕䜣应该是极度痛苦的。


趣谈秘史


恭亲王奕䜣人生的两个重大转折,第一次是在道光皇帝龙塌前;另一次,则是在慈禧太后彻底掌权后。第一次转折中,奕䜣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皇位,第二次转折中,奕䜣彻底失去了权力。正是这两次转折,造就了他最终的凄凉结局。

第一次转折,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就是道光病危时,将奕䜣和咸丰叫到床前,准备做最后的考察,以确定皇位继承人。

病榻前,道光开始考两人的才学。才学素来过人的奕䜣对答如流,这也难怪,他自幼熟读诗书,且聪慧异常,哪有什么难题能难倒他呢?

但最终,奕䜣却没能夺得皇位。原因何在?原来,道光把两人叫到病榻前考核学问时,聪明的咸丰用了绝招。咸丰知道,论才学见识,自己怎么也比不上素有“鬼子六”之称的奕䜣。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答。

于是,当道光问咸丰问题时,咸丰只一个劲儿地哭,哭他的皇阿玛。那哭声之惨烈,直把道光都感动得眼泪直流。就是这一哭,道光觉得,这咸丰虽不比鬼子六有才学,但却孝心过人,孝顺的孩子多半品性不坏。于是,闪念之后,道光便将皇位传给了咸丰,也就是慈禧的丈夫。

奕䜣因为咸丰的“哭”,失却了本该稳稳在手的皇位,说来也真真有点憋屈。

不过相比第二次,这第一次的憋屈可能还真算不上什么。

奕䜣的第一次憋屈是咸丰给的,这第二次憋屈则拜慈禧所赐。

慈安太后过世后,政权慢慢落到了慈禧太后手中。

慈禧素来不喜欢奕䜣,这个在心理上很容易理解:毕竟,对于慈禧而言,奕䜣是自己亲儿子的对手,如今,他还是自己的潜在危机。

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除掉奕䜣,自然成了慈禧掌权之后的必然。

但慈禧从来是个爱名声的主,除掉奕䜣她也得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毕竟,落人口实就不好了。

中法战争中,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

见此情景,慈禧便觉得机会终于来了。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便借口奕䜣在中法战争期间“委靡因循,”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奕䜣集团全班人马(包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等),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奕䜣下野后,慈禧真正实现了大权独揽。而奕䜣则从人生巅峰彻底跌入了谷底,之后一直到去世的十多年里,他都赋闲在家。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恭亲王终抑郁而终,终年年仅6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