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個“富可敵國”的中國城市

35個“富可敵國”的中國城市

你的家鄉與哪國相當?

1.4億人口紅利背後的龐大中國經濟體走向預測,從來都能挑起全球經濟觀察者的好奇心。近日,根據世界銀行、摩根大通等數據,Visual capitalist網站發佈一份城市經濟比對圖,直觀展示了中國地域經濟潛能。除北上深這些熟悉的國際化都市身影,圖表還列出了杭州、武漢、長沙等中國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GDP(按PPP)。一圖盡攬,35箇中國城市和三大城市帶,表現出了“富可敵國”的經濟實力。

區別於常見的採用市場匯率MER計算,該GDP值,以PPP作為轉換系數,按照購買力來計算轉換,以便於比較各國地區的實際經濟規模和結構。

圖表中,前四甲無疑是北上廣深四位“同學”:上海VS菲律賓,北京VS阿聯酋,廣州VS瑞士,深圳VS瑞典。位列前10名的還有:天津VS羅馬尼亞,蘇州VS奧地利,重慶VS智利,香港VS秘魯,武漢VS以色列,成都VS挪威,杭州VS希臘。。。。

現在來看下,這趟春節,你已經或正在回到的家鄉城市,會與哪個國家相當?

35個“富可敵國”的中國城市

詳參下方《中國城市與國家GDP(按PPP)比對錶》

耀眼的中國大都市圈

大都市圈,也成為城市群、城市帶,是區域經濟分析的常用概念。自1957年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戈特曼教授提出這一概念以來,已在全世界被廣泛運用。這種城市群或城市帶具有集聚效應的製造業產業鏈和集約化的永久性城市社區居民群體,並被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經濟圈,一直是引領著中國區域經濟的三大核心帶。

長江三角洲帶以2.62萬億美元GDP,主要覆蓋滬、蘇、杭、無錫、寧波、常州),和2.31萬億美元的意大利相當;珠江三角洲帶以GDP1.89萬億美元,(覆蓋港澳、廣州、深圳、佛山、東莞),超過了1.83萬億美元的韓國;京津城市圈則以1.14萬億美元,相當於經濟總量1.13萬億美元的澳大利亞。

中國城市帶及區域經濟體,正迅速躍入國際經濟視野地位,將成為全球化連鎖產業升級的片片沃土。

35個“富可敵國”的中國城市

《中國城市與國家GDP(按PPP)比對錶》

35個“富可敵國”的中國城市

35個“富可敵國”的中國城市

關注這個全球號外,無縫連接國際特許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