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個互聯網時代的落幕

2018:一個互聯網時代的落幕

2018,在年初幾乎沒人能猜到年尾的結局。年初,從大佬到普通從業者All in區塊鏈,直播答題的火爆,行業一片熱鬧景像。而到了2018年的最後幾個月,主題則變成了欠債、寒冬、轉型、裁員,而且爆出不好消息的,多是此前的明星公司。這個冬天來得太冷,又來得太快。

站在年尾回顧整個2018年中國互聯網的十件大事,我們發現,除了外在的大環境變化,更重要的是自身已經到達一個瓶頸。也許過幾年之後,我們對2018年的定語會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結束。

一、區塊鏈從火爆到衰退

去年12月份,比特幣還沉浸在從2000美元暴漲到20000美元的幸福之中,整個數字貨幣行業熱情高漲,催生出了大佬雲集的3點鐘社群。年初各種ICO項目、虛擬幣、交易所和區塊鏈媒體扎堆湧現。

然而,隨著各國監管政策的出臺以及各種區塊鏈項目割韭菜真面目的暴露,整個數字貨幣行業又開始進入斷崖式的下跌。當前,比特幣已從高位近20000美元跌倒了3790美元,一年時間跌幅超過80%。圍繞各種交易所產生的維權糾紛也開始不斷上演。行業的不景氣也直接影響到了數字貨幣礦機廠商,已經提交IPO申請的全球前三大礦機廠商——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和億邦科技,紛紛暫停了上市步伐。

二、互聯網企業掀起上市潮

2018年,中國互聯網公司迎來一波上市浪潮。小米、美團、映客、寶寶樹、藝龍等公司登陸香港資本市場,愛奇藝、嗶哩嗶哩、拼多多、趣頭條、優信、蔚來汽車等公司則在美國上市。

在7月12日,史無前例的8家公司扎堆港交所同時敲鑼,其中半數是互聯網公司。截止2018年12月14日,上市的國內互聯網企業有64家。這其中,有投資機構退出的週期性需求,也有資本市場寒冬之下,互聯網公司轉而在二級市場轉尋求融資的現實困境。

流血上市,破發,已經成為2018年上市互聯網公司的普遍現象。

三、今日頭條和騰訊開啟大戰

2018年,今日頭條與騰訊間上演了激烈的“頭騰大戰”,延續至今尚未平息。

騰訊和今日頭條的摩擦由來已久,2018年,因短視頻之爭,騰訊與今日頭條開始全面交鋒。因抖音在春節期間的爆發式增長,3月,“頭條系”遭遇了騰訊的阻擊,騰訊開始在微信、QQ等軟件內部阻礙、屏蔽來自“頭條系”軟件的內容分享。以此同時,騰訊在4月重啟微視,用高額補貼,搶奪紅人,阻擊抖音。隨著馬化騰與張一鳴在微信朋友圈展開關於短視頻抄襲和封殺的口頭之爭,“頭騰大戰”達到高潮。

騰訊在內部賽馬,相繼推出10多個短視頻App,尋找短視頻爆款,同時嘗試接入微信、騰訊視頻。騰訊雖然連連出手短視頻,但終都沒能取代抖音,隨著微信在最新版本中上線了“時刻視頻”功能,2019年,今日頭條與騰訊恐怕還有一戰。

四、ofo陷入困境

從企業高管被爆貪腐、海外市場頻頻退出到國內多處辦公地點“人去樓空”、千萬用戶排隊退還10億元鉅額押金,2018年,ofo從風光大道一步一步深陷泥潭。

2018年下半年,ofo再沒有融資進賬。在摩拜被美團收購,哈羅歸附螞蟻金服之後,戴威始終堅持ofo要獨立發展。最終的結果是,ofo數次商業化嘗試失敗,資金鍊徹底斷裂,供應商、用戶紛紛討債上門。

一項數據監測,從2016年到2018年,市場上共享單車企業,共累計融資額超過260億人民幣,但是卻在三年內全部“燒光”不剩。ofo困境直接折射出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畸形”——為什麼明明是剛需的場景,偏都走到了不盡如人意的境地?

“誰殺死了ofo?”——是戴威理想主義的固執?一票否決權?還是恰巧趕上的資本寒冬?這個問題已經變得沒有正確答案。

五、兩起滴滴乘客遇害案

佔據國內網約車市場最大份額的滴滴在2018年遭遇多事之秋。5月5日,空姐順風車遇害,引發輿論譁然;時隔3個月後,8月24日,溫州樂清20歲女孩趙某乘坐滴滴順風車再次遇害,進一步加劇大家對滴滴存在已久的安全隱患問題的擔憂,網約車安全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大焦點。

8月26日,滴滴公佈樂清順風車乘客遇害一事自查進展,宣佈自8月27日零時起,將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內部重新評估業務模式及產品邏輯,同時免去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及客服副總裁職務。

接連兩起滴滴乘客遇害案,整個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出行行業進行了重新評估:網約車是商業屬性大,還是公益屬性更大。

六、小鎮青年,五環外市場被髮崛

以拼多多和趣頭條為代表的新平臺,讓業界見識了“五環外市場”壓抑已久的消費活力。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市場中有著更強烈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慾望,然而這種慾望與需求長期被城市精英的需求與話語權所掩蓋。

也正是這種慾望和需求,讓拼多多和趣頭條在電商和內容聚合平臺幾乎已經被巨頭壟斷的格局中殺出一條血路,開闢了新的戰場。據財報顯示,拼多多、趣頭條第三季度淨收入增速分別為697%和520.3%,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們的競爭對手。

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02億,四分之三的“下沉市場”正在被進一步激活,從以往的“家電下鄉”、“手機下鄉”等實體經濟消費慢慢擴展到涵蓋網購、社交、文化娛樂等互聯網式消費。

七、新造車勢力集中交車

2018年下半年,互聯網新造車勢力紛紛給出交付時間表,新老對決一觸即發。

11月28日,威馬汽車推出“Fast Pass計劃”,針對其EX5新車,用戶如在12與26日前付清全款,就可確保在2019年1月31日前提車。12月12日,小鵬汽車宣佈G3正式上市,並同期啟動交付。12月15日,蔚來汽車第二款SUV車型 ES6正式上市,ES8陸續交付中。

儘管在交付過程中,新勢力造車問題不斷,但是,新勢力集體交付意味著智能車時代正式開啟。更具行業意義的是,新勢力造車在新能源供應鏈上的改造、OTA的完善升級等方面都在倒逼傳統汽車行業研發和產品能力提升。

八、p2p爆雷

近幾年趁著Fintech(互聯網金融)風潮,P2P一下子得到井噴式發展。網貸平臺成交量從2012年的212億,一路躥升到了2017年的2.8萬億,增長了132倍。高峰時期,整個P2P網貸平臺達到5000多家。在高額返利的大額分紅誘惑下,普通用戶紛紛入套。

但隨著監管趨嚴,從頗具名氣的唐小僧爆雷開始,市場恐慌情緒蔓延至整個行業。P2P從一個時髦名詞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中間更是經歷過有平臺創始人跑路、有投資散戶跳樓自殺的悲劇,市場一地雞毛。

九、整治短視頻

2018,短視頻在迎來全面爆發的同時也迎來了全面整頓,“關停”、“下架”等關鍵詞成為今年短視頻行業內最常見的字眼。

2018年3月份,廣電總局下發特急文件,宣告了全面整頓短視頻的開始。緊接著的4月份,微博、美拍、今日頭條、快手、火山小視頻被相繼下架,內涵段子直接被封,短視頻平臺遭受到第一波重大打擊。

7月,國家網信辦會同工信部、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廣電總局、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等五部門,開展網絡短視頻行業集中整治,對12款平臺作出應用商店下架處置。

面對越發嚴格的監管,各家短視頻平臺企業也正在積極應對,短視頻行業愈發規範。11月,國家版權局通報稱,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18”專項行動取得積極成效。目前,15家重點短視頻平臺共下架刪除各類涉嫌侵權盜版短視頻作品57萬部。

十、中興事件

4月16日的美國一紙“拒絕令”,讓中興所有業務直接陷入了休克狀態。所幸的是,經過雙方協商,於6月12日達成和解協議。但中興付出的代價則是更換掉了全部董事會成員,以及現任的所有高級副總裁及以上的高層領導,並需要賠付美國22.9億美元罰金,還要接受美國代表入駐監督。

這兩個月的矛盾衝突帶來的傷害也直接體現在財報上。中興通訊的2018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公司預計虧損70億元-90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盈利22.9億元,下降405.29%-492.52%。

中興事件更大的意義則在於讓所有中國企業開始警醒。所謂中國“新四大發明”固然值得高興,但仍要看到中國在硬科技方面與美國存在的巨大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