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還在上網的,有一半不是人


這年頭還在上網的,有一半不是人


互聯網廣告是盤大生意,你所認識的那些“不作惡”和壞事做盡的大公司,都是在這門行當裡。

與此同時,互聯網廣告也有個大難題:因為技術進步了,有人開始造假了。他們偽造無數個在廣告系統裡權重高的網站(比如《經濟學人》和《時尚》雜誌,或者編寫病毒黑進別人的電腦裡,騙取廣告收入。

這些黑客,甚至能夠偽造假的點擊,假裝成人進行鼠標移動,訪問多個網站保存一個 cookie,裡面記錄類似真人用戶的瀏覽軌跡,還能登錄假的社交網絡賬號——他們用這些東西,來騙過大公司每年投入幾十上百億美元構建的系統。在這些黑客所打造的“假互聯網”上,所有東西都是假的,唯獨廣告是真的。

這個結果多少有點諷刺,也讓我們聯想到:互聯網上到底有多少是真人,多少是“假人”?

針對這個問題所進行的大部分研究,都得到了一個可能比你想象更誇張的結果:很長時間以來,整個互聯網上只有不到 60% 的流量來自於真人。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流量來自於——嗯,假人——也就是所謂的“bot”。

前不久,《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名叫《粉絲工廠》的文章,裡面講到了像 Twitter 這樣的社交網絡上存在大量的虛假賬號。這些賬號擁有真人的名字,有著那個人的照片,就連自我介紹都一樣。

比如來自明尼蘇達的少女 Jessica Rychly,喜歡讀書、說唱音樂和在社交網絡上跟同學朋友開玩笑;但是在 Twitter 上,一個賬號完全照搬了她的名字、頭像和簡介,發佈的內容卻是地產和虛擬貨幣的廣告,甚至關注和轉推了大量的色情賬號和內容。


這年頭還在上網的,有一半不是人


這篇報道里提到了一個令人可怕的事實:在 2013 年的某一段時間內,YouTube 上一半的流量都是非真人的。這個比例太大了,以至於 YouTube 員工擔憂一個假設的、從未實現過的“倒位”(The Inversion) 情況可能會真的出現:用來檢測虛假流量系統,可能會開始把真人當成機器人,把機器人當成真人。

而到了 2018 年,“倒位”已經不是設想,已經成為真實的情況了。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很多東西,已經不能很快地給出真實還是虛假的判斷了,因為那些本來真實的東西,看起來有點虛假,而那些本來是假的東西,看起來卻格外真實。

就拿流量來舉例。今年,一些被 Facebook 連哄帶騙送上了“轉型視頻”這條路的媒體和資訊網站起訴了這家社交巨頭,指責其嚴重誇大了“用戶在 Facebook 平臺上觀看視頻花費時間”的數據。對此 Facebook 表示誇大了六到八成,而原告則認為誇大了 150% 到 900% 之多。除了視頻觀看之外,在 Facebook 頁面帖子觸達率之類的不少數據點上,Facebook 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造假情況。

放眼中國大陸,一部最新的雷劇在網絡平臺上播放破百億已經是家常便飯,然而人們已經對虛假的數據報告忍無可忍。今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放破 300 億,《楚喬傳》播放量破 400 億,摺合中國網民每人看了超過 50 集;《幻城》開播早上十點播放量破 6 億,意味著中國有 3 億多網民連夜沒睡覺看劇。

然後是人,在互聯網上的“人”也有很多是假的。《紐約時報》報道,就在前不久 YouTube 視頻觀看量的黑市價格是每 5000 觀看 15 美元。這個價格還算低廉,是因為好操作,在 YouTube 上一個長於 30 秒的視頻播放超過 30 秒就算一次觀看。


這年頭還在上網的,有一半不是人


觀看量和 app 下載量一樣都可以大規模操作,在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不同地方,有著大量的“點擊農場”,成百上千臺手機列在架子上,由工作人員統一操控,同時點開一個視頻,或者下載一個軟件——這些手機的背後,每一臺都是一個偽裝成真人的“假人”。

既然假人可以模仿真人,那麼真人也可以假扮其他真人。今年出過這麼一回事:俄羅斯黑客從巴西用戶那裡偷來照片,編造一個美國人的名字,偽裝成川粉在 Facebook 上發佈大量的相關內容——背後全過程都是真人,但你能說這位最後的川粉是“真人”嗎?


這年頭還在上網的,有一半不是人


不光真人在假扮其他真人,現在的真人居然還可以假扮成人工智能。Facebook 前年推出的,跟 Siri、Google Assistant 對標的智能助手“M”就是這樣一個奇葩。當用戶在上面購物的時候,不是系統發佈訂單,而是背後有專門的客服審查一遍用戶的指令,確認其意圖,再發布給承包員工,讓他們代替用戶去網上下單。


這年頭還在上網的,有一半不是人


這些購物的訂單的趨向,很有可能也是虛假的商家。在亞馬遜上這樣的網商很多,很多沒有實體倉庫,連那些號稱有實體店的店家可能也是假的。前不久《紐約時報》就揭露了這樣一個龐大的虛假商家——著名的《國際商務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IBTimes)。

最一開始利用標題黨和垃圾內容,這家公司賺到了足夠的錢,買下了在《新聞週刊》(Newsweek),然後把自己包裝成新聞週刊集團,開始了一場盛大的商業造假之旅。

新聞週刊集團在內部進行各種奇怪的關聯交易,註冊了大量的空殼公司,從當時境況本就很糟糕的《新聞週刊》不斷把利益輸送出去,以至於引來了曼哈頓地區檢察官,對其辦公室進行查封。《新聞週刊》自己的記者調查發現了這些情況,隨後很快被公司開除。

在朝著假書店、假傢俱店等不同方向做過努力之後,這個集團開始做亞馬遜,運作了上百個商家,“銷售”著不屬於他們的大量商品。當有消費者上鉤,他們就從其他亞馬遜商家,以及 1688 之類的其他海外電商那裡採購來商品寄給消費者。這種銷售方式在外貿術語裡叫做 drop shippping,簡單來說就是作為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中間商來賺差價。

這家營業額甚高的外貿巨頭 IBPort,只有這麼小一個招牌:


這年頭還在上網的,有一半不是人


這家公的背後,是一家號稱“福音教派大學”奧利維大學 (Olivet University)。校長 David Jang 從全世界各地獲取生源,發給他們學生簽證,讓他們來美國上學,並最終加入自己旗下的公司。奧利維大學的畢業生就是這家“血汗工廠”的員工,在 IBTimes 上撰寫標題黨文章,開設公司幫助校長來輸送利益,以及最後運作那些亞馬遜商家。當消費者在這樣的店家 A 購物,價格 20 美元,最後得到的商品可能有著 10 美元的發票,來自店家 B,而當消費者選擇退款時,會發現退貨地址是另一家公司 C。

網絡上的內容也可能是虛假的。不僅僅是虛假,它們還有可能是危險的。YouTube 此前一度差點成為兒童邪典視頻庫,裡面存在大量對《冰雪奇緣》、《蜘蛛俠》、《米老鼠》之類的知名動畫進行的同人二次創造,內容多為一些能夠為青少年帶來過量刺激的不健康內容,比如自殺、被車撞死、性侵等等。


這年頭還在上網的,有一半不是人


當家長給孩子找動畫片看時,通常會在 YouTube 上隨便搜索一下點開就把 iPad 交給孩子了,殊不知卻為自己的孩子開啟了通往邪惡世界的大門。

這些視頻通常有著熟悉的套路:劇情軟色情、暴力擦邊球,普遍帶有恐怖、驚悚以及所有能夠想到的,不符合人倫常理的荒謬劇情。雖然畫面血腥露骨,這些視頻在配音、背景音樂上倒是十分兒童友好,通常有著兒歌的旋律和令人放鬆的節奏。小朋友們就在舒緩的氣氛中,觀看一部又一部這樣的視頻,大腦吸收和處理著劇中角色瘋狂的動作、荒謬的行為,並不斷鞏固著這種危險的認知。

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我們自己也變得越來越虛假了。

現在,我們甚至需要向電腦證明自己是真人,還記得你填過的每一條驗證碼,在所有的郭達裡面找過的每一個傑森·斯坦森麼?

我們的生活,由於被互聯網所重塑,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互聯網上的虛假所映射了。那些挑動情緒的標題黨(編者注:包括本文)鼓勵著我們點擊一篇又一篇我們可能並不需要閱讀的文章,那些不斷出現的廣告催促著我們購買我們並不需要的商品,算法決定著我們在社交網絡上該認識張三李四王五趙六。當我們登入網絡的時候,就進入了多巴胺不停分泌的反饋循環,這樣的生活所改變的我們,還有多少比例是真實的?

不管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我們都已經無法回到“倒位”之前時代。跟互聯網說再見是一件幼稚的事情,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追尋因為互聯網的流行而不再被看重的,真實背後的東西:信任。

信任就是我們可以放心每一天所遇到的人和事物,就是他們呈獻給我們的樣子。

然而以流量驅動的增長,高利潤但容易被濫用的系統,以及不受監管的平臺和市場,讓人和事物所呈現的樣子距離真實越來越遠,讓我們變得更加虛偽和憤世嫉俗。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這股潮流的方向,最後留給我們的將只會是被虛假賬號、虛假點擊、虛假網站、虛假內容所擠滿的,一個虛偽的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